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五福大帝的詳細資料

2007-05-31 12:11 am
我想知五福大帝的詳細資料

回答 (4)

2007-05-31 12:11 am
✔ 最佳答案
五福大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道教系列條目

基本教義
道 - 德 - 陰陽 - 三清 - 煉丹
重要人物
老子 - 關尹子 - 列子 - 莊子
鬼谷子 - 張道陵 - 魏伯陽 - 張魯
魏華存 - 葛洪 - 寇謙之 - 陶弘景
孫思邈 - 司馬承禎 - 北五祖 - 陳摶
南五祖 - 北七真 - 張三丰 - 陳攖寧
道教神仙
鴻鈞老祖
元始天尊 - 靈寶天尊 -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 西王母 - 東王公 - 八仙
道教宗派
方仙道 - 黃老道 - 文始派 - 天師道
靈寶派 - 上清派 - 茅山宗 - 神霄派
清微派 - 淨明道 - 正一道 - 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經 - 南華經 - 太平經 - 抱朴子
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 -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 七十二福地
維基宗教主題
五福大帝又稱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為民間的逐疫之神,目前一般據說源起自於福州。


[編輯] 起源
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
另一說,五人欲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不信,又因應考未第,無顏返鄉,乃決議犧牲自己,留書示警。居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祀之。
再一說,早期一個村莊內,因五個小孩子為了告訴全村莊的人村莊裡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來告知村民,因為做了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

[編輯] 早期文獻
載自《臺灣通史》卷二十二,連橫著,1920年

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似為五通矣。然其姓為張、為劉、為鍾、為史、為趙,均公,稱部堂,僭制若帝王。歲以六月出巡,謂之「逐疫」。喬裝鬼卒,呵殿前驅,金鼓喧闐,男女雜,傾錢酬願,狀殊可憐。越二日以紙糊一舟,大二丈,奉各紙像置船中,凡百器用、財賄、兵械,均以紙綢為之,大小靡不具。愚民爭投告牒,賚柴米,舁舟至海隅火之,謂之「送王」。七月七日,又至海隅迎之,此瘟神爾,而與靈官皆竊五帝之號,是淫祀也。
臺灣廟宇表 (中所列多屬治內,其在鄉里者多略之)臺南府(附郭安平)
白龍庵 :在鎮署之右 ,福州人建 ,祀五福大帝 ,則瘟神也 。
2007-06-01 12:53 am
五福大帝又稱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為民間的逐疫之神,目前一般據說源起自於福州。

五福大帝又稱五靈公,大明崇禎年間泉州五縣之舉子,一為晉江

張生,二為惠安鍾生,三為同安趙生,四為南安劉生,五為安溪

史生。五位舉子同往省城赴考,路過福州南門外白龍山,五位皆

是寒儒,以廟為棲,即住在山上五瘟廟,五月四日夜亥子之交時

,五位舉子似眠非眠,似夢非夢,突見功曹降庭,宣讀玉旨曰:

「福州全省城人民惡多善少,天帝將降瘟疫於省城內外,令五瘟

神速往全省城五口水源之大井,投疫毒於井中,使全省城作惡之

人當受瘟疫慘死」。泉州五舉子聞知此事,乃決意犧牲自己,留

書示警,投井受毒。其鍾生中毒甚深,變成尖嘴,全省城百姓感

念其恩,立廟奉祀,天帝查其本源,方知是五嶽之神下凡轉生。

中嶽嵩山黃元大光含真真君轉世為張生,東嶽泰山太靈蒼光司命

真君轉世為鍾生,西嶽華山素元耀魄大明真君轉世為趙生,南嶽

衡山慶華紫光註生真君轉世為劉生,北嶽衡山無極真君轉世為史

生,天帝念其不忘根本,既然捨身成仁,敕封為瘟部主宰勸善除

惡解瘟正神五靈公。崇禎帝褒封為五福大帝。時人稱為五部大堂

。清聖祖重褒五瘟主宰,祀典祭拜,護庇福州全省城三山黎民。

張部主宰顯靈公張元伯(七月初十日聖誕)

鍾部主宰應靈公鍾士秀(四月初十日聖誕)

劉部主宰宣靈公劉元達(三月初三日聖誕)

史部主宰揚靈公史文業(九月初一日聖誕)

