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用了約四十年時間統一中國,你認為滿清的統一大業是否順利?

2011-09-02 7:44 pm
請引用事例加以分析。

回答 (4)

2011-09-05 3:46 am
✔ 最佳答案
本人對歷史自小有興趣,因此唔想好似其化回答咁copy & paste wiki or 其他網文就算,我試下用自己既觀點答樓主。

1. 入關前
滿清統一中國,並非只用了40年,應該還包括入關前與大明的苦戰。早於萬曆年間開始,後金 / 清已經不停攻略大明東北邊境,但明軍與清兵始終實力上有大距離,加上明軍的兵法戰術,清兵根本無法攻破「寧錦戰線」。

與明軍相比,清兵的水平只是少數民族用兵,相反明軍有神機營、紅衣大炮,歷史學家說過,若非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以及大明漢人內鬥,清軍根本無本事入主中原。

2. 入關後
入關後的清軍進兵的確十分順利,大明政府到此時刻已缺兵,最大問題是無錢,是真的無錢,即是無白銀,各地的抵抗力量不足,亦傾向清兵投降。在此要留意,明朝無錢無兵,並非清軍戰鬥力強,而是明軍被自身民變所累,各地政府軍自我崩散。論戰鬥力,清兵始終未及明朝的正規軍,可惜此時的明朝已差不多沒有足夠的正規官兵,因為無錢出糧,漢人都淪為流民或盜賊。

後人到清末時,清朝被西方列強侵略,時人亦嘆:先祖得中原太易,現受泰西所侮,亦報應也。

論施政、用兵、科技,滿清與傳統的中華皇朝其實質素上還差很多,但清兵入主中原,乃時勢做就居多。滿清那種倒退幾百年的治國思維,以及愚昧棄用及發展明朝時已漸漸成熟的火器技術,加上極度的閉關政策,令中國從此與世界脫節,埋下日後被歐美列強入侵的禍根。

後世之所以歌頌所謂康乾盛世,只是後世的政府為了取悅滿族人的統治政策。按歷史學家的數據上的分析,康乾時的國民生活水平,連明末時的程度都未及,英國人亦稱乾隆時的中國「滿地都是貧窮,英國人在中國,掉在地上的食物,都會引來大批中國人的搶奪。」由此可看出滿清的政治不足,得天下太順利,甚至好運。
2011-09-04 2:23 am
中國共產黨的高壓統治比滿清政府還厲害,所以令民主政治不張。 大部份「民主政治」不張的國家,「反民主勢力」主要都來自既得利益階層。 但是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奴才文化」特性,所以「中國人的中產及大部份草根階級」都願意為統治者服務,來換取「食飯權」和「生存權」。
2011-09-03 3:02 am
清朝入關前,全國人口只有一百萬,而明朝卻有兩億人口;入關前的清朝,全部兵力不超過二十萬,而明朝在和平時期的常備軍就有兩百萬,戰時更多;若論經濟實力和文化水平,雙方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可偏偏是,明朝滅亡了,清朝統一了中國。 明朝擁有那麼強大的實力,為什麼還讓清朝統一了?

個人的一些粗淺觀點:
一,滿清入關是必然,但統一中國是偶然。 統一的中央政權,在歷史上,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歷史上,北方民族兩次擊敗中原王朝(西晉,北宋)。 但是沒有能直接統一全中國。 蒙古統一了全中國,但是那個時候中國本土本身是分裂的。將明朝和西晉,北宋進行比較,我得出了一個比較草率的結論。 滿清能迅速搞定全國的抵抗力量,主要有兩個原因。 1,當時明朝的國策是天子首國門,也就是北京,全國的武裝力量自然也都和天子一起在國門呆著,一旦北京失手,那也就意味著軍隊主力已經完蛋了,在將近三百年的太平盛世以後,其他地方組織起有效抵抗能力就要明顯若於西晉和北宋。 2,中國本土剛剛經歷了一次大傷元氣的農民起義,實力更加弱化,給了滿清天賜良機。
二,是不是亡國史其實很難說。可以類比,比如八年抗戰我們輸了,日本天皇遷都北京,做了中國的皇帝,那我們算不算亡國呢。 當然這不是歷史事實,不是事實,所以就可以假設,假設到時候,我們學校裡都學日本話,每天見人就鞠躬,到了春天就賞櫻花,到了國際場合,別人問我們,你是哪國人啊,我麼說:”日本人”,那我認為可以算是亡國。 要是日本天皇開始說中國話,每天子曰詩云,開科取士,在國際場合別人問他是哪國人,他回答是”中國人”,那我認為可以算是沒有亡國。 回到清朝的問題上,就比較複雜了。你說亡國了吧,滿洲人可是聲稱做的是中國的天子的。 你說沒亡國吧,剃髮異服,兩千多年的文化傳統丟掉了不知多少(儘管後來丟的更多)。
三,自古胡虜無百年,滿清能打破這個規律,個人認為原因比較複雜。 我也說不好。 不過可以說個笑談,野史不是傳說乾隆皇帝是漢族大臣的兒子,被狸貓換太子了嗎。 這樣算的話,滿清的”胡虜”統治全中國,只有順治,康熙,雍正三朝93年的時間。嘿嘿,自古胡虜無百年,哪錯了? 重申一下,這個是笑談。

