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爆發

2011-09-13 4:45 pm
中國為何爆發辛亥革命

回答 (2)

2011-09-14 4:52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z/62z25.htm
晚清時期,中國飽受列強侵略,改革失敗,民生日困,清朝病入膏肓,已成一推即倒的局面。1911年5月,清廷在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策劃下,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又未能解決如何補償民間損失的問題。這一措施引致川、粵、鄂、湘四省群起反對,四川紳商乃成立保路同志會,誓死力爭。由於保路風潮迅速發展為四川全省性的騷動,清廷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鑑於湖北兵力空虛,革命黨人決定乘機起義。
革命前數年,與同盟會有聯繫的湖北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曾深入新軍進行發動。參加這兩個組織或受其影響的湖北新軍士兵約有五千餘人,佔全省新軍人數三分之一。隨著全國保路鬥爭的蓬勃發展,湖北革命黨人決定發動起義。1911年(宣統三年)9月,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劉復基和共進會領導人孫武、蔡濟民等組成聯合指揮機構,定於10月11日起義。10月9日,因事機洩露,起義指揮機構被破壞,主要領導人或被捕殺或逃出武昌,革命黨人乃決心提前起義。10月10日夜,武昌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首先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經過一夜戰鬥,革命軍佔領武昌城,湖廣總督瑞澂等狼狽逃竄。11日革命軍攻佔漢陽,12日攻佔漢口,革命旗幟插遍武漢三鎮。不久,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許多省份都宣佈脫離清廷而獨立。因這次革命爆發在農曆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2011-09-13 7:19 pm
辛亥革命爆發之背景:1. 清廷病入膏肓: 自1840年以後,列強交侵,清廷對外屈膝投降、出賣主權,喪權辱國一日甚一日。因此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計民生因頓不堪。「洋務運動」、「戊戍變法」之失敗及八國聯軍之役,使國人深感清室統治已腐朽透頂、病入膏肓,非以革命推翻滿清,實無復興中國之希望。 2. 預備立憲破產: 慈禧在扼殺「戊戍變法」後,為了維持清室統治,不得不自1901年起宣佈實行「新政」,如設立學校、派留學生、招練新軍、設立商部等。1906年又下詔「預備立憲」以抵制蓬勃的革命運動。但所謂「立憲」實乃掩人耳目之騙局,只能使清廷苟延殘喘於一時。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在兩日之內先後死去,由溥儀繼位,改元宣統。1911年(宣統三年),清廷成立「責任內閣」,其大臣多為皇室貴族,被稱為「皇族內閣」。假立憲不僅遭到革命派的堅決反對,也引起軍閥、官僚中「立憲派」的不滿,造成清政府完全孤立、一推即倒之局。 3. 世界潮流所趨: 十八世紀後,世界走進一革命紀元---美國有獨立運動、解放黑奴運動;歐洲有法國大革命、德意志與意大利統一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列強侵華,西方之民主自由思想、革命意識亦漸傳入。所以孫中山先生說革命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4. 反清思想廣播: 「辛丑條約」簽訂後,愛國知識分子四出奔走,大聲疾呼反清救國。鼓吹革命的書刊猶如雨後春筍,廣泛流行。除同盟會的「民報」外,「國民報」、「浙江報」、「江蘇」、「大陸報」、「女子世界」、「蘇報」等均為當時有名的報刊。革命家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都是風行一時、震人耳目的反清檄文,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5. 革命團體林立: 二十世紀初,革命志士紛紛在國內外成立各種反清的革命團體,從事發動民眾、組織起義的實際工作。除孫中山於1894年所創立之興中會外,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於1904年春成立華興會。同年冬,蔡元培、徐錫麟、章炳麟等創立光復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等在孫中山的倡導下合組為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在同盟會之影響下,各地會黨及其他革命團體的反清活動也十分活躍,如湖北有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 6. 武裝起義頻連: 孫中山在創立革命團體的同時,十分注意聯絡會黨、發動新軍,籌劃反清的武裝鬥爭。從1895年至1911年4月,孫中山曾在廣東、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省,組織、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1907年及1908年,光復會成員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熊成基等也在浙江、安徽組織過武裝起義。1911年4月同盟會黃興所指揮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更是震驚全國,七十二烈士以殷紅的鮮血,澆灌了辛亥革命的花朵。 7. 保路風潮興起: 1911年初,清廷向列強借了巨額款項。5月,在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策劃下,清廷宣佈「鐵路國有」,強行收回川、粵、鄂、湘四省集資自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把全長一千八百公里的鐵路修築權以借款的名義出賣給列強。於是,震動全國的保路鬥爭隨即掀起,諸省民眾成立了保路同志會,組織保路同志軍,罷市罷課、抗糧抗捐鬥爭連綿不絕。9月,四川總督趙爾豐竟血腥屠殺參與保路鬥爭的群眾,造成「成都慘案」。四川等地反清起義隨之爆發。全國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保路風潮成了辛亥革命之導火線。

2011-09-13 11:25:07 補充:
革命運動必須建基於革命理論之上。為了指導正規的民主革命,孫中山努力鑽研民主革命理論。他把自己的學說和綱領的來源歸結為三個方面:向西方學習民主主義;承襲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在實踐中創造。
  
由於近代中國社會缺乏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難以產生意義較完全的民主主義,所以,向西方學習就成為十分重要的文化取向。正如孫中山指出:「中國的革命思潮是發源於歐美,平等自由的學說也是由歐美傳進來的。」孫中山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司那樣竊取「天火」,歷盡艱辛地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之道。

2011-09-13 11:26:55 補充:
自從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革命思想廣泛傳播,革命組織遍於全國,武裝起義此伏彼起,群眾自發的抗捐抗稅連綿不斷。形勢迅猛發展,是由於民族危機日趨深重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敏感的人已經感受到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開始襲來。
  
為了維護現存社會秩序,清政府不得不作出「革新」的決定,推行所謂新政,允諾立憲。但是,這一切並未阻止滿清帝國的瓦解。當人們看清了這些只是統治者玩弄的伎倆後,長達200餘年的清王朝,其末日便已來臨。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31: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913000051KK001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