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海上絲路興起的原因(20)

2012-02-14 3:42 am
唐朝海上絲路興起的原因 唐朝海上絲路興起的原因??

回答 (2)

2012-02-14 6:40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emethchapel.org/mp3/SundaySchool/muslim/mu_2007_01_21.pdf


自張騫開拓西域的「絲綢之路」以後,中國的絲綢就沿著這條絲路大量經過西域,運
送到波斯及羅馬帝國。東漢時,這條絲路也發展成重要的交通網路。不但外交使臣來來往
往,商旅更是絡繹不絕,而且佛教僧侶也多是由印度及中亞經過絲路進入中國。魏、晉、
南北朝時期,雖然中原戰亂頻仍,但是基本上陸上絲路仍然是暢通無阻的。
唐朝初年,是陸上絲路的鼎盛時期。無論是波斯帝國,或是第八世紀新興的大食國(即
回教帝國),都與中國有密切的往來。當時在中國經商甚至定居的阿拉伯人及波斯人,達十
幾萬人之多。但是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卻使陸上絲路中斷了。因為唐朝將駐守在西
域的邊防守軍調回長安,吐蕃(即西藏)就趁機佔領了河西隴右,回紇也控制了阿爾泰山
一帶。從此唐朝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陸上絲路也就中斷了。於是海上絲路逐漸取代
了陸上絲路,成為主要的貿易通路。雖然後來在蒙古帝國時期,陸上絲路又恢復了一段時
間,然而海上絲路仍然是中國最主要的東西方交通管道。
海上絲路比陸上絲路開發的更早,範圍也更廣。從周朝開始,中國絲綢已經由東海運
往韓國及日本。漢武帝時期,中國海船就曾由雷州半島出發,帶著黃金和絲綢,經過越南、
泰國、馬來西亞、緬甸、錫蘭,到達印度南端。東漢時期,也有東南亞各國的使節經由此
海上絲路來中國朝貢。東晉時期的法顯,是第一個從陸上絲路去印度取經,然後由海上絲
路返國的高僧。但是直到唐朝以前,由於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限制,從中國到錫蘭、印度的
航行旅程,有時長達數年之久。因此海上絲路還不是十分普遍。


唐朝時期,中國航海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不但已經可以經由南海航行到波斯
灣,而且航程只需要三個月而已。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海外三大地區:以室利佛逝(即印尼
蘇門答臘)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回教帝國)為首的阿拉
伯地區,通過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三個地區也是當時世界上宗教和文化中心,因此絲
綢之路也是「宗教文化交流之路」,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都循此路徑傳入東南亞和中國。
唐朝時期與南海各國通商的海港是以廣州為首,而阿拉伯、波斯等商人在廣州的僑居
區稱為「蕃坊」。唐朝末年黃巢作亂時(878 年),他曾在蕃坊內屠殺了十二萬外國商人。
可見當時國際貿易之盛。
2012-02-14 5:21 pm
http://www.tktruelight.org/articles/article28.htm
唐朝時期,是陸上絲路的鼎盛時期。無論是波斯帝國,或是第八世紀新興的大食國(即阿拉伯帝國),都與中國有密切的往來。當時在中國經商甚至定居的阿拉伯人及波斯人,達十幾萬人之多。但是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卻使陸上絲路中斷了。因為唐朝將駐守在西域的邊防守軍調回長安,吐蕃(即西藏)趁機佔領河西隴右,回紇也控制了阿爾泰山一帶。從此唐朝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陸上絲路也就中斷了,於是海上絲路逐漸取代了陸上絲路。雖然後來在蒙古帝國時期,陸上絲路又恢復了一段時間,然而海上絲路才是中國最主要的東西方交通管道。
海上絲路比陸上絲路開發的更早,範圍也更廣。從周朝開始,中國絲綢已經由東海運往韓國及日本。漢武帝時期,中國海船就曾由雷州半島出發,帶著黃金和絲綢,經過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緬甸、錫蘭,到達印度南端。東漢時期,也有東南亞各國的使節經由此海上絲路來中國朝貢。東晉時期的法顯,是第一個從陸上絲路去印度取經,然後由海上絲路返國的高僧。但是直到唐朝以前,由於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限制,從中國到錫蘭、印度的航行旅程,有時長達數年之久。因此海上絲路還不是十分普遍。
到唐朝時期。中國航海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不但已經可以經由南海航行到波斯灣,而且航程只需要三個月而已。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三大地區:以室利佛逝(即印尼蘇門答臘)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回教帝國)為首的阿拉伯地區,通過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三個地區也是當時世界上宗教和文化中心,因此絲綢之路也是「宗教文化交流之路」,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都循此路徑傳入東南亞和中國。
唐朝時期與南海各國通商的海港是以廣州為首,而阿拉伯、波斯等商人在廣州的僑居區稱為「蕃坊」。唐朝末年黃巢作亂時(878年),他曾在蕃坊內屠殺了十二萬外國商人。可見當時國際貿易之盛。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6: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13000051KK007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