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思想既影響???

2006-10-16 2:58 am
清朝既思想有咩幣處呢?相對於當時外國人黎講,清朝同外國人既思想有D咩分別呢?而且思想之間既差異有引致咩問題呢?

回答 (4)

2006-10-16 3:09 am
✔ 最佳答案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加之当政期间,国家与西方列强多方面接触,正式纳入世界格局,所以国内各种矛盾极其复杂尖锐。清朝在全面继承了明朝体制的同时,屏弃了明朝的黑暗的’厂卫制度‘,却代之以同样黑暗的’文字狱‘,把中国本以缺少氧气的思想流搞的更少生机。但正如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一样,黑暗总会孕育光明。
清朝初年,随着统治者政策的改变,社会矛盾得到了一些缓解,民间生产生活开始逐步恢复。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三人均生于明朝,跨两个朝代,激烈复杂的朝代更替,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因作风都严谨求实,不忌传统,所以思想中心多以反对封建中央专权为主。王夫之主张“公天下”,反对“家天下”,反对把皇室一家一姓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划等号。黄宗羲作《明夷待访录》,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断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顾炎武著《日知录》,书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三人推崇原始儒学,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对清朝学术文化有深远的影响。顾炎武更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清朝走到晚期的时候,尤其到了1840年前后,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西方文化的传入都促使思想更加的活跃了起来。说到晚清思想,就不能不说到‘春秋公羊学’,春秋公羊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两汉,一次是清末,都是中国社会出现大转变的时候,这绝不是偶然,因为其基本精神就是‘改制’。公羊家的历史任务就是在经济基础上搭配合适的上层建筑,这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比较开明的人。龚自珍就深受其影响,一生追求‘更法’,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康有为等人倡公羊学说变法图强开了先声。
1852年,魏源编写完成《海国图志》100卷,书中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的方法,改革中国军队;提倡创办民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创造与销售轮船、器械等,使国家富强;主张革新去弊;对清朝长期固步自封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魏源文武全才,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参加了浙东抗英战役,并在前线亲审俘虏。
随着与西方接触的深入,大量西方书籍得到翻译,不断开拓着中国人的眼界,这其中以严复,林纾为代表,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说法。林纾以《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译书的生涯,之后27年里或单独或合作先后翻译了180余部西方小说,其中包括: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司哥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译本牢固的确立了林纾新文化先驱和译界之王的地位。严复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就读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此外,他还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严复还被毛泽东同志成为共产党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四大人物之一。1912年,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很大程度改变着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维新派开始逐渐形成。1897年,谭嗣同写成了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同时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专制君主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谭嗣同成为了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派,在策划宫廷政变后,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更彰显了其为理想而献身的悲壮。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在《上清帝第三书》中,他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康有为还创立了〈〈万国公报〉〉,宣传维新改良的益处;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提出变法要求,打击封建顽固保守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此外,他还在〈〈人类公理〉〉和〈〈大同书〉〉中,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全面的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不仅参加了‘公车上书’,还是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的主要撰稿人,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虽然维新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毕竟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救亡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清朝统治江河日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洪秀全在1843年成立了拜上帝会,并编写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将西方宗教教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宣传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消灭“阎罗妖”的革命思想,谴责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要求人们净化思想,信拜上帝,以回复到古代“天下为公”的盛世。在起义定都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实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理想,建立自给自足的平均的小农社会,但1859年,辅政洪仁轩提出了与之相左的《资政新篇》,主张兴办交通、银行和矿业等,洪秀全也予以肯定。在思想文化方面,洪秀全以上帝为独一真神,打击佛、道异教,在建都天京后又发起了严禁一切孔孟诸子百家书籍的运动,只允许基督教的新、旧约圣经和太平天国编写的书籍流传,以图加强思想统治。这与中国社会主流传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形成尖锐的对抗,必然会遭到儒林人士的反对,加之在起义中宗教重于时务,逐渐脱离了群众,最终还是走回了农民起义的老路,流于失败。
清朝统治者面对空前的危机,也开始改变政策,采取了‘预备立宪’,遍练新军等措施,但是积重难反,大厦将倾。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也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严复,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共产党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四大杰出人物。
2006-10-21 1:28 am
GOOD!!! 加油!!!
2006-10-16 3:09 am
清初,為緩和階級和民族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同時,皇帝曾要求「永不加賦」,除和珅在位時期外,這基本上得以實現。

康熙帝8歲即位,享國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間,擒鰲拜,掃除吳三桂等三藩之亂,平定台灣的明鄭政權、平定西蒙古準噶爾叛亂,打敗沙俄侵略,簽訂維護了黑龍江南北領土的《尼布楚條約》,並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康熙去世後,亟思振作的雍正帝即位,他以有效的辦法成功地打擊貪腐,整頓經濟,推行改土歸流,因平叛而納入青海省。繼位的乾隆帝則編纂《四庫全書》,建造圓明園,正式統一了天山南北(新疆),但雍乾二帝由於民族意識,屢興時人所詬病的文字獄。其中,有些很可能只是牽強附會,比如雍正去頭、清風不識字、滿壺、論清濁等,但統治者發現後均採取了嚴格的懲罰措施,而且涉及面往往很廣。一般認為文字獄的盛行壓制了人民的思想。至18世紀中葉,清朝經濟發展達一個歷史上的新高峰,人口也大大增加,史稱「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編輯]
近代時期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皇帝重用當代第一能臣但同時也是史上第一貪官的和珅,由於上行下效,導致朝政日漸腐敗。繼位的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由於清朝的禁煙政策,導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與半封建的社會,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

