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軍事將領跟古代西方或日本的軍事將領觀念差別這麼大?

2021-03-29 4:29 pm
讀中國古典戰爭史時經常能看到一些諸如抗金或鎮壓造反勢力的正規部隊指揮官在各種劣勢條件下,諸如中央朝廷斷了供給或甚至中央朝廷都下了明確命令退兵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跟原先的敵人鬥爭,甚至不惜犧牲掉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跟後代也要保全那一份屬於別人家天下的光榮與存續,而且這種人彷彿是從漢、魏、晉、唐時代反覆劇烈的內亂割據戰爭統一完成之後的宋代開始才逐漸變多的。
更新1:

反觀西歐、日本,很多國家也是有和平統一的歷史階段,比如古羅馬、比如德意志帝國、甚至明治維新之後皇權集中鞏固的日本,在強大的愛國主義薰陶下,二戰時的日本軍人雖然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切腹文化,但貌似這種自裁文化的核心不是為了國家或民族,而是為了個人乃至家族的榮辱才這樣做的,日本的中層軍官可以因為一次小小的失敗就犧牲掉一個連甚至一個師團的生命與資源投注在瘋狂的自殺式攻擊中,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了國族榮譽活著跟敵人鬥爭。

更新2:

同樣那個時代下的國民黨或中國宣傳下的土八路游擊隊,卻經常是最高指揮官陣亡,由二把手接續著跟敵人打拖延,往往一個日軍預計數日就能占領的範圍,因為國軍的有意消耗而拖延了,這也是中國在整體條件劣勢、裝備落後、人員素質跟狀態奇差的情況下最後能撐到美國加入戰爭痛擊日本結束戰爭的原因,否則中國可能早就在這場東來浩劫中滅國了。

更新3:

何以在同樣的背景文化薰陶下,日本軍人會為了個人榮辱而選擇激烈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中國軍人卻往往為了國族延續而選擇苟活下來繼續跟敵人抗爭?

更新4:

同樣類似的觀念在西歐更是有如天馬行空,歐洲從古到今的所有戰爭彷彿就是一場場生意一樣,戰後無論勝敗就是先坐下來談判,寧願割地也不獻出自己的生命跟精神去跟敵人死耗。

更新5:

歐洲離中國遠而日本離中國近,可以解釋成日本受到中國的這種為國族捐軀精神感召才畸變成二戰那種極端的自裁情結,那離中國更近的泰國、緬甸呢?

更新6:

緬甸或泰國好像沒有那麼極端,甚至在國民黨撤離中國後,一支數千人的國民黨殘部能在內戰連年的泰國北部緬甸南部跟當地緬甸政府正規軍游擊戰中保住搶來的地盤,這也是得益於緬甸正規軍普遍的抗敵意識不高而國民黨殘兵的強烈戰鬥意識跟反共的最終目的,為了反共而要在緬甸人的地盤占住腳,因此格外賣力的跟緬甸正規軍拉鋸,甚至感召當地華人或其他遊離緬甸政府的部族站在國民黨侵略者的立場一起跟緬甸正規軍作戰。為什麼華人會這樣?我當兵難道不就是吃兵糧活嗎?被打死了也只是我身手不佳認命了,然而為什麼那群人會為了國族的未來而選擇活得比動物還不如的持續在緬甸野生叢林裡跟緬甸正規軍游擊,而不是直接投降緬甸軍政府換個老闆繼續吃兵糧呢?同樣是吃兵糧,日本可以為了個人榮辱選擇乾脆不吃了、緬甸或西方的軍人可以選擇換個老闆改吃別家的軍糧繼續過、而偏偏中國的軍人卻是最死腦筋,寧願在叢林裡啃樹皮活下來也不肯死掉或換老闆,就是要堅持走完原本設定好的路線呢?這跟孫子兵法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了吧,孫子主張的是以不戰為戰爭目的,而宋朝以後到民國的中國軍人卻是以更多的戰爭為戰爭的目的。

更新7:

西方軍人的觀念是:眼看著我現在就要輸了,趁我還沒輸到沒有籌碼之前,利用現有條件跟敵人談判,必要時我投降到敵人陣營都好說 日本軍人的觀念是:眼看著我要輸了,我不能忍受失敗了回去被人指指點點,我的家人跟兒子也會因為我的失敗而台不起頭,所以我最好趁我還有最後一點顏面的時候結束生命,沒有人會看到我活著失敗。 中國軍人的觀念是:眼看著我即將要輸了,我不能接受,我投降了我就必須拿武器面對我後面的國、族、家,我死在這裡我後面的國、族、家就要直面敵人的威脅,我必須活下來繼續跟敵人鬥爭,即便我躲到野生叢林裡過不人不獸的生活也要繼續跟敵人耗下去。 何以差別如此之大?

