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聯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大中元年(846年)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評價宣宗在位曾經燒過三把火:「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讋氣」,稱之為「明君」。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後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前哨戰。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關於這些資料見諸於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偵陵遺事》、讚寧的《宋高僧傳》、僧圓悟禪師的《碧岩集》。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去世,享年50歲,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