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屋漢墓歷史

2007-05-23 3:26 pm
李鄭屋漢墓歷史

回答 (4)

2007-05-24 12:27 am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觀眾更可從中了解漢代 (公元前206 至公元220年) 華南的社會文化特色。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b5/lcuht.php

李 鄭 屋 漢 墓 博 物 館 位 於 九 龍 深 水 埗 東 京 街 , 從 長 沙 灣 地 鐵 站 步 行 前 往 約 需 五 分 鐘 。 博 物 館 由 一 座 東 漢 磚 室 墓 及 展 覽 館 兩 部 分 組 成 。 該 墓 是 1955 年 政 府 在 李 鄭 屋 村 夷 平 山 坡 , 興 建 徒 置 大 廈 時 發 現 的 。 從 墓 的 形 制 、 墓 磚 銘 文 及 出 土 文 物 等 推 斷 , 該 墓 應 建 於 東 漢 時 期 ,即 公 元 25 - 220 年 。 李 鄭 屋 漢 墓 在 1988 年 被 列 為 法 定 古 蹟 , 得 以 永 久 保 存 。為 了 穩 定 漢 墓 內 部 的 濕 度 和 溫 度, 減 緩 墓 室 的 損 耗 情 況 , 墓 室 不 對 外 開 放 ,但 觀 眾 可 以 透 過 裝 嵌 在 羨 道 的 玻 璃 ,窺 探 古 墓 的 內 貌 。
展 覽 館 建 於 漢 墓 旁 , 除 了 展 出 從 漢 墓 出 土 的 陶 器 及 青 銅 器 外 , 還 利 用 文 字 、 圖 片 、 照 片 、 地 圖 、 模 型 等 輔 助 展 品 , 介 紹 漢 墓 的 地 理 環 境 、 發 現 經 過 和 墓 室 結 構 。 展 覽 亦 闡 述 如 何 從 漢 墓 的 形 制 、 墓 磚 銘 文 及 出 土 器 物 去 推 斷 它 的 年 代 , 參 觀 者 還 可 以 從 出 土 文 物 去 了 解 漢 代 的 社 會 文 化 特 色 。 同 場 亦 有 一 個 名 為 "漢 代 飲 食 文 化" 的 圖 片 展 覽 , 介 紹 漢 代 飲 食 器 具 的 主 要 類 別 和 特 色、 食 物 和 飲 料 等。
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ct/wa802878/public_html/p1.htm
http://www.sja.edu.hk/subject/chist/museum.htm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heritage/museums/mu_kln_0005.j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84%AD%E5%B1%8B%E6%BC%A2%E5%A2%93
http://www.brandhk.gov.hk/brandhk/press/200512/301205c2.htm
參考: me^_^ +_=
2007-05-23 4:46 pm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詳見1955年8月11日《星島日報》)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穴。
參考: wikipedia
2007-05-23 3:39 pm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三間分館之一,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的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目錄 [隐藏]
1 歷史
2 建築
3 展覽
4 地理
5 參觀需知
5.1 開放時間
5.2 入場費
5.3 交通
6 延伸閱讀
7 參見
8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1955年於李鄭屋邨發現的漢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詳見1955年8月11日《星島日報》)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穴。


[編輯] 建築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外貌
李鄭屋漢墓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67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墓室屬磚室墓,由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而磚塊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大吉番禺」,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


[編輯] 展覽
漢墓現時已成為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一個博物館。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濕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參觀者也可有漢墓旁邊的展覽館,觀看漢墓的地理環境、墓室結構和發現經過,以及漢朝時期的嶺南文化。


[編輯] 地理
根據考古學家在發掘古墓時的周圍環境推斷,漢墓在興建之時還在海邊,但現時博物館所在的山腳處已離開海岸非常遠。即使扣除歷年因填海而增加的土地,亦可以察覺到從東漢到清末的1800年間,從珠江帶來的沙泥沉積下來的結果。


[編輯] 參觀需知

[編輯]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至六:10:00-18: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13:00-18:00
逢星期四、聖誕日及翌日、元旦、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館
〖〗〖〗〖〗〖〗〖〗〖〗〖〗〖〗〖〗〖〗〖〗、插入非格式文本


[編輯] 入場費
免費入場
〈〉〈〉〈〉〈〉〈〉===地址===〈〉〈〉〈〉〈〉〈〉

香港九龍41號~〈〉

[編輯] 交通
地鐵
荃灣綫:長沙灣站,下車後從A3出口沿東京街步行約10分鐘
巴士
九巴:2、2A
新世界第一巴士:702、796C
過海隧道巴士:112、970、970X