四,滿洲皇族,是地地道道的滿洲人。 借用我們高中政治的概念,一個人的民族屬性,並不是只與血統相關,相關的還有心理認同。 滿清皇室到了最後一刻,都自認為是異族,懷著隨時可能被漢人趕走的恐懼感。懷著這樣的思想感情,不管他讀了多少聖賢書,多麼傾心漢化,我還是要說,他們是滿清。 為了防止大家認為我是憤青,我要舉一個反例。 我認為北魏的鮮卑皇族在遷都洛陽以後可以認為是漢族。

再說說最後一個,閻崇年關於洪承疇的分析我沒看過,無權評論。 但是我個人認為洪投敵主要還是因為怕死。忘記在哪裡看到的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慷慨成仁易,從容赴死難。 剛被抓住的時候,激昂慷慨,要是皇太極殺了他就好了,一個民族英雄就誕生了,死後也不用入貳臣傳了。 等他餓了幾天,頭腦一冷靜,自然求生的意志就上來了。 要是我,被捕之後一定大罵敵酋,以求速死,不然關了一段時間,壞了自己一世英名,就太不值了。
2011-09-02 9:52 pm
算是順利,不過代價就是滿人自己也被漢化,而東北祖地也沒有了。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d/62d01/62d0101.htm
清朝統一及康熙、雍正、乾隆盛世
滿清入關後,經過約四十年的時間,次第削平南明政權、三藩及台灣鄭氏的反抗,統一了全國,並開創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多年的盛世,通常稱為「康雍乾時代」。其間諸帝之文治武功均盛。
聖祖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留意懲治貪污,節約開支,聖祖更曾六次南巡察訪民情。他又廢止圈地、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並且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學術方面,康熙擴充科舉,提倡儒術,下令修編了《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鉅著。聖祖除了完成國家統一外,又三次出兵漠北,安定外蒙古,並派員協助西藏地區之管理(後稱駐藏大臣)。外交上,則曾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安定了北方。
世宗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逐步抑制宗室,加強君權,並設立軍機處,使之成為在皇帝裁決下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雍正帝在西南邊地區,廢除明朝以來的土司制度,改以流官治理,以消除土司割據狀態,史稱「改土歸流」。經濟方面,先後採取「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法,改善財政狀況。另外亦整飭吏治,嚴懲貪官污吏。至於武功方面,世宗曾派兵平定青海地方之反抗,設置西寧辦事大臣。
高宗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曾多次減免賦稅,繁榮經濟。又大力發展學術,編纂大型圖書,《四庫全書》即為此一時期之代表作。武功方面,高宗更以其「十全武功」,稱譽於世。
總之,康雍乾時代,清朝的文治武功,皆盛極一時,特別在版圖擴張方面,由於清初諸帝的經略,中國在清代前期成為一個幅員廣大之帝國。其版圖遠超漢、唐,僅次於元。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e/62e01/62e0101.htm
清初的高壓與懷柔政策
滿洲本是關外一個經濟、文化較落後的少數民族,要在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以及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中國建立政權,實非容易的事。但清朝國祚卻較蒙古人的元朝為長,因為它對漢族並非單純地征服、鎮壓,而是實施一套高壓與懷柔相結合的統治政策。
高壓政策方面,滿洲在攻下江南城鄉後,曾多次進行血腥大屠殺,其中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最為殘酷。同時清廷又派八旗兵駐防在軍事要地,以鎮壓各地的抗清活動。為了消滅漢人的民族意識,在習俗方面則強令薙髮,違者格殺勿論,即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順治時,曾嚴禁士人集會結社;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又大興文字獄,凡文字上有反清排滿嫌疑者,都遭受殘酷的刑罰。為了防止反清思想的傳播,乾隆時還利用編纂圖書的機會,進行了一次全面性的古今圖書審查,不僅反清文獻盡被燒燬,連古書上一些對遼、金、元不利的字句,也都加以刪節、塗改,這不啻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災難。
懷柔政策方面,清廷入關之初,即下令為明思宗帝后致哀,表揚死難明臣,錄用投降官吏,標榜滿漢一體,恢復科舉考試,禁止圈佔田地,廢除苛捐雜稅,想藉此爭取明朝臣民的好感。後來清廷又實行招撫流亡、減免賦稅、修治黃河、解放賤民等措施,以安定社會民生。此外,還推崇理學,維護傳統文化,禮聘學者編纂巨籍,企圖利用文教削弱漢人的反抗精神,以消耗讀書人的時間和精力。
由於清初高壓與懷柔政策的交替運用,既可防範漢族民眾的反抗,又能獲取部分明臣及士子的支持,因此其政權得以鞏固。


收錄日期: 2021-04-20 01:06: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902000051KK002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