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全因北洋鑑隊的戰略及武器遠信於日本,試解釋

2006-11-01 9:36 pm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全因北洋鑑隊的戰略及武器遠信於日本,試解釋

回答 (4)

2006-11-01 10:46 pm
✔ 最佳答案
戰略方面

1丁汝昌缺乏作戰應急之策,未能配合陸軍及補給之協調
2甲午當日(9月17)正午時分,北洋艦隊十二艘戰艦剛護送陸軍登陸鴨綠江,日軍十 二艘戰艦則是全力搜索北洋艦隊決戰,以有心算無心,高下立見
3北洋十二艦各自為戰,常以一敵三;日艦配合得宜,進退有序
4北洋軍以橫陣(一字排開)對付日軍,本是妙計,卻有頭無尾,被日軍繞後攻擊,自亂 陣腳
5過份依賴定遠﹑鎮遠兩艦,分工不如日軍清晰


武器方面
1清艦購於十多年前,又缺乏十足維修早己殘舊;日軍常購新艦及維修,保持戰力
2清艦只重炮徑及裝甲,射速及船速慢;日艦射速及船速快,能配合世界海軍潮流
3北洋軍艦中「最高」速者為18節(1艘);日艦「基本」船速亦是18節(全部)
4北洋軍艦之彈藥差劣,混有水泥﹑石頭﹑木屑,甚至有艦隻使用練習彈(即是沙包彈)
5中方艦隻總排水量為31000噸;日方為38000噸

ps:請樓主不要給分予copy本人答案者
參考: 綜合錢鋼所著<<大清海軍與李鴻章>>
2006-11-02 2:10 am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以堂堂大國敗於日本蕞爾小邦,其勝負因素,自有多端,現分述其戰敗之原因於下:

1. 政治腐敗:清廷當時貪污成風,加上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導致行政效率散漫,政府腐敗,自難與明治維新後新興的日本為敵。
2. 朝臣輕敵:清廷君臣以為洋務運動已有成就,足以對抗日本,遂有輕敵之心,豈料海、陸軍仍不堪一擊。
3. 依賴外交:李鴻章對國際形勢認識不足,故在軍事上採取消極態度,過份依賴外交,以為其他國家可協助中國與日本言和。李鴻章等主和派之「避戰求和」方略是致敗之根源。
4. 和戰不定:中、日衝突初起,清廷舉棋不定,慈禧主戰,李鴻章主和,議論不一,以致清廷未作應戰的準備;直至日軍長驅直入,清廷才急忙部署,自難抵禦。
5. 軍備廢弛:清之新軍訓練不足,而且缺乏糧餉,武備不全;而海軍經費又被慈禧挪作興建頤和園之用,致令海軍裝備失去預算,作戰能力大減。
6. 指揮失宜:李鴻章直接負責對日作戰的軍事部署與調遣,但他在作戰期間指揮失宜,各軍隊之間又不相統屬,各自為戰,戰爭自然失利。
2006-11-02 1:21 am
我覺得中國會戰敗可以係話全因為指揮不當,武器較次要。因為當時李鴻章命駐守平壤的中國守軍"先定守局,再圖進取",令中國在平壤戰役大敗。海戰方面,李鴻章命北洋艦隊躲在威海衛基地,使北洋艦隊全滅。
2006-11-02 1:13 am
首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
當時清兵(武毅軍)唔係用刀劍矛槍同弓箭對抗洋兵,

因為佢地響朝鮮戰爭時,
已經係用西式德國毛瑟步槍和克虜伯大砲,
而且,響八國聯軍時,聶士成的部隊
已經有面世冇耐的馬克沁機關槍

而有一幕果個章大人東窗事發後,
響床度拿出一支火繩槍出來指嚇
不過e款手槍響果時已經成為了古董
因為果時德國毛瑟"盒子炮"同常見手輪手槍已經面世好耐
好似Charles Gordon響喀土穆對抗回教叛軍咁,
佢都係已經係用左輪手槍,而不是火繩槍
好似果時都仲未打甲午戰爭呀!!!!


收錄日期: 2021-04-19 01:49: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01000051KK013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