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輕武」既政策有咩利弊?

2012-02-20 6:59 am
如題,
請說出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
詳細作答,plz!thz!

回答 (3)

2012-02-20 9:08 pm
✔ 最佳答案
http://webspace.webring.com/people/qq/quintonchan/page_hw43.htm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有鑑於五代時尚武風氣極盛,武人干政,對宋代之政權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用一定一詞含糊),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以鞏固其政權。然而,重文輕武之實行,卻導致日後北宋積貧積弱,武功不振。 北宋初年,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銳意壓抑武人之勢力及地位。故此,北宋透過不斷開科取士的方法,重視文教,提高文人之地位。為了維持重文的政策,政府不斷讓文人出仕,但卻造成冗員的問題。北宋的國家支出,給予官吏的薪俸便佔其中三分之二,又經常賞賜及「恩蔭」,使國庫空虛,入不敷支。過多的官吏,使行政架構架床疊屋,政出多門,官員權責不清,往往推卸責任,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治腐敗。(這是否代表國勢衰弱,之前此詞未下定義) 重文輕武政策對北宋之政局確實構成極大的影響。大量起用文人,使國家失去文武並重調和的平衡。再者,北宋為了籠絡仕子,除了以開科取士的手法外,更提高文人的社會地位,明確指出「刑不上大夫」,文人亦從此沉醉於追求功名,考取科舉為畢生志願,荼毒後世。重文政策下,官員絕大多為文官足 往往因政見不同而分別結黨。黨與黨之間互相攻擊,形成北宋中葉黨爭激烈,引致朝廷上下未能齊心一致對抗外患,造成日後北宋之覆亡。 此外,北宋的輕武政策,亦造成了國力積弱不振。為了打擊五代以來的尚武風氣,故刻意提倡文治,扭轉當時尚武之風,改變社會觀念。當時有言「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可見重文輕武的政策的確打擊了尚武的風氣。更由於宋太祖本為武將,宋代之建立亦因他成功篡後周自立所致,故深明武人干政之遺害。因此,他絕不信任武將,故意讓文人知軍事,軍人遭到社會的鄙視,其素質及社會地位日益下降。另一方面實行更戍法,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軍隊的戰爭力大為下降。 隨著軍人素質日益下降,北宋之禁軍及廂軍的戰爭力亦日益下降。但北宋一代外患熾熱,北有遼、西北有西夏等外患,而燕雲十六州亦於石敬塘時代失去,長城的保護頓失。太祖為了實行天子戍邊,以鞏固國防,便定都於汴京。但汴京四野平曠,全無天然屏障保護,一旦遼大舉入侵,中央失缺,地方亦無力抵抗,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便是最佳例子。為了彌補汴京在地理上的失利,唯有大量養兵以鞏固國防,但朝廷卻對軍人既不信任亦不重用,而軍人素質下降更大大降低戰爭力,結果造成愈養愈多不得用之兵。冗兵的問題,不僅使國防支出大增,更由於不斷戰敗求和,到宋真宗時更開了歲幣的先例,使日後北宋繳付龐大而沉重的歲幣開支。而汴京常有水患,對北宋之經濟影響甚大,因為每次水患皆勞民傷財。這可見輕武政策造成了許多連鎖問題,對北宋之積貧積弱影響甚大。 縱觀以上各項因素,足以証明重文輕武政策的確為北宋帶來嚴重的積貧積弱問題。然而,還有一些外在因素,亦深化的北宋的國力不振的問題。北宋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不惜實行強榦弱枝政策,將地方的軍、政、財三權收歸中央。這不但使地方無法進行任何建設,更甚者,一旦中央淪陷,全國便迅即瓦解。而外患的熾烈亦是北宋無法控制的問題。北宋的外患,除了遼及西夏,還有吐蕃、南詔諸國,經常侵擾邊疆,對北宋之政權構成極大威脅。
2012-02-23 6:47 am
弊:
1.使宋代成為武力不振的時代
2.日後戰事大多數係lose.........(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將領經常調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3.使日後王帝緊握着權力(驚d武將造反)
利:
1.防止做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
2.5似五代,好多將領造反.
3.令民生得以改善.

(宋代重文輕武,是一時之勢.不可避免的.
大凡讀歷史,不可以單靠影響來評定一個政策的功過.
宋代之所以成為武力不振的時代,是因為五代十國,仍至唐後期藩鎮割據造成軍人當政,威脅皇權而至.在五代十國終結的時期,如果要一改皇權低落的局面,只有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
歷史亦證明,宋代重文輕武令宋朝避免了武人專政局面再生.

宋代成為武力不振的時代,如其將此歸究於宋重文輕武,例不如將其歸究於當時朝中掌權大臣不思進取,對改革變法毫不支持,導致宋代成為武力不振的時代 . )抄自: 嵇崿
2012-02-21 6:56 am
弊多於利,雖然「重文輕武」政策可以削弱地方權力,強化皇權,不過對外患的對應能力卻相對減弱,要割地賠款,這種喪權辱國的情況,宋室的存在並不能甫補償。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htm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治長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軍制改革。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強榦弱枝」,地方權憲太小,軍隊戰鬥力削弱等消極後果。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0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19000051KK009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