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定光佛廟(汀州會館)
歷史沿革
在臺灣寺廟史上,現今保存的定光佛廟僅有兩座,一是彰化定光佛廟,另一則是淡水鄞山寺。而定光古佛之信徒大多以閩西汀州府所轄八邑(即永定、長汀、武平、連城、寧化、清流、歸化、及上杭)的客家地區為主。在渡臺移民過程中,扮演鄉土守護神的角色,同時更利用其同鄉性質及地緣性特質,於寺廟建立會館,做為清代汀州籍移民來臺暫住與聯繫之用。彰化定光佛廟主祀定光古佛,定光古佛的由來有三:一、屬佛教,梵名提洹羯佛,我國譯為定光佛、燃燈佛。二、道教則說他是燃燈道人,與姜子牙相交甚篤,助周討紂,破十陣,法力非凡。三、有名有姓的地方神明。據說他出生於五代時的後唐,俗姓鄭,名自岩,泉州同安人。11歲出家,後雲遊天下,遍訪名僧,修得佛法與神通。宋太祖乾德二年(964),隱居汀州府武平縣南岩,前後駐錫50年,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圓寂。由於他生前死後有許多傳說的神蹟,例如除蛟伏虎,免災定亂,枯旱下雨,愁霖出日,法力高強,神通廣大。閩西百姓將他視為定光佛轉世,普渡眾生,因此建廟祭祀,逕稱之為「定光古佛」。明清時期,其信仰影響進一步擴大,不僅寺廟增多,分布較廣,大量編造各種神話傳說,隨著汀州移民渡臺,也傳入臺灣。彰化定光佛廟創建於清乾隆26年(1761),是由永定縣籍的士民鳩金公建,初名「定光庵」,其建築規模與格局已不詳。以後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諸次修建,廟貌壯麗,擁有大筆地產,建築規模成為「兩進兩廊帶左右廂房」的格局,並正名為「定光佛廟」。日據後,因「市區改正」計畫,闢建道路,該廟之三川殿,左右過廊及廟房等被拆除,原三川殿部份改建為二至三樓的街屋,成為今日定光佛廟的格局。也因日據後閩臺居民不能自由往來,且該廟兩邊廂房已拆,遂喪失會館功能,成為純粹寺廟。其時主神為定光古佛,從祀佛童,陪祀李老君、城隍爺、福德爺及媽祖,右側另設報功祠,祭祀捐建該廟歷來有功信士,設有「汀州八邑倡議題捐紳士緣首董事祿位」之長生牌位。光復以來,歷經多次的小規模整修粉飾,僅存三開間單進之主殿,右側堂及天井。主殿及天井收納在一組平行的山牆中,在主殿前步口兩側開有左右圓拱門以接過水廊及右側堂,金爐則設置在左過水廊旁。右廂房緊鄰右側堂,目前是供廟祝住宿之用。彰化定光佛廟在臺灣寺廟史上是臺灣地區第一座定光佛廟,創建至今也有二百多年歷史,而且也代表了汀州移民來臺拓墾的歷史意義,加上其建築本體仍然保存道光年間木構架原貌,有鑑於它的價值的意義,內政部於民國74年11月27日公告列為第三級古蹟。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彰化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