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初對漢人的高壓與懷柔政策:**
滿清以異族入主中國,以人口甚少、經濟落後的民族來征服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漢族國家,為了確立其對漢人的統治權,便採取了寬猛相濟、剛柔並施的策略,在施行高壓手段的同時,兼採懷柔措施,對漢族乃至邊疆各族實行了有效的統治。
A. 高壓手段與懷柔措施兼採的背景/原因:
1. 政治方面:
滿族入主中國,漢族人民有感於民族淪亡的危機,各地武裝抗清的勢力此伏彼起;部分明之遺臣儒生,經受亡國之痛,反清復明思想特別濃烈。所以清兵遭到漢人的拼死反抗,於是滿族統治者便實施各種高壓手段,以鎮壓反清勢力,摧殘士氣,建立其民族統治。然而在大局未定之時,單純依靠高壓是不能奏全功的,於是便採懷柔措施,以消除漢人的反抗,籠絡漢族士人,並使士人轉而為其所用。
2. 歷史方面:
元代蒙古人以武力征服中國,但不諳文治,故享國僅98年。清代有鑑於元代速亡的教訓,為確立並維繫其民族統治,謀求長治久安之計,遂對漢人恩威並施,在施行高壓手段的同時,兼採懷柔措施。
B. 高壓手段之內容:
1. 強迫薙髮:
順治二年,清廷嚴令薙髮,違者「殺無赦」,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說,逼死漢人甚多,對江陰、嘉定兩縣人民的屠殺尤為慘酷,目的是要漢人接受滿清的習俗。
2. 改易服色:
清廷下令漢人衣冠一律採用滿人式樣,以試驗漢人的順逆,濫殺不肯就範的漢人。
3. 厲行圈地:
順治頒佈圈地令,近京各州縣無主荒地以及前明王室大臣所遺留的莊田,全部撥給滿族諸王、大臣及八旗旗丁人等,目的是對漢人作經濟侵略。
4. 屠城滅邑:
順治為鞏固治權,消弭漢人的反抗行為,故屢施血腥鎮壓,屠殺漢人,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及江陰慘殺等。
5. 實施海禁:
為了切斷內地人民同沿海一帶抗清勢力的聯繫,及同台灣鄭氏抗清力量的聯繫,曾頒行「遷海」令,強迫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居民內遷,並嚴禁商船漁船下海,另外房屋完全燒毀,形成無人區。
6. 軍事控制:
在全國遍駐軍隊,實行軍事控制,如八旗兵二十萬左右,一半駐防京畿,一半駐紮全國大中城市,遇有反抗即加殘酷鎮壓。
7. 摧殘士氣:
清廷屢申禁令,嚴禁士子立盟結社、聚眾集會,對違令或受嫌疑者,即嚴加處罰。
8. 興文字獄:
為禁止反滿之思想、言行,乃大興文字獄,對朝野士子儒生,往往藉其片言隻字,而羅織罪名,橫加殺戮,而且株連甚廣,濫殺無辜。文字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如康熙時之莊廷鑨【明史】獄、戴明世【南山集】獄;雍正時之查嗣庭「維民所止」試題獄以及呂留良、曾靜一案;乾隆時胡中藻、徐述夔等人之詩獄。
9. 厲行保甲:
乾隆下令不論城鄉,每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頭,十甲立一保長。每戶門上均須懸牌,上書戶主姓名、丁數,隨時稽查,嚴密監視民眾的行動往來。
10. 嚴刑峻法:
集歷代刑法之大成,頒佈「大清律」,凡屬所謂謀反、大逆、不義等「十惡」者一律處以極刑。嚴禁編唱違禁詞曲,發表不同言論,不准漢人與某些少數民族通婚。
11. 貶殺降臣:
滿清在大局初定後,即貶殺明朝降臣,並標立「貳臣」之目,以打擊降臣的自尊心。