[編輯] 延伸閱讀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李鄭屋漢墓》(該館,2005年10月,ISBN 962-7039-53-5)


[編輯] 參見
香港歷史博物館其他分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
羅屋民俗館
香港博物館列表

[編輯] 外部連結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網址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地圖
檢 • 論 • 編 • 歷 香港博物館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島 香港海防博物館#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 孫中山紀念館# - 茶具文物館^ - 羅屋民俗館# -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籌建中) - 香港電影資料館
九龍 香港歷史博物館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 香港太空館 - 香港文物探知館@ - 香港科學館 - 香港藝術館
新界區 三棟屋博物館* - 上窰民俗文物館* - 香港文化博物館 - 香港鐵路博物館* -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備註 # - 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 - 香港文化博物館分館;^ - 香港藝術館分館;@ - 古物古蹟辦事處管理
其他政府部門及
公營機構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 -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 - 香港歷史檔案大樓 - 香港懲教博物館 - 警隊博物館 - 衛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 - 入境處博物館 - 機電工程署節能展覽館 - 香港賽馬會藥物資訊天地 - 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 -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 - 交易所展覽館
非牟利機構 東華三院文物館 -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 香港賽馬博物館 - 香港醫學博物館 - 童軍文物廊 - 香港海事博物館 - 大澳博物館
私營及其他 人類民俗館 - 稻鄉人類飲食博物館 - 古董電扇博物館 -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 電訊堡





檢 • 論 • 編 • 歷 香港法定古蹟(截至2007年1月12日共81項)

香港島 中西區 前中央裁判司署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今香港終審法院)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 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今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 - 前香港總督府(今香港禮賓府) - 前域多利監獄 - 堅巷舊病理學院(今香港醫學博物館) - 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部 -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 聖約翰座堂 - 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 舊三軍司令官邸(今茶具文物館) - 舊上環街市(今西港城) - 舊中區警署 - 舊最高法院外部(今香港立法會大樓) - 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衛室
東區 柴灣羅屋(今羅屋民俗館) - 銅鑼灣天后廟
南區 大浪灣石刻 - 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 - 黃竹坑石刻 - 舊赤柱警署 - 鶴咀燈塔
九龍 九龍城區 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 前九龍寨城衙門
深水埗區 李鄭屋漢墓(今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油尖旺區 前水警總部 - 前九龍英童學校 - 前九廣鐵路鐘樓 - 香港天文台總部
新界 北區 上水河上鄉居石侯公祠 - 粉嶺天后宮 - 坪輋長山古寺 - 廖萬石堂 - 龍躍頭老圍門樓及圍牆 - 龍躍頭松嶺鄧公祠 - 龍躍頭麻笏圍門樓 - 龍躍頭覲龍圍圍牆及更樓 - 龍躍頭覲龍圍門樓 - 鏡蓉書屋
西貢區 大廟灣刻石 - 上窰村 - 滘西洲洪聖古廟 - 佛頭洲稅關遺址 - 東龍洲炮台 - 東龍洲石刻 - 滘西洲石刻 - 龍蝦灣石刻
沙田區 王屋村民宅
大埔區 上碗窰樊仙宮 - 文武二帝廟 - 大埔碗窰窰址 - 舊北區理民府 - 前政務司官邸 - 敬羅家塾 - 舊大埔墟火車站(今香港鐵路博物館)
荃灣區 三棟屋村(今三棟屋博物館) - 汲水門燈籠洲燈塔 - 海壩村民宅
屯門區 何福堂會所馬禮遜樓(前香港達德學院本部大樓)
元朗區 二帝書院 - 山下村張氏宗祠 - 屏山愈喬二公祠 - 屏山聚星樓 - 屏山鄧氏宗祠 - 廈村楊侯宮 - 新田大夫第 - 橫洲二聖宮 - 麟峯文公祠 - 八鄉元崗村梁氏宗祠
離島區 大嶼山分流石圓環 - 大嶼山分流炮台 - 大嶼山石壁石刻 - 大嶼山東涌小炮台 - 大嶼山東涌炮台 - 長洲石刻 - 蒲台島石刻 - 橫瀾島橫瀾燈塔

參見: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2007-05-23 3:38 pm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觀眾更可從中了解漢代 (公元前206 至公元220年) 華南的社會文化特色 。
參考: me i use 2hours <.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22: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3000051KK005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