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要選擇美國?

2009-04-19 7:41 am
為什麼當年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要選擇美國?
為什麼不選擇英國,法國或者日本?

回答 (5)

2009-04-20 1:33 am
✔ 最佳答案
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要選擇美國而不選英國或日本,道理很簡單,那是基於心理因素與客觀環境使然,且聽本人吹水啦!
19世紀中葉清朝派幼童出國留學經過,上文已有介紹,不抄別人了。不過為何不往英國法國,無網頁可抄自然講不清,不過若翻翻歷史,清廷在鴉片戰爭為英國所敗,喪權辱國,12年後英國紅毛外夷和法國老外又欺上門來,你道那些無能愚昧的滿清貴族不會對英夷法蘭西佬恨之入骨嗎?更何況法蘭西老外最可惡,要在中國傳教,要用上帝來代替孔聖先師,那就真是反啦!還要低聲下氣派員到英國法國討教,你想想那些自命天朝大國的滿洲佬做得到嗎?攪不好那些幼童弄成長毛回來造反就真是吾皇萬「衰」啦!想反美國那時尚未有欺負中國皇朝的紀錄,自然覺得老美友善許多啦!這就是當年朝廷那些權貴的心態而已。
至於日本,19世紀仍未成強國,日本仍在維新中,維新成效如何當時仍是未知之數!日本要到1895年甲午戰爭才成強國,才顯出維新的成效,那時容閎早已帶隊去美國求學多年了!除非1872年容閎組團出國時,有「生神仙」一早知識二十年後日本會打敗中國,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就自然會選向日本討教,不過好像到現時都未見有生神仙出現過喎!
至於客觀因素,1872年派幼童出國雖是首創,不過中國人出國的歷史就早得很。未嘗出國的多是北方省份的住民,如山東、安徽、河北河南等省,不過遠過天子腳底管的廣東福建省,就一直有住民飄洋過海的事,他們去的就是太平洋對岸的金山是也,即是美國,容閎也是在這種情況下,順便給帶到美國求學的。其實那年頭早已有不少中國人到美國謀生,他們就不止在美洲沿岸謀生,就連鄰近的檀香山、西薩摩亞都有中國人的縱跡,本人以前讀過一篇講19世紀中國人在西薩摩亞的生活情況,那些中國人對後來的中國人都很照顧,就算不認識的,正所謂人離鄉賤,不互相照應就很難在異地生活下去。所以容閎帶團選去美國,除了美國是他求學的地方,會比英法悉識,更重要的是美國有較多中國人可以照應,自然也較安心點。
至於美國政府會不會管中國留學生的事,說實點美國歷來都是個聯邦政體,聯邦政體就是中央政府管不了地方事務。而且那時美國的中央政府,不如現時的中央政府,可以事事都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事事都管!那時美國可以說是各州政府各自為政的時代,州政府可以對中央政府抗命,兵戈相見,有名的南北戰爭就是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統一政令的大事件,那時中央政府要致力各州共和,又那有功夫管幾個幼童求學的事,事實只要有個州政府肯接待容閎等人,美國總統也要靠邊站啦!


2009-04-20 23:37:26 補充:
《望廈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確實是美國對中國的不等條約,不過根據1843年10月8日簽訂的《南京條約續約》,又稱虎門條約第六條,「如有新恩施及他國,英人得一體均沾」,此仍最惠國條款,即是說,望廈條約雖明訂予美國人傳教,英國人也可以援引條例照傳教可也!

2009-04-20 23:38:04 補充:
不過我講的「要用上帝來代替孔聖先師」,指的不單是外夷來傳教,而是指「長毛」(不是梁國雄呀!)作反,即是太平天國事件呀!太平天國的起因,雖是洪秀全的反清起義,但歸根到底,都是洪秀全收到傳教士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看後一知半解下攪出個拜上帝會,之後(1851年)更攪出個太平天國來,攪到江南大亂,戰火不斷,南京城變了天京,滿清皇朝幾乎烏呼!拜上帝會以打倒儒家,要人改拜上帝,就根本動搖滿清皇朝以儒家思想統治漢族的管治架構,就真是反啦!亂事未平,法蘭西又拿神父馬賴之西林教案,聯同英夷來攪事,若你是滿州權貴,會不會光火呢?

2009-04-20 23:38:46 補充:
不過外夷也不盡是奸民,英法聯軍打勝後,外夷搵夠著數,又轉來幫助滿清皇朝,一些見錢開眼的老外更起兵勤王,組成常勝軍打長毛,最後太平天國覆沒,皇朝轉危為安,滿族既看不起老外,又仇外,但又要靠洋人以自保,心理之複雜,想信連心理醫生都解不清啦!哈!哈!