C. 清初實施高壓政策之影響:
1. 種族仇恨:
滿清以異族入主中國後,故盡力摧殘漢人的反抗勢力,由此形成滿、漢間的種族仇恨,而反清活動在乾嘉之後即從未間斷。
2. 士風敗壞:
漢族士大夫多屈服於滿清的高壓政策之下,喪失其堅貞不屈的志操,甚至甘為清室所用,從政時貪污舞弊,漸成風氣。
3. 考據特盛:
一部分民族意識特強的士大夫,不甘出仕異族,故致力於學術研究,力矯明末「游談無根」的學風;一般士大夫恐受文字獄之害,故不敢抒發政見,改而致力於考據學,故考據之學在清代特盛。
D. 懷柔措施之內容:
1. 禮葬思宗:
為籠絡民心,清兵入北京後即為明思宗帝后發喪,以國禮改葬,令官民服喪三日。後來康熙南巡時又在南京謁明太祖陵。
2. 表彰忠烈:
對死節殉難的明臣,都予以贈諡,以示表彰,此亦為了收買人心。
3. 禮待降臣:
與此同時,對明之遺臣,凡願降清者皆給以任官,而隱逸遺民,亦優禮徵辟錄用。
4. 沿襲明制:
滿清在任官制度、考試制度、財政制度及賦稅制度等方面,都遵循明制不變,盡量使漢人不覺有大的改變,減少改朝換代之感。
5. 廢明苛稅:
為安撫軍民,滿清免除明代遼餉、剿餉及練餉等苛稅;凡曾受兵災地區,免錢糧一半;未受兵災地區,則免三分之一。
6. 禁止圈地:
為安撫漢人,康熙間下詔禁止圈地,漢滿軍民一律對待,原圈之地歸還漢民,「自後永不許圈」,又不加賦稅。
7. 除明弊政:
滿清廢去明代廠衛弊政,又解賤民身份,以示平等。
8. 開科取士:
滿清為籠絡知識份子,給漢族儒生鋪晉身之階,故襲用明代八股取士之法;康熙時,又頒佈了捐納制度,作為科舉的一種補充;另設博學鴻詞科,以羅致名士,取錄授官。
9. 尊孔崇儒:
滿清君主尊重漢人文化,尊崇孔子,提倡理學,宣揚忠君思想,以安撫漢儒。而且康熙曾在山東曲阜親祭孔子。
10. 編纂圖書:
康熙徵集名儒編纂「佩文韻府」、「康熙字典」及「古今圖書集成」等;乾隆下令學者編輯「四庫全書」、「大清會典」等巨籍五十多種,以消磨士子志氣。
E. 清初施行懷柔政策之效果:
1. 迅速統一全國:
清廷藉懷柔政策來收買人心,使大批明朝將臣歸降,又用分化瓦解手段來對付各種反清勢力,故入關後不到二十年即能掃平李自成、張獻忠之軍,滅亡南明諸王之政權。後來又鎮壓了「三藩」、平定台灣,迅即實行全國統一。
2. 鞏固滿清統治:
由於吸取元亡之教訓,加強文治,籠絡漢族官紳,使以滿州貴族為核心的清廷統治得以鞏固,其國祚遠比元朝為久。
3. 漢族士子任官:
使大批漢族士子紛紛出仕任官,為清廷效力。
F. 高壓手段與懷柔措施並行的效果:
1. 迅速完成統一,鞏固民族統治:
清兵入關之後,以凌厲的軍事攻勢進攻全國,採取各種高壓手段,以鎮壓漢人的抗清武裝力量,摧殘士氣,削弱漢人的排滿及反清之思想;同時又採用了各種懷柔措施,以籠絡漢族官僚豪強及知識份子,安撫軍民。這兩方面巧妙地結合著進行,不僅縮短了滿族統一全國的用兵進程,而且有利其確立對漢人統治。
2. 緩和民族情緒,加強君主專制:
康熙、雍正、乾隆之世,相繼兼採懷柔措施,滿漢對立趨向緩和,反清活動漸漸式微,社會日形安定,中央權力穩固。另方面,士大夫在高壓政策之下,為了保全身家,大多因循苟且,俯首聽命,有利於清代君主極權統治的形成。
3. 漢儒紛紛出仕,考據之學興起:
在滿清政府的拉攏下,漢儒紛紛出仕,為清廷所用。如萬斯同、朱彝尊、汪宛、毛奇齡等。由於民族高壓政策的實施,尤其是文字獄的盛行,許多儒士,在朝或在野,恐怕惹禍,紛紛埋首於古書叢中,尋章摘句,引證考據,促進了清代考據學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