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親自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保守派的反對和政變而告流產。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2006-10-16 3:09 am
清朝從乾隆朝末年開始逐漸衰落。皇帝一度重用貪官和珅,導致政治日漸腐敗。而清朝統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漸趨保守和僵化,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一開始是四口通商,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壟斷其進出貿易。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
由於過份ge封閉,令清朝與世隔絕,逐漸跟不上時代ge步伐,以致,不斷比進取ge國家落後.
直至清末,戰爭頻繁,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
就是因為清朝守舊ge思想,令自己不斷落後,最後更因為落後ge緣故招致滅亡.如果當時採取積極開放ge政策,我諗我地可能依然受清政府ge統治.

中國自鴉片戰爭開始就不斷受到西方的衝擊。在西方的船堅炮利下,中國人不但受盡了西方人的侮辱,同時也開始對主導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傳統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產生懷疑、不信任,認為這些思想遠不及西方思想有用,亦只有西方思想方能令中國人擺脫屈辱、痛苦,因此中國人曾在二十世紀初主張全面放棄中國傳統思想而採用西方思想。然而,百年之後的今日,這些曾被中國人認為較為有用的西方思想也開始問題叢生。例如西方的經濟思想雖然在表面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卻做成了環境污染;自由民主等政治思想也遠不如想像般可行。因此改革這些弊端就成為了現代人一個重要的課題。其中部份學者主張利用曾經被忽視的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優良部分來處理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如果成功的話,不但可以解決現代社會的漏洞,更可以令年華老去的中國傳統思想重新注滿活力。因此本文將會在政治、經濟、道德以及教育四個方面論述中國傳統思想在現代的意義。
在今時今日的政治環境中,民主制度可以說是最為流行的政治制度。對很多人來說,只有民主制度才是最先進的、最有效的治國方式,能夠令一個國家迅速地得到發展及秩序。對成功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而言,以上所言的確是事實,但是這是否代表他們所行的民主制度是十全十美、萬無一失呢?如果它存在著問題時,中國傳統思想的哪一部份對改善民主制度的問題起著作用呢?對現代社會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民主制度自啟蒙時代的構想開始,到今日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中,民主制度本身一直得到發展、改革。但是,隨著民主制度的日漸普及,它也造成了不少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個人主義的扭曲。民主制度特別重視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物慾的高漲以及缺乏對個人的價值的提昇,個人權利之重視結果變成自私自利、只重視自己而不理他人的自我主義。另一方面,由於對由自我主義造成的孤立感十分抗拒,人會傾向屈服於權威之下,結果令人失去作為知識、價值主體的意義以及自我,令人失去獨特的價值。

為此,在推行民主制度的同時,最好在民主制度中灌入新的養分,而這種新養分可以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找到,這就是儒家思想中有關人的思想。首先,它非常重視個人的人格以及性格的不同,而且講求對彼此不同之處的尊重,以做到「和而不同」。同時,對其他人的權益也要重視。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另一方面,由於人在任何時期都有其價值,故此對社會中的任何人士的權益都必須尊重。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有關儒家重人思想的話,人就會懂得在追求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注意到其他人以及社會的權利(這包括社會上的任何階層的人,因為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由於對各人在性格、價值的重視,令人較為不易產生孤立感,亦不會因此而盲目服從於權威之下而失去自我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儒商思想對改善這種情況有一定的作用。所謂儒商思想,是指商人在追求經濟利益時,遵守商人應有的道德。具體內容方面,是指商人在交易時,對交易的另一邊要誠實不欺、言行一致、講求信用,以做到互惠互利;在謀利時不要做一些有違道義的行為;而且要做到仗義疏財,懂得回報社會。提倡儒商思想的目的一方面是令商人在謀利時得到規範,令慾望不致於因不受限制而無限擴大;更重要的是令經濟活動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得到長遠的發展。因為以上的為商之道都有令買賣雙方長遠地有利可圖的目的。如果你用卑鄙的手段從人家手上得利,雖然在短期而言你得益較大,但也會因此而聲名狼藉,令其他人不願意和你合作,結果反而限制了自己未來的發展。同樣道理,如果你在社會上得到巨大利益後不懂回報社會的話,會令社會人士覺得你在搶奪他們的利益而心生反感,這樣你日後的發展也會因為社會人士的反感、不合作而備受限制。清代名商人舒遵剛曾講過:「錢,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源,今以狡詐求財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財者……自竭其源也。」當中指出的正是以儒商思想來保持永久性利益的道理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11: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5000051KK049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