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北洋軍閥源於清朝的北洋軍隊,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廷派袁世凱統領,跟革命黨周旋,袁世凱藉兵權而得大權,包括民國建立之後。
北洋軍閥是袁世凱死後,由他統率的北洋軍隊才分裂成不同派系的北洋軍閥的。
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146570/223813/14860951.html
1881年,22歲的袁世凱投奔淮軍統領吳長慶,開始軍旅生涯。仰仗其父輩的影響,袁很快被委以營務處幫辦一職,邁出其仕途上的第一步。但是,袁世凱能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並帶來日后的發跡,卻是得益於朝鮮平叛。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袁世凱跟隨吳長慶赴朝,無論在解決朝鮮大院君的行動中,還是在圍剿起義軍的戰場上,袁世凱都大顯身手,顯得精明強干。這使袁世凱大出風頭、聲名鵲起。同年10月,清政府給予袁世凱“以同知分發省分,前先補用,並賞戴花翎”的獎賞。1884年4月,中法戰爭爆發,深感國無良將的李鴻章“慧眼識英雄”,奏薦袁世凱為“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袁一躍而成為駐朝清軍要員。1885年,李鴻章又上折稱袁世凱“膽略兼優,能知大體”,“足智多謀……遇事冀可挽回匡正。”袁因此被清政府任命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知府分發,盡先即補,俟補缺后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后來,李鴻章又稱贊他說:“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 可見李鴻章當時對袁的賞識。袁世凱攀上了李鴻章這個高枝,從此在政壇上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1895年,從朝鮮回國不久的袁世凱被清政府委派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這支總數不過7000人的新編陸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當時的中國,隻有張之洞的自強軍可與之匹敵。袁世凱深知軍權的“硬實力”,他牢牢控制小站新軍,將其視做自己的“命根子”。這便是日后北洋軍的起源。后來,新編陸軍擴編為北洋六鎮,所有軍事骨干都出自小站,從而形成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北洋軍閥集團。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b/63b01/63b0101.htm
當革命軍於1911年底佔領武昌時,清廷即起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率領北洋軍隊南下鎮壓。袁世凱一面以兵力威脅革命軍,一面又利用革命軍要挾清廷,企圖居間獲利。由於當時革命軍的實力不足,孫中山不願內戰延長,乃以清帝退位、贊成共和、遵守約法為條件,同意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袁世凱見目的已達,便在1912年2月12日逼宣統帝宣告退位。接著,參議院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袁世凱則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奪權後,即加強其獨裁統治。他在繼任臨時大總統時,不願離開北方的根據地,所以預先指使部下發動兵變,逼令參議院同意把臨時政府遷往北京。此後,袁世凱進行了一連串陰謀活動,極力加強個人的獨裁統治。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e/63e01/63e0101.htm
自袁世凱死後,他統率的北洋軍隊即告分裂。其部將各自據地稱雄,互爭中央大權,釀成軍閥割據與混戰的局勢。當時著名的軍閥派系,主要有安徽人段祺瑞為首的皖系;直隸(河北)人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包括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奉天(遼寧)人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後其子張學良繼之)。除了北洋軍閥各派系之外,後來北方又有閻(錫山)系、馮(玉祥)系。南方的軍閥勢力亦隨反袁運動而崛起,出現了滇系(唐繼堯、龍雲等)、桂系(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