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馬,共天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3/32z0301.htm
圖片參考:
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豈能與萬物同輝,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晉元帝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東晉肇建,王氏家族立有大功,時人語云:「王與馬共天下」,這不僅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實況是「祭則司馬,政由王氏」,也意謂著王家與司馬睿在此前合作創業的過程中,司馬睿是依賴王家方得以居大位。司馬睿雖有血胤的優勢,但政治實力不足,他能南渡,是王家精心挑選,並且與之共謀建國大業,而「王與馬共天下」極有可能是雙方的政治妥協與默契。王家因為與司馬睿共成天下、共治天下,所以「王與馬共天下」並非其他後繼掌權家族可以代換的一種政治模式,他們雖然想與司馬氏共治天下,但他們均無王家與司馬氏共成天下的歷程,所以「王與馬共天下」這種格局只適用於王家,並促使王家成為國史上最有權勢的家族特例。
2011-05-29 12:31:36 補充:
江東地區,在司馬睿到來之前,地方勢力(江東原有的世家大族)仍舊非常強大。 晉惠帝、晉懷帝時期,陳敏、錢璯等人相繼叛亂,江東大姓周玘(其家族中就有「除三害」的周處)動員世家大族,出錢出力出人,配合西晉政府軍隊,接連平定了這些人的謀亂,時稱“三定江南”。雖然周玘等人的初衷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族利益,但客觀上也為東晉後來在江東的統治營造了一個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
當初,在東海王司馬越和太尉王衍掌權期間,王氏家庭重要成員就已經被派入江南地區擔任關鍵職務。 王澄是太尉王衍的弟弟,王敦是王衍的族弟。王澄是太尉王衍的弟弟,王敦是王衍的族弟。
2011-05-29 12:33:41 補充:
司馬睿初到江東,當地的世族大姓對這幫北來“傖父”甚為不屑,“人情不附”。 北來諸人移鎮建康一個多月,也沒有多少當地人來投附。憂心忡忡之餘,王導率先想出一個主意:趁著秋季“禊祭”日,司馬睿本人坐在肩輿之上,大擺王家堂皇儀衛,王敦、王導等北方大族名流皆騎馬跟從,儀勢威嚴,表情肅穆,使堂堂大晉的威儀展現於江南土著面前。 “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視之,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 以風度、排場降服人心,這也只是能在魏晉時代可以做到的事情。 這齣戲導演得很成功,加之對當地土著大姓代表加以高官厚爵後,“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2011-05-29 12:35:09 補充:
司馬睿終於在江南得到當地人的擁戴,立穩了腳跟。因此,司馬睿傾心依賴王氏,不僅僅由於王氏是他先前當瑯琊王時自己封地內的望族高門,也有過江後王氏對他極力推戴的原因。 洛陽陷落後,面對滾滾而至的中州難民潮,王導又勸諭司馬睿大收人心,選擇其中的“賢人君子”加以任用,於是“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眼見擁戴自己的呼聲越來越高,司馬睿對王導倍加信任,情好日隆,號為“仲父”,並比之為“蕭何”(司馬睿自己就是“劉邦”了)。 王導本人,也是一片純臣之心,常良言諫勸司馬睿克己勵節,寬容撫眾,優禮吳人。 王業草創之際,君臣互信互愛,成就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2011-05-29 12:40:21 補充:
王敦方面,司馬睿初即位,便任命他為荊州牧,從此坐鎮荊州上流之地,手握強兵,掌統軍政實權。 由此,當時人稱“王與馬(指司馬氏),共天下”,絕非虛言。 左思有詩:“世冑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似乎世家大族都是“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吃白飯的主兒。 其實,在東晉之初,正是王、謝這樣的大族在國家民族危亡關頭挺身而出,風神秀徹之餘,慨然渡江,身為士先,冒死而進,確實起到了勇於承擔的帶頭作用。 這些,對於他們門第的進一步提升,也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更多資料請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nATt627i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