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英國為何要清延割讓香港島
回答 (4)
1839年待,由道光皇帝(1820~1850年在位)派遣的欽差大臣林則徐(1785~1850年)抵達廣州禁煙。林則徐下令銷毀英商的大批鴉片。英國政府便於同年決定對華宣戰,挑起鴉片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於1842年簽訂了近代首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根據《南京條約》及其附則,中國除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外,又須給予英國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等特權,中國領土香港島也被割讓。
《南京條約》的部分內容︰
1)賠償英國軍費及鴉片煙價
2)開放五個港口(廣州、廈門、褔州、寧波、上海)予英人通商
3)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4)容許英商與中國人自由貿易
希望你會選我為最佳回答~~
參考: 我的歷史書
1842年7月,英舰百余艘,官兵约九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道光皇帝遂决定接受英国的条件议和。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给了英军五十万元,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于是双方正式签定《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全文:
一、中英两国以后“和好”,“各往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
二、中国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国可派领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设驻于这五个港口城市。
三、中国将广东省宝安县的一个沿岸小岛香港,割与英国。
四、中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六百万两。
五、中国方面取消“公行”制度,并偿英三百万两作为商欠之数。
六、中国赔偿英国军费一千二百万两。
七、“以上酬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两,此时交银六百万两”,并规定了其余的一千五百万两,在以后的分期交付方法。
八、凡英国人在中国被囚禁者,全部释放。
九、凡因与英人有关,或在鸦片战争中与英国事被监禁者,亦全部释放。
十、议定税则并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中国,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
十一、中英两国文书平行。
十二、中国交付第一批六百万两款项后,英军退出南京、镇江、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买贸易,同时自宁波外港镇海撤兵,至于驻在定海舟山及厦门鼓浪屿的英军,则待中国将二千一百万两全数交清,及实际开放了五口通商后才撤退。
十三、条约应迅速交两国皇帝批准,并换约。
南京条约的危害:
一.破坏中国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二.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略夺,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先例
三.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利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入侵
四.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瀚宇 2007年4月21日 (六) 11:37 (UTC)—黄瀚宇 2007年4月21日 (六) 11:37 (UTC)
[编辑] 经过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英国国会在同年的四月,对这场战争拨款经费进行表决,结果以二七一票对二六二票,仅仅九票之差通过了款项,促成了这场战争 ,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英国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随后,法国和美国强迫清政府分别与之签定《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
真确文本现存于台湾的中华民国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则由英国政府保存。
[编辑] 内容
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把香港岛割让(文本上用“给予”字眼)大英;
赔偿英国2100万元“商欠和战争赔款”;
增开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连同原有的广州,共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
两国平等往来。
废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选择商人交易。
[编辑] 影响
[编辑] 政治:丧失主权
《南京条约》本身是否不平等条约还有争议。但在其后续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通商附黏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中,英国人相继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则明显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损害中国主权达百年之久, 更有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销和原料掠夺.
当时清朝政府轻易的放弃这些主权,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不了解国际法,并不认识这些条款损害国家主权的严重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不失为一种较公道的解决办法。如认为划定租界,可便于防范外人,对中国人的扰乱可以较少;而协定关税使得中国税收实际上比较以往还有所增加,得到了实利。
[编辑] 经济:五口通商
1843年至1844年,新开的四个条约口岸: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相继开埠。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的限制,商务并不繁盛。只有扼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多为广东人或宁波人)蜂拥而至,开设洋行。1853年起,上海开始压倒广州,成为全国最大贸易港口。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至于割让的香港,本为海盗出没的荒岛渔村。英国人在此凿山填海,大事兴建,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枢,一度还是鸦片和苦力的集散地。
[编辑] 传教与文化
鸦片战争时,在中国约有三十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基督教(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接办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编辑] 对外关系
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没有重视、反思这场战争。战后,中国人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思想中。 清朝对外关系不善, 加上鸦片战争的失败, 国威严重受损, 国际地位相对下降, 清廷之国力及军事科技方面弱点尽露, 引发外国侵略, 剥夺之野心. 南京条约之后, 各国亦纷纷援例要求订约, 向中国提出种种剥削性的要求, 不平等条约遂不断出现.
第一次鴉片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文需要您的關注
請在進一步修改後,從需要關注的頁面的列表中刪去相關提示,並刪除這個模板。
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之一部份
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點: 中國
結果: 英國勝利
起因: 虎門銷煙
領土變更: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參戰方
清國 英國
指揮官
道光帝 義律
璞鼎查
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因此而簽署的《南京條約》是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香港島也在這次戰爭中被割讓給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英國方面經常稱第一次鴉片戰爭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鬥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目錄 [隐藏]
1 背景
1.1 英國出兵
2 戰爭經過
3 戰爭結果
4 影響
5 評價
6 參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編輯] 背景
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清朝自康熙以來一直收緊外貿政策,僅允准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來源請求]。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進一步限制外人來華貿易,批准兩廣總督提出的《防範外夷規條》,嚴限制外人來華貿易外。更規定武器、米糧、硝磺、鐵鍋、廢鐵和各種鐵器不准出口。蠶絲、綢緞也有出口數量規定。正是這種保守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埋下了中英兩國衝突的遠因。
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出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
中國人在服食鴉片中為了擺脫貿易逆差,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故中國歷代亦嚴格控制其入口。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勾結國人,在廣州對出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由於走私鴉片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9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來源請求]。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1]。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2]。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更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來源請求]。
由於鴉片的危害日趨嚴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頒佈禁煙命,並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
[編輯] 英國出兵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 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3]: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嚮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存放鴉片。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1],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衝突的爆發。
[編輯] 戰爭經過
1840年,英軍到達廣州海面,但被早有在當地駐兵準備的林則徐擊退,之後轉而攻擊廈門,亦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敗,不過沿海各省除林則徐和鄧廷楨外,均未事先備戰,因此英軍接著北犯浙江,順利攻陷定海。道光帝免去了林則徐的職務,派琦善同英國談判,簽訂《穿鼻草約》,但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引起道光帝不滿,道光帝於是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指揮作戰,英軍隨即進攻廣州,以死9人代價擊敗2萬中國軍隊,奕山掛白旗向英軍投降,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8月27日,英軍再次侵入浙江,1842年攻至南京,3月10日中國軍隊反攻失敗後被迫再次和英國談判。
[編輯] 戰爭結果
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香港島因此被割讓給英國,上海、廣州等五大口岸被迫開放給英國人貿易和居住。
[編輯] 影響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來源請求],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來源請求],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來源請求]。
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4]。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買辦的商人,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來源請求]。
戰爭後中國的對外政策仍是旨在「羈縻」。對於《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並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採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4]。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43: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5000051KK035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