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宋太祖陳橋兵變 20分

2012-10-30 5:08 am
為什麼當時的軍人會那麼大膽擁力別的人做皇帝呢??????

回答 (4)

2012-10-30 7:15 am
✔ 最佳答案
當時正值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政治特色是甚麼呢?篡奪相乘、武人專權、綱紀淪落、胡人專政、邊患威脅[此其一] 擁立趙太祖的軍人們,不被後周幼主、太后所重用,故兵行險著而為之 [此其二] 參考資料︰中史書
自己[hope I can help you(希望幫到你),其他回答者請勿抄襲,其他回答者請勿參考或「抄考」,發問者請勿移除問題,其他網友請勿檢舉本答案]

2012-10-30 22:12:37 補充:
藩鎮割據
在中國歷史上,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面。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唐政府本以為,可以通過藩鎮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藩鎮就是導致唐朝混亂乃至滅亡的總根源[1]。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2]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3]

2012-10-30 22:12:50 補充: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專權,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2012-10-30 22:13:01 補充:
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是唐僖宗時由私鹽商人黃巢為首的民變,近年亦有學者稱黃巢民變,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爭動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時間長達十年,因此造成的死亡總計達830萬人,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參考: , 自己[hope I can help you(希望幫到你),其他回答者請勿抄襲,其他回答者請勿參考或「抄考」,發問者請勿移除問題,其他網友請勿檢舉本答案], 自己[hope I can help you(希望幫到你),其他回答者請勿抄襲,其他回答者請勿參考或「抄考」,發問者請勿移除問題,其他網友請勿檢舉本答案], 自己[hope I can help you(希望幫到你),其他回答者請勿抄襲,其他回答者請勿參考或「抄考」,發問者請勿移除問題,其他網友請勿檢舉本答案]
2012-10-31 8:59 pm
五代十國是唐末喪亂之局的延續,經濟凋敝,政治腐敗,社會紊亂,故民生十分困苦。 在此民窮財盡之時,一般奪得政權的統治者,大都是土匪軍閥出身,不懂得愛護撫恤百姓,反而加強剝削與迫害。本來唐末的賦稅已頗繁苛,到五代更甚,既雜且重。當時除正常的田賦商稅之外,有所謂「秋苗錢」、「夏苗錢」、「丁壯錢」、「丁口錢」等等。鹽、酒等生活必需品,則為統治者的專利商品,不是課以重稅,就是嚴禁民間私製,違者每每處以極刑。

五代十國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增強勢力,無不千方百計擴充軍隊。如南唐的李璟曾強逼在端午節泛舟競渡的選手當兵。後梁的軍法最酷,士兵多有逃亡,朱溫竟命士兵皆黥面,逃兵被捕者一律處死。此後黥面成為習制,逃兵回到家鄉也不能容身,於是很多都淪為盜賊。 唐朝衰亡之原因:
A.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室並未徹底消滅安史的餘部,也未實行削藩,相反地為瓦解、安撫叛軍降將,仍就地把他們封為節度使,使其盤踞邊鎮要地,還有一些功臣也被封為節度使,於是形成「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之局,成為唐朝中葉以後的巨患。特別是河北三鎮(成德之李寶臣、盧龍之李懷仙、魏博之田承嗣),原都是安史餘孽割據的地方,最為跋扈。代宗末年,田承嗣死,由其侄田悅繼位,開藩鎮世襲之先例。從此,割據一方的節度使父死子繼,官爵自為,甲兵自擅,刑賞自專,戶籍不報中央,賦稅不入朝廷,儼然似獨立王國。藩鎮還經常叛亂,甚至出兵攻佔長安,使全國長期陷入地方割據、混戰的局勢中,一直延續到唐室之滅亡。

B. 宦官亂政:自唐玄宗以後,宦官之禍日益嚴重,給政治帶來極大的危害。玄宗寵信宦官高力士,但此時宦官僅憑藉皇帝的權勢作威作福。安史之亂中,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為帝,由此開始宦官參決皇帝皇位繼承事宜,且握禁軍,權力不斷擴大。後來從憲宗起,宦官更進而誅殺皇帝,掌廢立之事,僭權犯上(憲宗、敬宗為宦官所弒,由憲宗至哀帝間,十個皇帝中有八個都由宦官擁立)。宦官弄權下政治日非,終至敗亡。

C. 牛李黨爭:從唐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以及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族官僚兩大集團。他們各自結黨,相互傾軋,為害甚烈。雖然後來李德裕被貶死崖州,牛李黨爭平息,但是黨爭期間,他們結交宦官,排擠對方,私人意氣凌駕於國家大事上,使人才凋零,朝政混亂,唐室更日益衰頹。

D. 外患侵擾:唐代自安史之亂後,邊防空虛。回紇、吐蕃及南詔先後入侵,進一步損害了唐的國力,造成邊境不寧,民生日困。而且朝廷被迫連年征戰,消耗鉅大,國力益衰。

E. 民變四起:唐懿宗末年,關東大旱。僖宗初年,又有嚴重水災,河南道一帶的人民,生活已陷絕境,而政府仍不停徵稅,使人民對中央產生異心,終於爆發了民變。


2012-10-31 12:42 am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959年授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

重文輕武中央集權
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宋太祖大力興辦儒學,增加科舉取錄的名額。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

暴亡與燭影斧聲說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癸丑(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在萬歲殿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斃,年50歲。趙匡胤死因不明,兒子們也未能繼位,而是弟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登基後,反常的立刻更改年號,隔年七月,方葬趙匡胤於永昌陵,宋太宗又逼趙匡胤兒子趙德昭自殺,趙匡胤兒子趙德芳則是離奇的病死。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趙光義為了証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櫃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
2012-10-30 7:53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a/52a01/52a0101.htm
陳橋兵變與宋朝的建立
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係河北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成了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於顯德六年(959年)被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沖齡即位,由符太后臨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這一年冬天,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禦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準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奉其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於開封(即汴涼、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據史書記載分析,陳橋兵變乃趙氏一手所導演的篡權戲,實為匡胤同其弟匡義、謀士趙普合謀策劃。如邊報契丹人等入寇之事大概是假情報,因匡胤一做皇帝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且《遼史》並無是年南寇之記錄。此外,京師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應可說明「陳橋兵變」為趙匡胤所發動,「黃袍加身」係事先之預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04: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29000051KK006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