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倉女既語譯

2011-02-01 6:26 am
齊太倉女者,漢太倉令淳于公之少女也,名緹縈。淳于公無男,有女五人。孝文皇帝時,淳于公有罪當刑。是時肉刑尚在,詔獄繫長安,當行會逮,公罵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
緹縈自悲泣,而隨其父至長安,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罪,使得自新。”書奏,天子憐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不犯,何其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五,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朕德薄而教之不明歟?吾甚自媿。夫訓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其道無繇。朕甚憐之。夫刑者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自是之後,鑿顛者髡,抽脅者笞,刖足者鉗。淳于公遂得免焉。君子謂緹縈一言發聖主之意,可謂得事之宜矣。《詩》云:“辭之懌矣,民之莫矣。”此之謂也。
頌曰:緹縈訟父,亦孔有識,推誠上書,文雅甚備,小女之言,乃感聖意,終除肉刑,以免父事。

回答 (2)

2011-02-02 8:58 am
✔ 最佳答案
題主,我對《齊太倉女》的白話文語譯如下:

那個叫作齊太倉女的女子,就是漢時的太倉令淳于公淳于意最小的女兒,她的名字叫作緹縈。淳于意沒有兒子,卻生了五個女兒。漢孝文皇帝時,淳于意有罪而被判處以肉刑。當時刑罰裡仍然有肉刑,淳于意被下詔先押上長安下獄,臨行時,他責備送行的女兒說:「生孩子卻生不出了一個男的,現在有急難了,就一個也幫不了忙。」

小女兒緹縈不禁悲泣,還隨同父親上路到達長安,並向文帝上書,而上書的內容是:「我父親作為國家官吏,齊國人都稱讚他廉潔公平。現在他犯了法,應當處以肉刑。我心中極度悲痛,深感死者不可復生,而受了肉刑的人肢體也不可重新長出,雖然想改過自新,但卻已沒路可走了。我願自身去充當官家的婢女,以此抵銷父親的刑罰,使他能改過自新。」文帝看了緹縈的上書,非常悲憫她的心意,囚而下詔,而詔書的內容是:「聽說舜當君主的時候,穿特殊標誌或符號的衣服,便是對犯人的刑罪,而人民還是沒有犯法,那是為甚麼可以達到如此安定昌盛的政治呢?現在雖然有五種肉刑,但奸邪卻無法遏止,這是有甚麼原因才會這樣呢?難道不是朕的仁德不足,而教化人民不明所致嗎?我感到非常羞愧。這些教誨開導做得不好,讓人民受到蒙騙而被陷害了。《詩經》有云:『和樂平易的有德君子,就像是人民的父母一樣。』現在人民有過犯,敎化還沒施行,刑罰已經施加了。他們或許還希望改過自新,但自新的路已斷絕了。朕是非常同情他們的。受刑的人因為肉刑而至被截斷肢體,身體被刺字,終身都不能改變,那是多麼的讓人悲痛和缺乏德行啊!這樣豈能是作為人民的父母的意願啊!那便應當立即廢除肉刑吧。」

自那時開始,凡受鑿顱之刑(鑿顛)的改受剃髮之刑(髡),受抽肋之刑(抽脅)改受笞打之刑(笞),受斷足之刑(刖足)改受銷頸之刑(鉗)。淳于意也因而得到赦免。有德君子說:緹縈的言論啟發英明君主的憐憫之意,真可說是得事之宜了。《詩經》有云:「政令一旦墜敗渙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難。」便是這樣了。

後來有人讚頌她說:緹縈以極大的智慧,為父親申辯,推誠上書,文辭高雅而不粗俗,雖是小女孩的言論,卻感動了君主的憐憫之意,最終廢除肉刑,令父親得以免罪。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並請不要移除問題**

2011-02-11 02:29:29 補充:
謝謝題主揀選我的回答!
參考: 喵肯兄
2011-02-01 6:48 am
語譯

緹縈是漢文帝時齊地名醫淳于意最小的女兒。淳于意精通醫術,治好很多疑難重症。但他有個怪脾氣,居無定所,而且有時不替人看病。很多病患家屬很恨他,因此就有人上書皇帝陷害淳于意。官府判他肉刑的罪,用囚車送他到首都長安。當淳于意將被押送往長安時,他的五個女兒跟在囚車後面哭泣。淳于意生氣的罵他們:『生了五個女兒,卻沒有生下半個男孩,遇到急事,沒有一點用處。』緹縈聽了父親的抱怨後,非常感傷,就自願跟隨父親進京。到了長安後,緹縈上書給皇帝,為父親辯白;並且感嘆受過肉刑的人,無法恢復原來的面貌,縱使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所以自願充當官家奴婢,贖父親的罪。文帝看到了緹縈的上書後,很受感動,就赦免淳于意的罪,並且廢除了肉刑。肉刑是很不人道的刑罰,包括割掉鼻子、去掉腳趾、在臉上刺字等殘酷的刑罰方式。受過肉刑的人,再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成為被嘲笑、侮辱的對象。緹縈的孝心,不但解救了她的父親,更讓漢文帝有機會正視肉刑的殘酷,最後導致肉刑的廢除。她為社會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淳于意終於發現,女兒和男孩一樣有用。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59: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31000051KK012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