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俄容共是成功還是失敗???

2006-10-25 2:51 am
孫中山聯俄容共的政策是成功還是失敗???
各位高手
小弟急用 !!! 請詳寫
3QQQ
更新1:

孫中山聯俄容共的政策是正確還是錯誤? 試從當時的背景,帶來的影響及聯俄容共的目標是否實行來寫.....

回答 (3)

2006-10-25 3:02 am
✔ 最佳答案
1919年前後,孫中山革命事業受到嚴重的挫敗,極須外界的協助。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共政府則面對西方強大的壓力,也極須國際的同情與支持,並且對外積極尋覓合作對象,所以便多次與孫中山接觸。另外中國正好面對五四學運爆發後所帶來的群眾運動狂潮,以及知識份子思想左傾的趨勢,因此中國國民黨在許多方面,確實都無法掌握這樣的局面。所以在上述各種主、客觀環境的配合下,1922年孫中山採行了對中國現代有深遠影響的「聯俄容共」政策。

俄國十月革命後,孫中山從1918年夏季起,便一直和列寧有函件上的往來,討論中國革命的問題。1920年起,孫中山先後會見共產國際代表維廷斯基(1920年上海)、少共國際代表達林(1922年桂林),討論雙方的合作問題。在和馬林的會唔當中,孫中山已經允諾中國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的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8月下旬,中共黨員陳獨秀與李大釗便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2年陳炯明叛變給予孫中山相當沉重的打擊,1923年1月孫中山在上海會見蘇俄政府特使越飛(Joffe),發表著名的「孫越宣言」,公開揭示了聯俄的政策。6月,俄國軍事顧問抵達廣州,8月孫中山委派以蔣中正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俄考察俄國黨、政、軍的情況,10月6日蘇俄駐北京政府代表加拉罕介紹的鮑羅廷(Michael Borodin)抵達廣州,作為俄共駐廣州的代表,孫中山委任他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參加並且促進中國國民黨早日完成改組的工作。



You can also go to these websites to have a look~~

www.epochtimes.com/b5/3/5/1/n306703.htm
http://www.cohss.fcu.edu.tw/paper/4-12.do
2006-10-25 10:07 pm
一、 統一中國的失敗者

蔣介石於1928年攻克北京,東北易幟,統一了中國,從此雄踞大陸22年。但在1949年兵敗如山倒,退守台灣。西方學者有人說,蔣介石丟掉了中國 ,又有人說,蔣從未完全的統一過中國 。無論怎麼說,蔣是統一中國的失敗者。
然而,1925年3月 國父孫文逝世。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議改組在廣東的「大元帥府」為「國民政府」,軍隊改稱為「國民革命軍」,這樣就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正當性(legitimacy)。1926年7月,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從此,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直下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各省。1927年春克復南京、上海、杭州,國府也從廣東遷都到南京。但是蔣佔領上海後,於4月12日搞「清黨」,排除共產黨,堅決採取反共路線,當時的汪精衛等國民黨「左派」不同意,而形成寧漢分裂 。蔣即「下野」東渡,同年冬,武漢政府崩潰,蔣自日本返國,12月1日與宋美齡結婚,這被形容是黃埔軍系頭目與浙江財閥結合的「政治結婚」。

1928年蔣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繼續北伐,然而日軍出兵山東阻止國軍北進,並發生濟南慘案,以及日軍炸斃張作霖案。其子張學良,於12月29日懸掛青天白日旗,終由國民政府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從1928年北伐成功到1937年蘆溝橋事變,被稱作是國民黨的黃金十年。但是這期間日軍從東北向華北侵略,蔣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從1929年到1930年的中國大陸也可以說是軍閥混戰時期。1929年3月,蔣囚禁李濟深(蔣桂戰爭)。1929年5月蔣通緝馮玉祥(蔣馮戰爭)。1930年4月,蔣開除閻錫山黨籍,免其職務(中原大戰)。1931年3月,蔣因憲法問題囚禁立法院長胡漢民(蔣、兩廣戰爭)等,蔣以暴力施於不聽命的軍閥。從1930年到1936年期間,蔣又進行五次「剿共」,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蔣才停止「剿共」。

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匪」總部代總司令張學良,陝西綏靖主任楊虎城,認為「剿共」沒有前途,想與共軍停戰,而要求蔣「聯合抗日」。於是張、楊發動「西安事變」,即扣留了來督導「剿匪」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南京政府內分為討伐派(汪精衛、何應欽、戴傳賢等)和疏導派(孔祥熙、宋子文)兩派的議論,但還是以蔣的生死命運為關鍵,蔣被囚禁兩週,12月25日耶誕節由宋美齡親自營救脫險。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中共公開表示服膺三民主義,取消蘇維埃政府。從西安事變以後到1945年抗戰勝利,可以說是國共第二次合作「聯合抗日」。然而抗戰勝利以後,蔣介石的聲望如日中天,為何在短短的四年間丟掉了雄踞22年的大陸呢?