2009-04-20 23:39:29 補充:
常勝軍的出現,使那些井底之蛙的滿清權貴見識洋人槍炮的利害,於是有洋務運動。其實樓主可能不知,清朝就不只派幼童去美國,在容閔帶隊出國後3年,李鴻章就已向英國訂購4艘炮艦,5年後又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造定遠及鎮遠軍,不過引擎是法國貨,主炮是德國克魯伯兵工廠的優質大炮,同時還派福州船政學堂的一、二期畢業生到英國格林威治皇軍海軍學院學海軍,事實是當年北洋艦隊的總兵劉步蟬、管帶鄧世昌,就是獲英國皇家海軍發出合格艦長資格,獲國際認可的海軍專才!而除了去英國外,尚有派員到德國和法國,名為取經學軍事,實為監督武器裝備的生產,以防老外不老實!

2009-04-20 23:39:57 補充:
其實介紹北洋艦隊的組建,好像離題,不過這是解釋,滿清皇朝以至李鴻章都不信老外,所以要分散投資,以防老外一個不老實就全軍盡墨!所以就算英夷其心叵測,尚有法蘭西與德國佬可利用,就算英夷法蘭西與德國佬一齊使詐,尚有容閔的幼童呀!
參考: 寫自己的見解分析,無根據,即是老作!
2009-04-29 3:36 am
當時大官對旅途的長短那麼介懷嗎?出國留學十幾年,旅途才來回各一次,就算遙遠很多又如何?下面的人不是應該鞠躬盡瘁嗎?吃點苦頭算什麼?

而且旅途的差距也不像大話兄所說那麼大。

根據錢鋼、胡勁章《大清留美幼童記》,他們去美國,船的航程共40天,火車7天,還未計火車旅途不靖,隨時會被印第安人襲擊,還有那個著名的響馬Jessy James兄弟。

2009-04-28 19:49:28 補充:
去歐洲嘛,可參考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bupingdengtiaoyue/news/200807/0731_4259_686409.shtml

「1866年3月7日,斌椿一行從北京出發……結束了17天的法國之行,斌椿一行來到了英國……5月7日晚……」

從北京出發到法國前後才44天。別忘記當年才真真正正「蘇彝士運河還未開通」,1872年嘛,已開通了兩年有餘(運河在1869年11月開通的)。

2009-04-28 20:02:41 補充:
有可能斌椿坐的是專船直航,較快捷,而留美幼童的不是。但扣除運河因素,應該差距不會太大。再加上7天火車,去英國比起去美國東岸,不會多很多天。

四期留美幼童120人,廣東佔84人,其中香山人佔39人。容閎在這件事的舉足輕重程度可見一班(容閎是香山人)。

2009-04-28 20:16:18 補充:
事實選擇美東的確很方便,例如他們出發前,容閎的母校耶魯大學校長波特(Noah Porter)聯同康州教育局局長 B.G. Northrop 先生,為了讓這批小童盡快學習語言,並能得到家庭的關懷,他們安排小童分組住進美國人家庭。

順便一提,容閎出國留學,並非由華僑帶他出國,而是布朗牧師。布朗牧師是東岸人,所以容閎三人去的是東岸。

而幼童去的是東岸的一個小鎮春田(Springfield),應該沒有多少華僑(就算不是完全沒有)。故此選美國應與較多中國人可以照應無關。

2009-04-28 20:31:59 補充:
其實早在1855年清廷聘請原英國外交官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任清朝政府首任海關總稅務司,1861年炒李泰國魷後,續聘的仍然是原英夷外交官赫德(Sir Robert Hart, 1st Baronet)。005提到的斌椿遊歷歐洲就是由赫德安排。

曾國藩及李鴻章的聯名奏摺已附錄了選派幼童赴美辦理章程,有云:「商知美國公使照會大伯爾士頓,將中國派員幼童三十名,至彼中書院肆業原由,與之言明,其束修膏火一切均由中國」。「伯爾士頓」即President的音譯,即他們奏請朝廷派幼童留學前已照會美國總統。

2009-04-28 21:07:58 補充:
法國是沒有可能。當時普法戰爭法國才新敗,怎會選擇法國?!俄羅斯,中國人似乎對她很乏認識,因為該國的亞洲區荒蕪之地,而歐洲部份又太遠。所以選擇不離英、美,最多加上普魯士--但普魯士才新冒起,中國人對所知有限。故此四年之後劉步蟾等人留學的地點是英國。

2009-06-25 20:43:03 補充:
說起俄羅斯,奇摩知識+ 剛剛有兩題有關該國歷史:

關於俄羅斯這個國家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61600270

有關俄羅斯人.北亞的問題~急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61505439

2009-06-29 16:13:02 補充:
回答這兩題俄羅斯的柯達最近在一題有關等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技術性擊倒維基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那三十一個國家在打的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62409864

2009-07-01 16:15:10 補充:
「技術性擊倒」本來是拳擊運動的用詞,指不是結束時以點數取勝,現在很多時用來借喻勝得清脆利落。我指的是他的論據很夠,令人信服。

有關錢鋼、胡勁章這本書,我早已引用部份內容,請參閱意見 004。
2009-04-27 11:52 pm
其實,我的地理知識十分低=="(可堪稱為一個地理白痴)
想請教多一個白痴問題,
如果是為方便,何不選擇蘇聯?
蘇聯不是較美國近中國嗎?

