甲午戰爭的敗績被史家視作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
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http://hk.chiculture.net/0121/html/b06/0121b06.html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便開始購置西洋槍炮,操練西洋陣法。不久,湘軍、淮軍更大量裝備槍炮。李鴻章特別規定,淮軍必須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在編練新式陸軍的同時,洋務派更注重建立現代化海軍。19世紀70年代中期,籌建海軍仍處於分散的嘗試階段,在清政府內部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隨著列強的侵略加劇,洋務派也就加速了建設海軍的步伐,並具體提出建設北、東、南三洋水師。到1884年,實際建設的四支水師已初具規模。「北洋水師」防衛山東、直隸、奉天海域,「南洋水師」防衛江蘇、浙江海域,「福建水師」防衛福建、台灣海域,「廣東水師」防衛廣東海域。其中以北洋水師規模最大。1885年10月,海軍衙門在北京成立,統管海軍和海防。但1888年以後,海軍衙門不再購置新式軍艦,因為慈禧太后為修建頤和園,竟挪用大量海軍軍費,致使海軍建設停滯,裝備日趨落後。
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在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海軍,「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4月,中國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歷時八個月的戰爭,終以慘敗結束。在這次戰爭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海防完全摧毀。這次,向被視為東亞最強大的北洋海軍,卻不堪一擊,舉國大為震驚。同時,國人也開始對「洋務運動」質疑,思考為何失敗。國人開始了解日本強大的真正原因,是日本實行君主立憲的「明治維新」政治改革。國人開始認識到,僅學西方的「器物」而沒有政治體制的「變革」,國家不可能強大。
2013-11-05 15:11:24 補充:
負責海軍衙門督辦的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七王爺---醇親王奕譞(他死於甲午之前4年),他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兼妹夫,十分了解慈禧太后,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故不同於六兄恭親王奕訢而官途一帆風順。他經歷了同治帝後之死、東太后暴卒後,更加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把取信討好慈禧,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便將很大一部分海軍經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有意見認為,奕譞一心取悅慈禧太后,無非是為了其子光緒皇帝可以及早掌握實權,不再受慈禧擺佈,但若此說成立,奕譞此計實亦是無功,在他死後,光緒不但不能掌握實權,反而被軟禁,直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