蔣介石在外交上的失誤,是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即1945年8月14日與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有好同盟條約」。這是蔣指派當時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杰等一行14人,並由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陪同,甚至令其長子蔣經國不可誤事、回報消息,於8月5日由重慶飛往莫斯科,經過一個多星期的交涉所簽訂的。然而,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百萬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8月9日,美國繼廣島之後向日本長崎投擲第二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最大的標的在接收日本投資經營最久、最多的東北。9月10日,蔣介石請求美國把國民黨軍隊從廣州運往大連,美艦亦同意協助將國軍運往東北接受日本投降。10月1日,外交部通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國軍準備由大連登陸。10月5日蘇聯外交部回答,根據「中蘇有好同盟條約」,以「大連為運輸商品而非運輸軍隊的港口」為理由,堅決反對任何軍隊在大連登陸。蘇聯不許國軍登陸大連,俄軍並且一再拖延撤退,使共軍在東北贏得了建軍的時間,共軍從察哈爾、熱河迅速調入東北,俄軍當局又將日軍投降後的武器、裝備等一切軍需物資交給共軍使用,俄軍撤離瀋陽後,也不許國民政府利用通往長春的鐵路運送國軍,以致戰後蔣介石在大陸的失敗,就從東北的慘敗開始。

蔣聰明機智的在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時,從上海趕到廣州,登上永豐艦,當孫文的保鏢,並隨孫返回上海。9月蔣撰「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並請孫撰寫序文,從此得到孫的信任,成為「統一中國」的接班人。但是孫的統一中國策略是「聯俄、容共、扶助工農」的國共合作。而蔣信仰的中國文化道統是「反共產主義」,堅決地採取「反共」路線,以致他可以用種種方法擺平軍閥,但終不能剿滅共產黨。西安事變迫使蔣接受第二次國共合作,但蔣總是不肯誠心合作,到戰後1945年8月的國共重慶談判,也始終未能達成合作的結果。

這是因為蔣太注重權力的鬥爭(a struggle for power),而缺乏可能性的藝術(the art of the possible)。他認為國軍強大又有美軍裝備,一定可以擊垮弱小而裝備貧乏的共軍。他一直猜疑共產黨「赤化」的野心,堅信「共產必亡」,所以與共黨協商合作,從未「真心」合作,只是迫不得已而二次合作。要有「真心」才能產生「可能性的藝術」。真心的藝術,不是以大吃小,自己「大」時,要有包容「小」的氣度與智慧。蔣的度量不夠大,不能包容異己,不能開創天下。

如果蔣有足夠的度量,讓步而請共產黨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或立憲會議等,則今日的中國,也可能是由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民主共和國也說不定。中國共產黨或許就會像印度的共產黨或日本的共產黨坐大不起來。當然,前提條件是中國國民黨能真正消除其貪污、腐敗、無能。

二、國際政治的大魔術師

1945年的抗戰勝利其實是「慘勝」,美國原子彈和俄軍進攻中國東北,逼日本在兩強夾擊下無條件投降。被中日戰爭摧毀荒廢的中國,竟然還登上世界四強之一,真是奇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舉行了14次高峰會議,蔣介石只參加了一次開羅會議,並帶著會講英文的宋美齡夫人陪同出席,這樣中國就變成四強之一,這不是國際魔術是什麼?

蔣介石於1949年丟掉大陸,退居孤立的海島台灣,宣稱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名稱是「中華民國」。至於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則是「匪區」,不久就會滅亡,而國際社會還加以承認,直到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為止。如果是一年兩年矇騙國際社會也許還說得過去,但連續欺騙聯合國22年之久可不簡單,蔣介石真是國際政治的大魔術師。

民進黨政府今天口口聲聲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實他們最應該感謝的是蔣介石,因為蔣在台灣創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台灣曾經代表全中國,從國際社會獲得應給中國的援助,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國際救災總署等給中國的援助。光是美國對「中華民國」的經濟援助,從1950年6月韓戰爆發到1965年6月的15年期間,共達14億8200百萬美元,平均每年約1億美元 。另外,在軍事援助方面,由195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73年,台灣配合美國的「台灣反共基地要塞化」,從1950年到1964年就從美國獲得22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

