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is 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5~10)

2006-10-23 8:17 pm
Tell me who is 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回答 (7)

2006-10-23 10:29 pm
✔ 最佳答案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聯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大中元年(846年)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評價宣宗在位曾經燒過三把火:「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讋氣」,稱之為「明君」。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後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前哨戰。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關於這些資料見諸於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偵陵遺事》、讚寧的《宋高僧傳》、僧圓悟禪師的《碧岩集》。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去世,享年50歲,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
2006-10-25 5:54 am
and thx you !
2006-10-25 5:10 am
三國的劉備!!
2006-10-25 2:25 am
以上既文景帝都算係仁慈,廢肉刑,改稅收為三十稅一.但呢d叫愛民者,唔係仁慈.最仁義既皇帝,我覺得係粱武帝,點解呢?你地都唔知佢幾仁慈,佢一見到被處以極刑既人,就淚流滿面,喊住放佢地走.你話有邊個皇帝可以做到呢.當然,太仁慈就會令人民犯罪提高,結果就係國家衰退.所以冇乜仁君係仁慈既......

2006-10-24 18:26:20 補充:
以上人士講果d叫愛民,唔係仁慈呀!
2006-10-23 8:49 pm
我亦同意第一位所說的是西漢的文帝,而景帝卻曾有叛亂而殺害宗室的歷史。

所以我覺得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以仁德著稱的皇帝之一,他即位不久,就遍施恩德。文帝二年十一月和十二月,有兩次日食發生。文帝說:「天生萬民,為他們設置了君主來治理他們。如果君主缺乏德義,施行政令不夠公平,上天就會顯示災異以警戒。在十一月發生日食,這是上天在譴責我,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嗎?朕以渺小的身軀承擔天下,對下不能養育好眾生,對上又損害了日月星辰,我實在是太失德了。你們要想想我犯了什麼過失,必須要舉薦賢良正直和能夠直言勸諫的人,來匡正我的過失。官吏們要減輕徭役費用來便利民眾。」

文帝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應當開闢田地,我要親自耕作,以便提供宗廟祭祀所需要的糧食。」「任何政務都沒有比農業更重要。現在農民辛辛苦苦的勞動,還有負擔各種租稅,這無法鼓勵人們務農,應該免除田地的租稅。」

漢文帝虛言納聽,他說:「古人治理天下的時候,在朝廷設有旌旗,百姓可以站在它的下面向朝廷進言;還設有可以刻寫對朝廷批評意見的誹謗木。這些設置,是為了招來勸諫的臣民。可是,現在的法律中有誹謗罪,這就使廣大臣民不敢直言,所以君主就無法聽到批評意見,應該廢除這樣的法律條文。從今以後,如果有人觸犯了這條法令,不要治罪。」

文帝看到很久以前就施行親人相互連坐的法律,認為很不合理。他說:「如果法律公正,那麼民眾就會誠實;治罪恰當,民眾就會服法。況且,治理民眾,引導他們向善,這是官吏的責任。官吏們如果既不能教導民眾向善,又拿不正當的法律去懲罰他們,這反而是坑害民眾,讓他們去行凶。」於是漢朝廢除了連坐的律令。

文帝即位幾年後,他對眾臣說:「禍患來自互相怨恨,福澤興於遵從德義。百官有什麼不對之處,這是我的過失造成的。可是,如今的官吏總是習慣於把過錯都推給臣下,這更加顯示出我缺乏仁德,朕非常不贊成這種做法。」

齊國太倉公淳于公犯罪,應當受刑,被押送長安。他的小女兒緹縈隨從父親來到長安,她上書皇上,情願成為官府的女奴來抵贖父親的罪過。文帝悲憐緹縈,下詔說:「我聽說,在舜帝的時候,讓罪犯穿戴畫有特別花紋和顏色的衣帽來羞辱他們,於是民眾就不再犯法。這是因為當時有最好的政治局面。可是如今,刑法有好幾種肉刑,但是卻不能禁止犯罪,這其中的過失在哪裏?這是因為我的德行淺薄,教化不當,我非常慚愧。所以說,訓導的方法不當,就會使民眾愚昧,並且犯罪。如今有人犯了過錯,還沒有進行教化,就對他們施行刑罰,即使他們想要改行善道,也沒有機會了。我非常可憐他們。我們的刑罰太重。竟達到斷人肢體、毀壞肌膚、使人終生無法復原,這是多麼令人痛楚的做法,是多麼不講恩德呀!這樣怎麼能為民父母呢?應當廢除肉刑。」

匈奴常年在邊境為害,殺死不少官員和百姓。而長時間的征戰,對各國都沒有好處。文帝為此心痛不安。他多次派遣使者,向匈奴的單于講和,施行和親政策,與匈奴結成兄弟關係,以此保全天下的淳樸百姓。

有一年,天下大旱,遭遇蝗災。文帝下令諸侯,不必向朝廷進貢;撤銷山澤禁令,以便利民眾。還儉省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減少官員的名額,散發倉庫的糧食來救濟貧民。

