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二戰德國(閃電戰)
閃電戰是一種行動級的軍事理念,採用移動力量迅速地出其不意地進攻,以避免敵人組織一致的防禦。它脫胎
於19世紀普魯士參謀部的戰術Fire and Infiltration(開火滲透)。1917年4月加拿大在維米嶺戰役中的出色勝利
是閃電戰的第一次使用。納粹德國國防軍在二戰中大規模運用此戰術,對波蘭、法國和蘇聯的入侵非常有效。
但在此之後,閃電戰運用得很糟糕。閃電行動的方法主要用在機動戰中,而不是消耗戰。因此需要開發特別的
支持車輛、通信的新方法和分散化的指揮方式。
戰略上:
-降低敵人組織:在納粹德國進攻法國時,從法國陸軍弱處--阿登突破,將敵人分開兩部份,降低了盟軍組織。
-擾亂敵人:在德國裝甲部隊突破時,德軍從大城市旁掠過和路線迂迴,法軍不知在哪兒部署,結果德軍到達了
英倫海峽旁,奪取沿海地區。
-爆炸性且快速:在納粹德國進攻法國時,德軍很少休息,甚至不休息(希特勒下令24小時進攻)。
-通常有制空權
-避免大會戰
戰術上:
-從敵人弱處突破(並非由中央突破)
-擾亂敵人:在德國裝甲部隊突破時,隆美爾下令他的裝甲部隊懸上白旗,令敵人目瞪口呆。
-恐嚇敵人:德國斯圖卡式(Stuka)轟炸機和偽報令敵人害怕。
-降低敵人組織:德國在法間諜散佈偽報並切斷電話線。
發展
閃電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國人富勒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提出的關於機械化戰爭的理論。裝甲車輛的出現,以
及內燃機廣泛運用於戰爭,導致陸戰發生根本性變革。軍隊的運輸能力,行軍速度,防護能力,突擊能力達到
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軍事指揮、戰略戰術也必然將隨之發生變化。富勒提出組建以坦克為核心的,由職業人
員組成的小型精幹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集中靈活機動、防護力強、火力猛烈的特點;強調發揮裝甲快速機動能
力,像火災初起時就撲滅火災一樣,在敵人尚未準備好的時候就通過迅速堅決的行動,攻佔戰略要地或切割敵
人的防禦;以瓦解敵人的士氣,迫使敵人屈從於己方的意志為目的,而不是像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那樣強
調從肉體上消滅敵人。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可視為閃電戰戰術的理論雛形。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古德里安和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等軍事家進一步發展了機械化戰爭理論。提出了裝
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集中運用的原則,而不是分散配屬給步兵部隊。這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開始出現較
大規模適應的機械化作戰編製,各國普遍裝備了坦克和各種裝甲戰車。並且在作戰構想中開始運用坦克、飛
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致勝的目的。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序幕,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部隊上的優
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禦後縱深迂迴到波蘭防線的後方,分割包圍了大批波蘭部隊。合圍中的波蘭軍隊不
僅喪失了補給和通訊交通,而且由於戰線後方被佔領,失去了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
軍俘虜。僅僅28天後,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36天後,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蘭戰役被視為閃電戰的開山之作,其後德國入侵挪威和比利時、荷蘭、法國都採用了類似的戰術,即大規模
集中運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與航空兵和傘兵高度協同、實施突然攻擊、快速突破、縱深迂迴包抄。從而在精
神上瓦解對方的戰鬥意志,這種作戰形式被稱為「閃電戰」。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也採用這種戰術,在初期
取得很大戰果.
美國進攻伊拉克時,曾採用閃電戰,只不過是以戰斧導彈代替斯圖卡式(Stuka)轟炸機,還有配合資訊戰使用,
便攻克了伊拉克,可見閃電戰還未衰落,但游擊戰和巷戰卻能剋制閃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