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_日本對中國的野心是什麼?

2011-03-23 6:51 am
日本的野心如何促使侵略中國(抗日戰爭)?
地理位置?歷史?
軍國主義和明治维新有否增大日本對中國的野心?為什麼?etc.

thx!

回答 (2)

2011-03-24 12:25 am
✔ 最佳答案
日本侵略中國,不單止是七十年前的八年抗戰。這八年抗日戰爭,只是日本近百年來侵略中國的一個焦點。遠在一八六八年,自日本明治變法維新後,便將對外侵略,定為國策。據田中義一的奏摺:「明治大帝之遺策,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現將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簡單重溫於後:
1. 日本吞併琉球 流球本為中國藩屬,後日本強封琉球王為藩王。一八七三年,日本藉中有琉球人遇風漂流到台灣,為高山族所殺,向清政府提出交涉。一八七四年出兵台灣。一八七四年清政府給銀五十萬兩與日本,以求息事。一八七五年,日本迫琉球與中國斷絕一切關係,廢琉球王,併琉球為日本沖繩縣。
2. 日本侵略朝鮮 朝鮮亦為中國藩屬,為日本侵華第二個目標。一八七六年,日本以武力脅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取得特權,從事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滲透。一八八二年,脅簽「仁川條約」,取得於漢城駐軍特權。一八八五年,利用朝鮮的「甲申政變」,乘機對清政府進行要脅,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內有兩國對朝鮮有同等派兵權的條款,使朝鮮淪為中日兩國共同保護國。此條款導致日後的中日戰爭。於日俄戰爭後,一九一○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
3. 中日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朝鮮內有東學黨起兵與政府軍作戰。朝鮮政府向清政府求助,日本亦同時出兵朝鮮。事平後,日本不允撤兵,並突擊駐於牙山的清兵。清朝遂對日本宣戰。戰事中,清廷的陸軍敗於平壤之役,海軍敗於黃海之役。滿清終於講和,簽訂馬關條約。於馬關條約中,中國失去了對朝鮮的宗主權;割去了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群島;賠軍費二萬萬兩,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等通商口岸;給了日本內地製造權,和給予最惠國待遇。
 馬關條約簽訂後,立即導致了列強對中國的投資競爭和割地狂潮。中國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嚴重,被瓜分的危機迫近眉睫。
4. 八國聯軍 一九○○年,因義和團之事,日本聯同英、美、德、法、俄、奧、意七國,攻入北京,肆意殺戮毀掠。中國與八國終於簽訂辛丑和約。和約中有毀北京至大沽炮台的條款,無異國防盡撤;准各國於重要地點駐兵,無異將國家置人刀俎之下;劃定公使區域,無異割地與人;四億五千萬賠款,使國庫空虛,關稅盡由外人操縱。此和約已將中國置於萬劫不復的境地了。
5. 日俄戰爭 這是一場兩個強盜在事主家中打起來的戰爭。馬關條約中,日本從中國搶去遼東半島,但為俄國聯同德、法干涉,日本迫得交還遼東半島(由滿清出償金三千萬贖回)。跟著俄國在東三省及朝鮮的勢力膨脹,與日本謀奪東三省的利益的野心發生衝突。於一九○四年,終於導致戰爭,而戰場則在中國東北遼河以東一帶。中國土地,盡遭蹂躪,生靈亦遭荼毒。俄國戰敗,只不過將它在中國獲得的利益讓與日本,而遭受損失的只是中國。
6. 日本侵略蒙古東部 一九一一年,日本乘民國初立,派使赴俄,訂定密約,劃中國長春以南及內蒙古東部為日本利益範圍,長春以北及其餘蒙古各地為俄國利益範圍,狼狽為奸,互為聲援。二次革命軍起,袁世凱派張勳入南京,影響日商,日本乘機以此事為藉口,派戰艦六艘威脅南京,提出五鐵路築造權的要求,暗示以此為承認民國的條件。袁世凱急欲得到日本承認,完全允許。此為二十一條的先聲。
7. 二十一條 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戰,出兵攻佔德國在中國的租地膠州灣。於一九一五年,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迫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二十條之目的,在於謀取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實現壟斷東三省南部及內蒙古東部的宿願;壟斷中國的煤鐵業,並伸展勢力至長江;宰制中國,將中國視為朝鮮第二。
8. 巴黎和會 歐戰結束,德國投降。協約各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日本與英、法、意三國訂有密約,密謀讓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中國代表則要求取消日本逼訂之二十一條,並收回德國在山東所有權益。但英法袒護日本,於對德和約中,載明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利,讓與日本。
 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及僑民,紛紛要求中國代表拒簽和約,在國內,爆發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不敢違背國民公意,乃拒絕簽署和約,日本野心遂不得逞。
9. 五.卅慘案 一九二五年於上海的日本紗廠廠主虐待中國工人,鞭斃工人。於工人代表與廠主交涉時,廠主發槍擊斃工人一名。導致上海各大學學生三千餘人,罷課遊行。至英租界巡捕房前,為英巡捕開槍射殺,死傷數十人。
10. 濟南慘案(五.三慘案) 北伐進行期間,日本恐怕中國一旦統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撓北伐之進行。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官民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
以後發生的[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家傳戶曉的事件,在本處則從略了.