文帝抑減自己的嗜好和私慾,不謀求私利。做皇帝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衣服、車駕一點都沒有增加。他曾經想要建築露台,招來工匠做預算,發現所需費用要達到一百斤黃金。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於十家中等平民的家產,建築露台做什麼!」

文帝衣著簡樸,經常穿著粗厚的衣服,以示敦厚儉樸,為天下人作表率。不修築高大的墓塚,治辦霸陵的隨葬品都只用瓦器,目的是節省錢財,避免擾民。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但是文帝卻召來尉佗的兄弟,善待他們,尉佗感動,於是自動取消帝號,俯首稱臣。與匈奴和親,匈奴人背約而入侵,但文帝卻命令漢軍只許防守,不許發兵深入,怕因此而煩擾百姓。

群臣中有人直言朝政,話語尖刻,但文帝能夠聽取他們的意見。張武等人接受別人的賄賂,事發後,文帝就把御府的錢財拿出來送給他們,以此讓他們心生慚愧,主動悔改。

總之,文帝致力於用恩惠德義來教化民眾,所以海內富裕,禮義盛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輝煌。◇
參考: 出自《史記》)文/李劍
2006-10-23 8:24 pm
清朝嘉慶皇帝是很仁慈的,他的繼位代表清朝的趨勢是:
清王朝由盛轉衰
官員腐敗日益嚴重
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起義紛紛爆發
西方殖民主義開始滲入

顒琰-清仁宗嘉慶皇帝
清仁宗,名愛新覺羅· 顒琰(西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禪讓給他而繼位,為清代入關後第五帝,在位25年。病死,終年61歲。葬於昌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嘉慶帝顒琰,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受乾隆禪讓而繼位,當即改年號為“嘉慶”。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儲的問題困擾著,他的諸皇子中,有的已經死去,有的對當皇帝根本不感興趣,還有的生怕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敬而遠之。就這樣,才具並不突出的顒琰被推上了前臺。嘉慶皇帝的即位看似是一帆風順的,但細細體會也有起伏跌宕之處。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這個嬰兒是乾隆帝嫡福晉所生。由於清代以前的皇帝沒有一位是嫡長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視這個孫子,並親自賜名永璉,暗示在乾隆之後立他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後,馬上將傳位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誰知永璉並不是當皇帝的命,只活了九年就離開了人世。這是老天爺幫嘉慶皇帝掃除的第一個障礙。


  其後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遺願得乾隆皇帝,馬上決定立這位嫡子為太子。誰知傳位永琮的詔書剛放到正大光明匾後,兩歲的永琮也離開了人間。連喪兩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為太子,更不敢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了。老天又為嘉慶皇帝的即位掃掉了一個障礙。就這樣,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選擇了忠厚老實的顒琰,而且,為了不讓老天奪走他這個兒子,乾隆帝一直沒敢宣佈立他為太子。直到即將禪位前一年,才正式公諸於眾。


  嘉慶皇帝的即位和康熙皇帝一樣,可以說是老天的安排,但這次上天的選擇並不像上一次那麼準確,忠厚老實的嘉慶皇帝顯然挑不起這副擔子,由於它的過分寬容,官場中的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大清王朝也開始進入暮年。


  嘉慶繼位後,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決定。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病死後,他親政。親政後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坤,抄出家財約值白銀十億兩,相當於當政府二十年的財政總收入,不久和坤被處死。


  嘉慶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他在位期間,土地高度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蓮教和魯、豫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清王朝由興盛轉向衰落。


  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嘉慶一生命運多劫,曾經遭逢兩次宮變。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將進順貞門,突然有一漢子沖出行刺,嘉慶的隨從一百多人一時被驚呆,虧得在場的幾個親王賣命格半,才將刺客擒住。原來,他叫陳德,是個平民,因貧困無告,憤恨統治階級的壓榨,才捨身潛入皇宮,準備刺殺皇帝。事後,陳德一家被殘殺。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慶離宮北去木蘭狩獵。這時京郊林清領導的一支天理教農民起義軍,決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外出迎接嘉慶回宮,宮中空虛之日,攻佔皇宮,推翻清王朝。9月14日,起義軍扮成商販,暗藏武器,混進京城,和皇宮內的部分太監取得聯繫後,於15日中午發動起義,沖入西華門,沿皇道直撲隆宗門。皇宮護衛軍忙關閉大門。起義軍轉而從養心門對面南牆外,攀援樹木,爬上牆頭。被皇次子旻甯率領清軍用火槍擊敗。事後,嘉慶心有餘悸,下令將宮內樹木全部伐掉。後代皇帝從祖訓,也不重新種植樹木,致使今日故宮古樹罕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再次去木蘭遊獵,駐於避暑山莊。頭痛發熱,之後病情日益嚴重,嘉慶知道不好,連忙宣召大臣賽沖阿、托津等入室,宣佈立即傳位於皇次子旻甯,25日死於避暑山莊。


  嘉慶死後廟號為仁宗睿皇帝,史稱嘉慶皇帝。
2006-10-23 8:24 pm
我自己覺得, 應該係西漢文景之洽的兩位皇帝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2: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23000051KK011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