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

2012-10-23 6:26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104/html/b15/0104b15.html
恪守承諾 義無反顧
劉備臨死時,將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對他說,如果劉禪可以輔,就輔佐他,如不能輔,可以把皇位奪過來。諸葛亮淚流滿面地回答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觀諸葛亮一生,他的確恪守了當初的承諾,義無反顧。劉禪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平庸的皇帝,民間有“扶不起來的阿斗”之類的話,如果諸葛亮確有二心,以他的權勢是完全能夠奪位的,更何況劉備在臨死時還有“君可自取”的話。但諸葛亮“委質定分,義無二心”,至死不渝,達到了他那個時代最高的道德水準,這是他爲後人所景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正不阿 紀律嚴明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學術禁錮鬆弛,儒家雖然仍被奉爲正統,其他學派如法家、名家、兵家等也受到重視。諸葛亮博采衆家之長,對法家、名家之書也多有涉及。他主張法無偏私,賞不遺遠,法不阿貴,說:“吾心如秤,不能爲人作輕重。”執法時,他堅決依法辦事,賞罰分明,決不徇情。他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統武行師,戎陣整齊,號令分明。正因爲他公正不阿,紀律嚴明,使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嚴于律己 廉潔奉公
諸葛亮嚴格要求自己,勇於承認錯誤。馬謖於街亭失守,諸葛亮認爲自己用人不當,上疏後主請求自貶三等,後主尊重他本人的意見,將他貶爲右將軍。諸葛亮因任重事繁,擔心軍國大計不能悉屬正確,希望大家集思廣益,鼓勵僚屬隨時指正自己的錯誤。諸葛亮主張“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在生前上表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觀其一生,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他竭誠盡力,志定中原,興復漢室。劉備病死後,諸葛亮因其托孤之誠,殫智竭慮,輔佐劉禪。蜀漢軍國大計,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爲了減少差錯,甚至自校簿書。他減省官職,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因國事繁劇,戎馬勞累,最後心力交瘁,病死軍中。諸葛亮雖然壯志未酬,齎恨以歿,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精神一直爲後人所敬仰。
2012-10-25 2:46 am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12]。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君甫逝,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收錄日期: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21022005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