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有多少貢獻???

2009-03-04 6:56 am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有多少貢獻???




回答 (3)

2009-03-13 7:16 am
✔ 最佳答案
很久沒有回答中史題目了!

孫中山,是沒有直接參與辛亥革命的!當時他不在中國!而這場起義,是由黃興發動!當時因為四川保路運動,許多清廷的新軍去了四川,因此令武昌空虛!本來武昌是兵器庫,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革命黨就要搶武昌!

孫中山基本沒有參與過辛亥革命!即是所謂的武昌起義!但他在外國不斷籌集資金,供給革命黨,而成立了同盟會,為推翻清朝有莫大貢獻!

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有十次起義,但都失敗。黃花岡之役之後,清朝通緝孫中山,孫中山被迫離開中國,所以實際上,孫中山沒有參與過辛亥革命!

但由第一次起義,到第十次起義,孫中山的貢獻,不外乎計畫,籌集資金,宣傳,爭取其他國家支持!他在美國,日本等地宣傳革命思想,令許多華人都運錢到中國,支援中國革命事業,所以辛亥革命,孫中山所籌集的資金,是不可多得的!
2009-03-12 6:49 am
孫中山的貢獻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2009-03-12 22:22:04 補充:
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會的時刻,孫中山為掙脫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枷鎖,建立民主共和國,為使國家繁榮富強而奮鬥不已。興中會的活動只是開端,新的形勢要求革命運動深化和拓展。孫中山深知必須加強組織工作,建立革命的、全國性的政黨,以之作為「革命中樞」,領導日益洶湧高漲的革命運動;還進行廣泛的宣傳,促使民眾覺醒,推動知識分子參與革命,為大變革準備思想、政治條件。武裝起義被視為極重要的手段。得到西方列強支持的清政府是難以實行真正改革的,因為改革將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孫中山和他的戰友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終於迎來了革命運動的高潮。
2009-03-05 1:48 am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中正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7: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303000051KK019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