2011-03-23 16:26:09 補充:
近百年來,日本軍國主義者用以侵略中國的口實,就是所謂「生存空間」說。甚至七七事變後,日本外務省情報局長河相達夫尚對歐美記者說:「有資源對無資源國拒絕對既得權利讓予,則捨戰爭外尚有解決途徑乎!」簡直就是明目張膽地說惟有藉戰爭來實現其野心。而日本的大陸政策,就是要淪中國為其附庸,獨佔中國一切資源,作為它進一步稱霸世界的資本。

2011-03-23 16:27:24 補充:
此外,日本對中國侵略的政策上,除正面武裝挑釁外,還利用各地軍閥使中國陷於長期分裂,而達到從中控制與取利的目的。袁世凱時期,以贊成帝制誘迫簽訂二十一條,袁世凱倒下,日本扶植控制中央政權的皖系軍閥,東北南部的奉系軍閥,勾結山西軍閥閻錫山、徐州軍閥張勳。在段祺瑞的政府况,有日本的青木為軍事顧問,有賀為政治顧問,谷為財政顧問。這些顧問,都是「太上皇」。如段祺瑞的日本軍事顧問,其聘用條件有:「凡中國一切陸軍行政,非經該顧問批准,不能施行」;「凡中國軍務經該顧問認為不合者,得依其意見更改之。」

2011-03-23 16:28:02 補充:
總而言之,中國近百年的民族苦難,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分裂、內戰、以至全面受到軍事侵略、屠殺、屍橫遍野、廬舍為墟,著著與日本軍國主義者有關。這段歷史能不好好記著嗎?能不好好地讓我們下一代認識嗎?現在日本軍國主義正有復辟的端倪,正在侵佔我國領土釣魚台,無論你是教甚麼科目的老師,你能和學生討論這個國際問題、 這個時事問題、這個歷史問題、這個民族苦難問題、這個民族大義問題嗎?

2011-03-23 16:30:36 補充:
近來,日本右翼勢力對早有定論的一些歷史問題大做翻案文章。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的新版歷史教科書,歪曲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和性質,說由于“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基本上是著眼于國土的防衛,並非早就準備對大陸採取攻勢”,謊稱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並非蓄意侵略,而是由于受到威脅而進行的自衛,試圖掩蓋日本在近代大陸政策下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真相。

2011-03-23 16:31:38 補充:
大陸政策也稱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于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並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日本大陸政策于19世紀80年代趨于成熟,並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得以實施。因此中日甲午戰爭本質上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必然產物。

2011-03-23 16:31:46 補充:
大陸政策的思想奠基人、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陰早在1855年就認為,日本暫時不能與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強抗衡,而應該把朝鮮和中國作為徵服對象。“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日本北海道的古稱),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明治時期,一個名叫江藤新平的狂人更狂妄主張日本“宜先與俄國提攜,將朝鮮收下,進而將支那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待經營就緒,即驅逐俄國,聖天子遷都北平,從而完成第二次維新之大業”。

2011-03-23 16:32:05 補充:
如果說這些早期的議論還帶有構想的性質,到了19世紀80年代就具體化並準備實施了。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繼《與清國鬥爭方案》後,再度制定了《清國徵討方略》,提出“乘彼尚幼稚”,以武力分割中國,“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活動”。方案要求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準備,進攻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和臺灣。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線路圖發動了甲午戰爭,並幾乎達到全部預期目的。《與清國鬥爭方案》、《清國徵討方略》都是日本最高層次的官方文件,其內容和觀點具有權威性和綱領性,體現了日本的國家意志,顯示大陸政策在這個時期已經完全成熟了。

2011-03-23 16:32:28 補充:
日本奉行大陸政策有其必然性和深刻的社會根源。甲午戰爭前,日本政治家發表過許多論述,從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奧妙。時任日本外務大臣的柳原前光在《朝鮮論稿》中寫道:“皇國乃滄海之一大孤島,此後縱令擁有相應之兵備,而保周圍環海之地于萬世始終,與各國並立,皇張國威,乃最大難事。”而曾任外務卿的副島種臣在《大陸經略論》中說得更為直白:“日本四面環海,若以海軍進攻,則易攻難守。……永遠難免國防之危機,故在大陸獲得領土實屬必要,……不能不首先染指中國與朝鮮。”山縣有朋則將大陸稱為日本的“利益線”,提出維護利益線乃維持國家獨立自衛的必要之策。按照他的理論,只要日本認為哪裏與其利益有關,就可以出兵到哪裏進行“保衛”。

2011-03-23 16:32:59 補充:
柳原前光、副島種臣、山縣有朋等人都是日本近代的重要政治家,他們的主張代表了當時日本統治集團的主流意識。字裏行間,可以深切感受到日本對位居島國的嚴重不安和對伸張國勢的強烈願望。在日本政治家看來,富國強兵與位居島國的矛盾,不僅表現在拓展疆土的需求上,也同樣表現在經濟發展方面。

2011-03-23 16:33:08 補充:
19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工業化迅速發展,而貧乏的資源和狹小的國內市場既不能保證足夠的原料供應,也無法容納急劇增長的生產能力,因而中國大陸的潛力日益受到重視。但日本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在正常貿易中無法與西方列強競爭,如果不通過軍事佔領形成排他性的經濟掠奪,就不可能獲得可靠的原料供應和商品輸出。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政策應運而生,並引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就不足為怪了。
2011-03-23 6:52 am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27: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22000051KK013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