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多於利,雖然「重文輕武」政策可以削弱地方權力,強化皇權,不過對外患的對應能力卻相對減弱,要割地賠款,這種喪權辱國的情況,宋室的存在並不能甫補償。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htm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治長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軍制改革。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強榦弱枝」,地方權憲太小,軍隊戰鬥力削弱等消極後果。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