趙部主宰振靈公趙光明(三月十五日聖誕)

因為許多資料顯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臺南府城的「白龍

庵」所發展出來,她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來的「五靈公」

,後來漳、泉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白龍庵另迎神位至「西來庵」

,日據時期因發生西來庵抗日事件,遭日軍封鎖並禁祀,民眾復

偷偷迎出改稱「五福大帝」祀奉,其後逐漸南傳高、屏,並經嘉

、雲而漸次北傳,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然許多廟宇,如

城隍廟﹑王爺廟﹑地藏王廟﹑嶽帝爺廟等等,都有「八家將」團

的依附,但基本上,他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化而來,這

一發展的軌跡,可以視作八家將「角色擴散」的結果,而正好與

八家將信仰由南北傳的社會現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

的因果關係。

八家將的組織與操演(五福大帝駕前之將)

 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四將」

;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

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完整的為十三人陣,即:什役、文差、武差、

甘爺、柳爺、謝爺、范爺、春神、夏神、秋神、冬神、文判、武判

。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

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

操演之前的家將,都需先行化裝,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

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

,也就是操演開始,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

威風凜凜。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

從中穿過。實際上八家將操演的主要內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擊

有圍捕,行進時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擺動雙臂和法器,以製

造威勢、壯大陣容,產生鎮嚇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魚枷、蛇棒

、戒棍、火盆、木桶、鋸刀、法扇、瓜錘等;至於圍捕陣法則有

「踏四門」、「走七星」和「八卦陣」等

2007-06-05 11:39:52 補充:
問者何不去維基去查la??
2007-05-31 1:04 am
五福大帝又稱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為民間的逐疫之神,目前一般據說源起自於福州。


[編輯] 起源
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
另一說,五人欲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不信,又因應考未第,無顏返鄉,乃決議犧牲自己,留書示警。居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祀之。
再一說,早期一個村莊內,因五個小孩子為了告訴全村莊的人村莊裡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來告知村民,因為做了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

[編輯] 早期文獻
載自《臺灣通史》卷二十二,連橫著,1920年

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似為五通矣。然其姓為張、為劉、為鍾、為史、為趙,均公,稱部堂,僭制若帝王。歲以六月出巡,謂之「逐疫」。喬裝鬼卒,呵殿前驅,金鼓喧闐,男女雜,傾錢酬願,狀殊可憐。越二日以紙糊一舟,大二丈,奉各紙像置船中,凡百器用、財賄、兵械,均以紙綢為之,大小靡不具。愚民爭投告牒,賚柴米,舁舟至海隅火之,謂之「送王」。七月七日,又至海隅迎之,此瘟神爾,而與靈官皆竊五帝之號,是淫祀也。
臺灣廟宇表 (中所列多屬治內,其在鄉里者多略之)臺南府(附郭安平)
白龍庵 :在鎮署之右 ,福州人建 ,祀五福大帝 ,則瘟神也 。
2007-05-31 12:18 am
五福大帝又稱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為民間的逐疫之神,目前一般據說源起自於福州。

起源
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人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
另一說,五人欲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不信,又因應考未第,無顏返鄉,乃決議犧牲自己,留書示警。居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祀之。
再一說,早期一個村莊內,因五個小孩子為了告訴全村莊的人村莊裡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來告知村民,因為做了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五瘟神系」的由來。

早期文獻
載自《臺灣通史》卷二十二,連橫著,1920年

五福大帝,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似為五通矣。然其姓為張、為劉、為鍾、為史、為趙,均公,稱部堂,僭制若帝王。歲以六月出巡,謂之「逐疫」。喬裝鬼卒,呵殿前驅,金鼓喧闐,男女雜,傾錢酬願,狀殊可憐。越二日以紙糊一舟,大二丈,奉各紙像置船中,凡百器用、財賄、兵械,均以紙綢為之,大小靡不具。愚民爭投告牒,賚柴米,舁舟至海隅火之,謂之「送王」。七月七日,又至海隅迎之,此瘟神爾,而與靈官皆竊五帝之號,是淫祀也。
臺灣廟宇表 (中所列多屬治內,其在鄉里者多略之)臺南府(附郭安平)
白龍庵 :在鎮署之右 ,福州人建 ,祀五福大帝 ,則瘟神也 。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1: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30000051KK019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