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問題(明朝)

2009-07-18 7:34 pm
我想問一下明朝為什麼會滅亡??誰的責任最大??

回答 (6)

2010-12-20 11:34 pm
我覺得明朝滅亡的主因係冇錢...冇錢發糧比係前線士兵,所以嘩變係明未成日發生
同樣係冇錢,係西北O既災民冇糧食,所以反了
李自成便是由此而來
明未o既君主祟禎係一個好勁o既人
2009-07-19 1:50 am
明朝滅亡,明神宗(1573年-1620年)的責任最大.
《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劄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清高宗乾隆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一書將萬曆皇帝的荒怠,聯繫到萬曆皇帝與文官群體在「立儲之爭」觀念上的對抗。怠政則是萬曆皇帝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黃仁宇說:「他(即萬曆皇帝)身上的巨大變化發生在什麼時候,沒有人可以做出確切的答復。但是追溯皇位繼承問題的發生,以及一連串使皇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的出現,那麼1587年丁亥,即萬曆十五年,可以作為一條界線。這一年表面上並無重大的動蕩,但是對本朝的歷史卻有它特別重要之處。」
但若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朱翊鈞的這種怠政也可以被理解為習得性失助或憂鬱症的臨床表現。
在《萬曆十五年》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值得說明的是,現在對神宗的評價基本是基於清朝初年投降滿清的東林黨文人編輯的史料,基本上反應的是文官集團對神宗的態度,而不是單純的歷史事實。
明神宗親政以後,開始展現其貪婪本性,「數年以來,御用不給。今日取之光祿,明日取之太僕,浮梁之磁,南海之珠,玩好之奇,器用之巧,日新月異」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派出宦官充任礦監稅使,掠奪商民,一旦被認為地下有礦苗,房屋就要全部拆除,以便開礦,開礦時挖掘不到時,附近的商家會被指控「盜礦」,必須繳出全部「盜礦」的賠款。礦監所到之處,民窮財盡,「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其黨直入民家,姦淫婦女,或掠入稅監署中,士民公憤」,而「帝不問」,成為明代一大惡政。首輔朱賡沉痛地說:「今日政權不由內閣,盡移於司禮。」大學士沈鯉在《請罷礦稅疏》中,亦指出礦稅「皆有司加派於民,以包賠之也」。戶科給事中田大益曾忍無可忍地批評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萬曆二十五(1597年)至三十三年(1605年)礦稅使進內庫銀將近三百萬兩,「半以助浮費,半以市珠寶」,更多的財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從萬曆二十五年到萬曆三十四年的十年時間里,礦監稅使向皇室內庫共進奉白銀五百六十餘萬兩,黃金一萬二千萬餘兩,平均每年進奉白銀五十餘萬兩,黃金一千多兩」,可謂「驅率狼虎,飛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剝膚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災地坼,山崩川竭」。萬曆二十三年,御史馬經綸直言指斥神宗「好貨成癖」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說法主要來源於當時的文官系統,礦稅,海稅,茶稅,這些工商稅的利益受害者。當聽從了文官建議的崇禎取消商業稅並以農業稅代替以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009-07-19 1:23 am
最大責任是朱元璋,他的政策有問題!
2009-07-18 11:11 pm
誰的責任最大??
崇禎(明思宗)為明朝滅亡第一責任人 就是亡國之君
明朝方面,明方需要的是練兵、築城、屯田。明朝需要精銳的野戰軍,需要建設防御極強的城,更主要的是,朝廷向來拖欠軍餉,不得已還要屯田來保障補給的供應。明方的議和是攻勢的,最後目標是消滅滿清,收復全部遼東失地。清方的議和主要是守勢,目的在鞏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認雙方的現有疆界,雙方和平共處,進行貿易。滿清所提的要求是經濟性的,皇太極自知人口與兵力有限,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對於締結和平具有極大誠意。主要戰略就是解決兩個問題。

其一,軍餉問題。

當時為了軍餉問題已經發生了多次軍變。寧遠這樣的國防第一要地,欠餉達四個月之久。袁崇煥殺了幾個為首的軍官,暫時平息了局勢。可是軍餉遲遲不到,兵士又嘩變。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欠餉,袁崇煥提出了發“內帑”,“內帑”是皇帝私家庫房的錢。崇禎為此很不高興,不願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最後才很不得已的拿出錢來。(看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府庫清單所列,府庫存銀三千七百萬兩,金數千萬兩,而戶部僅銀四十萬兩、捐銀二十萬兩。可見國庫之虛,而皇帝的私家庫房還是很充足,崇禎很舍不得拿自己的錢出來)。