2009-04-28 20:31:44 補充:
很感謝LIAR兄和SOWHAT兄的意見,另想補充少少,
滿清既然決定派幼童留國,一定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除各位在以下說的之外,還有因為滿清和美國簽署的一條條約-蒲安臣條約(Burlingame-Seward Treaty)

蒲安臣條約,簽於1868年7月, 裏面的條款提到:
1.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遊歷,貿易或久居。這一規定為美國在中國擴大招募華工提供了合法根據。
2.兩國人民均可入對方官學,並受優惠待遇;雙方可在對方設立學堂。這一規定為美國傳教士在中國開辦學校和中國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提供了法律根據。

2009-04-28 20:32:06 補充:
美國是第一個和中國簽署條約, 容許中國人派學生到該地留學的國家,在當時,亦只有美國願意這樣做. 這條約為中國選擇留國的國家提供了一個先決條點,相比去英國,法國,俄羅斯又或者其他國家,去美國留學確實是方便不少.再加上地理因素,和人為因素, 選擇美國自然不足為奇了.

2009-06-29 16:18:58 補充:
技術性???
您是指用書來論證,擊倒維基答案?

早前買了錢鋼的大清留美幼童記,發現此書對研究留美幼童的歷史很有幫助,如果閣下對此有興趣,不妨看看.

2009-07-03 16:07:06 補充:
原來技術性擊倒是這樣的意思,我想在現實上,這也用得著呢.如果有人可以在考試上全部科目也較其他人高分,那真是「技術性擊倒」,羸得清脆利落了,哈哈.這個比喻甚是奇怪,說笑而已,請別見怪.

錢鋼那本書,原來閣下早已讀過,怪只怪在下粗心大意,沒有留意,抱歉抱歉
2009-04-27 8:12 pm
其實不要用今天的目光去看當時旅途的長短.
當時蘇彝士運河還未開通,往歐洲就要坐船,
繞過大半個非洲才可到達.
前往英法的話,陸路就要經過好幾個國家的國境,那怎會方便?

往美國只需坐船橫過一個太平洋就行了,
那妳想想去那裡留學才是較方便呢?

2009-04-27 16:52:20 補充:
當時沒有蘇聯,國名還是俄羅斯(帝俄),
俄羅斯與中國接壤的是西伯利亞部分,
人口稀少,怎會有什麼好大學?

要留學也要前往歐洲部分才行,路途還是一樣的遙遠.

2009-04-29 02:29:04 補充:
實在感謝sowhat2002002的熱心指點, 獲益良多.
2009-04-19 9:28 pm
這一題問得相當好.
向西方學習,當然以去國留學為最直接、簡便的途徑,但中國人留學之路卻是格外艱難和曲折的。「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未派留學生出國時,東南沿海已有傳教士開辦新式學堂,讓一些窮苦學生就讀,傳教士歸國時,也會順便帶學生出國,容閎就是這樣到美國留學的。同時在興辦洋務過程中,洋務派也感到有必要派留學生出國學習,因此,曾國藩、李鴻章在19世紀70年代初,多次上奏朝廷,提出派留學生的建議,終被批准,開始了現代中國人去國留學的國家政策。以後留學生愈來愈多,對中國社會、文化、中外交流,都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人普遍認為,出國留學有辱祖宗門楣。因此比較富裕的人,根本不願意讓子弟留洋,窮苦人家也感到漂洋出國很可怕。有一位留美幼童回憶說:「當我還是小孩子時,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鄉人散布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消。」由此可見,留學事業舉步維艱。
清政府接受洋務派的留學主張後,洋務派便開始實施計劃,但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阻力。因為風氣未開,無人願意送子弟出國,所以不能招滿學額。大家子弟認為,習四書五經,考科舉功名才是正道。因此,清政府採取負擔學生全部學習、生活費用的措施,以吸引一些家境貧困的子弟。可是仍招不到預定人數。負責此事的容閎,只能回到家鄉動員,又到香港的新式學堂招攬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才招足第一批的三十個名額。
當時人不僅認為出國留學很丟臉,而且是很可怕的事,往往要簽「生死合同」。詹天佑出國時,父親需立下具結:「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童男,詹天佑,年12歲,身中,面圓白,徽州府婺源縣人氏。曾祖父賢。祖世鸞。父興洪。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興洪(親筆畫押)。」
容閎回國後入曾國藩幕府,利用種種機遇勸說興辦留學。並且具體提出派幼童赴美的計劃,自願帶隊出國。他的建議得到曾國藩贊同,並向清廷奏報。曾國藩奏派「上海廣方言館」總教習陳蘭彬為留美學生委員(監督),容閎為副委員(副監督),並制定具體章程。決定挑選12至15歲兒童赴美,每年30名,學期15年。1872年8月12日,第一批30名幼童乘輪船離開上海,前往美國。1873年、1874年、1875年,第二、三、四批各30人相繼赴美。這是中國第一次由政府主辦的留學事業。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26: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18000051KK025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