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滿清對漢文化的摧毀

2011-04-09 8:16 am
滿清對漢文化既破壞有幾大啊?
請問現在中式婚禮其實是否只是滿族婚禮而已啊?
中華民國立國時為何不復興漢文化呢?

回答 (4)

2011-04-09 5:32 pm
✔ 最佳答案
1) 清朝即滿清根本是朝鮮蠻夷族將明朝滅亡,因為朝鮮並無優秀文化,而逐漸被漢族同化,每樣事物都要向漢族學習,例如文字,禮儀,生活方式等,並將它發揚光大;有如為人所熟悉的康熙字典;又曾經有外國傳教士來翻譯聖經;偉大的建築物例如;紫禁城,頤和園;軍事方面有強大的北洋艦隊等。雖然其後因為清朝的皇親國戚腐敗而慈禧太后執政政績差強人意;及至被日本及八國聯軍入侵,導致國勢日弱。
2)在廣東省或香港的中式婚姻想信是從中國古老流傳的禮儀;但其他省份的婚禮則不懂得。
3) 中華民國立國時期汪精偉搗亂搞復辟要稱帝,繼續孫中山要北伐擊敗軍閥主義者,然後日寇侵華展開長期抗戰,國軍以焦土政策對抗,以致傷亡慘重,最後幸得盟軍幫助在日本本島投下原子彈迫令日寇投降,才能結束漫長抗戰。試問中華民國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如何能復興文化呢?
2011-04-10 4:36 am
如果而家著到好似唐朝d 人咁出街 , 人地一定以為你係度玩緊cosplay, 或者係度拍緊戲 甚至被認為精神有問題
2011-04-10 12:32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v/62v01/62v0101.htm
清代的社會風習
滿洲以少數民族而入主中原地區,使清朝既繼承了前代的社會風習,亦具有本身的特色。
傳統道德方面,清之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持別推崇程朱理學,忠、孝的思想進一步強化,「道德」規範亦大為加強。例如在婚姻方面,提倡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人們講究「門當戶對」,窮人家也有「指腹為婚」的。至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纏足等,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對婦女造成傷害。這種情況,到了民國初年,在新思想傳播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
服飾方面,在清朝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除了婦女、兒童、釋道、優伶一類人仍襲明制寬衣大袖、淺面鞋之外,一般男人從順治四年(1647年)以後,都改為薙髮垂辮、箭衣小袖了。而清朝末年,由於中西接觸增加,西服亦開始出現在中國社會。有意思的是,到了今天,清朝的服飾如旗袍等,仍然受到歡迎,並且被視為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服裝。
清代的社會風氣,大抵江南繁華之區尚奢,北方尚樸。至於年節慶典,則有元宵的耍燈、端午的賽龍船、中秋的吃月餅等,至今仍為華人社會所沿襲。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統治民族的滿族,自入關以後,逐漸染慕漢風,生活習慣日益與漢人同化。後來甚至連滿洲的文字也趨於泯滅。無論滿洲貴族還是一般滿人,因成社會特殊階級,可不勞而食,所以入關以後,都養成驕惰淫佚之風,遠不如漢人之勤儉。清代中葉以後的旗人子弟,大都遊手好閒,喜歡賭博、看戲、鬥雞等種種玩意,或在街頭上提籠架鳥,而不事生產。清代一亡,這些旗人的特權結束,就與漢人幾乎完全同化了,甚至全改漢姓。
2011-04-09 10:47 pm
滿清乾隆皇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時,為維護「首崇滿洲」的國策,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所謂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另一種說法為2855種)、15萬部以上。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

四庫禁書是《四庫全書》禁止收錄之書。禁書書目2855種[1],與《四庫全書》所收錄3461種著作相差不遠,是修纂四庫全書之同時對掃蕩對於滿清先史與夷夏之防等可能挑起反政府思想著作的結果。清朝乾隆帝纂修《四庫全書》,蒐集全國藏書之際,伴隨著查毀禁書,自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七年,並有詔令禁止鼓吹反政府以及違背儒家道德倫常的野史、筆記、文集等諸多書籍收入《四庫全書》。清政府也銷毀其中少數禁書,主要針對特定文人,如乾隆三十四年六月,錢謙益所著《初學集》、《有學集》[2];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上諭將某些書籍抽去,「止存書名」,不收其書,汪子祜《西四集》因「卷五吊岳武穆詩語意偏謬」遂列入禁書;魏煥《九邊考》,因「多指斥文句」,予以禁毀。宋人王柏《詩疑》、《書疑》,因質疑儒家經典《詩經》、《書經》內容,被四庫提要指責「師心杜撰,竄亂聖經」;夏允彝《倖存錄》、夏完淳《續倖存錄》因帶有強烈反清思想,遭到禁毀。然而仍有部分禁書為私人收藏,如天一閣與其他江南官宦大族之藏書;其他諸多未銷毀之禁書則秘密保存於清宮內府。且各省地方蒐羅禁書的寬嚴不一,地方官往往有疏漏,致使乾隆帝於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懷疑選書過程有所隱瞞:「乃各省進到書籍不下萬餘種,並不見奏及稍有忌諱之書。豈有裒集如許遺書,竟無一違礙字跡之理!」[3]魯迅曾經說過:「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 [14]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26: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09000051KK000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