其二,議和問題。

袁崇煥罷官時候,皇太極開始自稱皇帝。

袁崇煥回任之後,與皇太極開始和談,用以拖延時間。皇太極對和談極有興趣,立即作出有利反應。袁崇煥提出先決條件,要皇太極先除去帝號,恢復稱“汗”。皇太極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賜一顆印給他,表示正式承認他“汗”的地位。(皇太極一直千方百計的求和,不但自己寫信給明朝邊界官員,又托朝鮮居間斡旋,要蒙古王公上書明朝勸告。每一個戰役的目標,都是“以戰求和”

6.崇禎戰略

其時崇禎面對三大難題。

6.1.一為內憂

李自成、張獻忠屢敗屢戰,總是無法剿滅。而且賊是癒剿癒多。
要剿賊就要用兵,要用兵就要用錢,錢從哪裡來?皇帝的辦法就是加稅。其時賦稅已經很重,加上連年的天災人禍,老百姓負擔很重,再加稅就是逼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萬歷末年已加重了對民間的搜括,天啟時再加,到崇禎手裡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時加派遼餉九百萬兩,練餉七百三十余萬兩,一年之中單是軍費就達到二千萬兩(萬歷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和全國經濟在這壓力下都已瀕於崩潰。那個時候的稅重到什麼程度呢?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當時福建的糧食畝產最多三石(不到300 公斤),正常年景不過賣一兩銀子。就算福建糧價瘋漲,三石大米也不過賣六兩銀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私派比正賦多,暗的比明的多。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谷屢荒,人們都以無田為幸運。明朝就出現了流民遍天下的現象。流民也要吃飯,也要活下來。

與官軍的表現相反,李自成的軍紀越來越好。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說:早先,張獻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搶掠一場。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羅汝才每得一城,則改為派“賊”防守,並且嚴禁搶掠,以籠絡民心。到這個時候,這個戰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6.2.二是外患

滿清日益強大起來。

所謂入關攻明,是指清軍不由山海關,而由間道越過長城,深入明之內地,大肆搶掠騷擾,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實力。不久,清軍又取得鬆山之戰的勝利,擊潰明軍十余萬。


6.3.三是用人  

事實上我們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還是有很多的。軍事才能極高的有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乃至後期的吳三桂,這些都是難得的將才,如果能夠給他們必要的信任和權力,足以抵擋住滿清的進攻。政治上更不用說,大批的明朝降臣為滿清效力時,能夠提出正確的國策。尤其是洪承疇,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滿清的進駐中原,穩定江山和他的戰略有很大的關系。隻不過是崇禎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這個倒不是崇禎的錯。


崇禎個性上的缺點,加上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這一堆爛攤子任誰也難以處理。崇禎這個亡國之君有點兒冤。但是既然身為大明皇帝,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既然崇禎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價,也沒必要苛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訓,至少能夠做到用制度的完善來避免因為個性、劣根性犯下大錯。
希望幫到你!!!!!!!!!!!!

2009-07-20 16:09:55 補充:
錯了, 就是因為君主的昏庸, 所以才導致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2009-07-18 10:16 pm
當時明朝經過前幾代皇帝,到崇禎時已經千瘡百孔,像一艘腐爛的船,崇禎只是一個船長,已經無法決定它的行走方向,只能影響他運行的速度。 明朝的經濟後退,政治上則是宦官當權,官與官之間相互勾結,位自己謀求利益,魚肉百姓,殘害忠良加速了他的腐化過程。 經濟基礎已經無法再支撐上層建築了。 外交上鄭和下西洋也耗掉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即使當年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明朝依舊會滅亡。 .....
2009-07-18 7:46 pm
明朝中期以後,出現了大批流民,他們逃避賦役,放棄土地,與官府對抗,形成巨大的破壞力量。在城市中市民階層與城市游惰一道,加速了明朝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整個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崇禎年間,以張獻忠和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成為朝廷的最大威脅。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清軍在明降將吳三桂帶領下入關,李自成被迫西逃。清軍在南下中受到明朝軍民的激烈抵抗,但最終攻克南京,明朝滅亡。

2009-07-18 11:47:22 補充:
http://hk.geocities.com/chan1017/ming.htm睇更多明朝既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9: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718000051KK005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