但是蔣並不完全屈服於美國。當美國於1949年8月發表「中國白皮書」,評論國民黨政府的貪污、腐敗、沒有效率時,蔣就機警的邀請舊日軍的富田直亮化名為白鴻亮,在台秘密設置日軍顧問「白團」,一方面對抗中共的「紅軍」,另一方面防備美國搞鬼棄蔣 。好在1950年6月爆發韓戰,美國第七艦隊開來台灣海峽巡戈,而對台美援也重新開啟了。當蔣探知美國有意圖讓吳國楨、孫立人取代他時,蔣都能及時擺平一切 。在第一次台海危機時,即1954年9月3日金門砲戰,利用兩名美國軍官戰死的機會,於同年12月2日簽訂「美華共同防禦條約」。1957年『自由中國』雜誌開始鼓吹組織「反對黨」時,令蔣經國手下演美國大使館砸毀事件,偵察美國大使館內所藏的資料是否有美國顛覆蔣家政權的意圖 。1960年9月「自由中國」社長雷震被捕,1965年3月陳誠病逝,在蔣介石的繼續活命期間,美國再也沒有敢動蔣汗毛的念頭,蔣在台的統治屹立不搖。不像越南的吳廷琰或韓國的朴正熙那樣,最後政治生命的遭遇那麼悲慘。

蔣在內政方面的成就,是反省大陸失敗的經驗,沒有繼承 國父遺志中的「扶助農工」。因此任命陳誠進行台灣式的「土地改革」,從1949年的三七五減租,經1951年的公地放領,到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並將農村的資金,驅趕到工業方面,使台灣以農地為主的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
蔣能夠成為國際政治的大魔師,其實並不是偶然的。蔣親身留日,精通日本武士道精神。妻子宋美齡出身美國名門學校,精通美國社交世界。長子蔣經國留俄多年,精通俄羅斯共產社會的一切。次子緯國雖是公子哥兒,也還是去過歐洲德國遊學,而有其特殊的人脈關係。這樣全家人都懂國際社會的妙訣,就容易玩國際政治的遊戲了。其後台灣的歷任總統,都沒有蔣的天賦條件,只能依靠蔣介石在台北開創的「中華民國」政府,勉強維持台灣的統治權,但在國際社會上的「國家地位」一年不如一年。

總之,蔣介石是統一中國的失敗者,但他在台灣創造了「中華民國」政府,而在國際社會有顯赫的奇蹟。他懂得拿捏,避免與美、英、日等列強發生嚴重的利益衝突,而維持他在台灣的獨裁統治權。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領導抗日,反共抗俄,不屈服美國的擺佈。但是,台灣人痛恨他在二二八事變以及其後的白色恐怖殺了太多無辜的人。偉大的政治家,不僅要擅長「權力的鬥爭」,也必須懂得與人「妥協合作」的可能性。政治也是一種「可能性的藝術」,缺乏藝術感,可以說是政治家的一大缺陷。
2006-10-25 2:55 am
孫中山聯俄容共的政策是失敗.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之背景/原因:
1. 孫中山欲加強實力:
孫中山有感革命力量單薄及散渙,乃決定改組國民黨,吸收新份子,以壯大革命的實力,藉以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
2. 蘇俄共黨居間調合:
共產國際欲借助國民黨力量,幫助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蘇俄欲於東方推行共產主義,乃派越飛來華,兩者的推動,皆加速了國共的合作。
3. 便於控制共產黨人:
部分國民黨人認為將共產黨納入國民黨體系,可便於嚴密控制,勝於任其自由發展。
4. 中共謀求更大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後,即以反對帝國主義為首要目標。鑑於當時自身力量薄弱,而敵人強大,遂依蘇俄共產黨之見,與國民黨合作,共同對敵,並求在鬥爭中獨立發展。
國共第一次合作終結之原因:
1. 主義矛盾:
國民黨以資本主義為基礎,共產黨以共產主義為目標,兩黨基本主義矛盾,自難衷誠合作。
2. 共黨勢大:
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內積極進行滲透工作,並竭力分化國民黨,遂引致派系的矛盾對立。
3. 中山逝世:
孫中山為「聯俄容共」的最重要支持者,其逝世使兩黨的合作出現危機。
4. 蘇俄介入:
1927年,蘇俄顧問鮑羅廷煽動武漢政府另組政黨,與南昌的國民政府對峙,乃有「寧漢分裂」局面的出現,其後武漢政府發現共黨受第三國際支配,故決定清黨,國共合作遂告破裂。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9: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4000051KK028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