更新8:

對,歐洲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宗教戰爭運動,也確實有不少王公貴族是正經的響應教宗英諾森三世的號召才參戰的,但英諾森三世本人不是正經的啊,他想要利用號召十字軍運動來鞏固西歐的天主教影響力,壓過東邊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甚至把東正教也綁上這臺東征戰車上,本質上東邊的穆斯林壓根威脅不到隔著一個堅強君士坦丁堡以西的西歐天主教會勢力,抵抗穆斯林西擴的重責大任是在君士坦丁堡皇帝肩上,英諾森硬插那一腳不但破壞了東西兩大信上帝的兄弟教會團結,還直接導致西歐的經濟跟生產力被貴族的軍事行動拉垮,英諾森此舉的本來目的就不是為公,而是為私,而響應號召的騎士跟王公們有大半是為了藉機發戰爭財,另一半不為私的也缺乏整體認識,瞎響應教皇,結果事沒辦好,還欠了一屁股債的比比皆是,這是為國為族犧牲奉獻的體現嗎?

更新9:

中國沒有為信仰而發生的戰爭嗎? 首先你定義下的信仰為何? 就我的認知,我認為信仰是一個在宗教範疇之上的定義,宗教是信仰的其中一種體現,如果你用信仰這個範圍來說的話,中國有,三民主義就是一種信仰,社會主義也是一種信仰,這些不是宗教,但確實符合信仰的範疇,民國國共內戰可以算是信仰戰爭。 而如果是框定在宗教範疇的話,中國其實也不是沒有,魏晉滅佛運動,佛教徒有僧兵抵抗的。

更新10:

另外還有,你覺得中國的道教是如何產生的,很多網路寫手會扯到古老巫覡,對,然而問題是,古老巫覡根本不成體系,是各地獨立的信仰系統,那些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之類的神是如何成體系的被建構出來的?這起源於唐代,而唐代已經有一個成體系的道教信仰系統,那表示在唐代之前就有經過統合的過程了,這個過程是有發生戰爭的,那一系列戰爭估計大部分華人都知道,只是沒有意識到那其實是一次宗教戰爭,就是黃巾運動,歷史主流把那次運動定性為單純民變,但實際上他比起歐洲教廷串連王公發動的十字軍運動更符合信仰價值觀,十自軍運動拆解開來可以理解成是為錢而戰,騎士們才不管你願不願意改信上帝,才不管你是不是劃十字架的,只要你有錢有吃的,就先砍了搶走,而黃巾運動則真的是為了變天變信仰而戰,只是黃巾運動本身的意識形態過於濃烈,喪失了實際進取的目標,所以流於流寇形式於各地作亂,最終被稍微比黃巾團結一點的各地方武裝逐一擊破。然而即便黃巾運動失敗,但道教的火種卻被傳下來了,從張魯的五斗米道開始,確立了張氏宗族傳承天師道道統的規則,時至今日華人最古老的兩大宗族,山東的孔姓,四川的張姓(雖然現在家族傳承跟信物都在台灣)

更新11:

綜上,即便中國主流史家不承認這些宗教運動,但客觀來說他們就是實際存在,而且現在繼續傳承的,只是道教受限於其傳承方式,信徒勢力遠不如佛教跟天主教。

回答 (2)

2021-04-01 11:35 am
✔ 最佳答案
其實是因為中國儒家的「忠」思想所造成,
但造成的結果並不是你所想的那種軍人想法,
而是因為其它的因素,後人幫那些軍人加入令你這樣去想的史觀。

中國的歷史大部份都是後代修前代的歷史,
因此很多時候都會提到前朝的帝王失去民心,來主張本朝順應天意的正當性,
有過失的多是前朝的帝王,而非為前朝效命的軍士,
為了讓他們的「忠」留做本朝的典範(防止本朝被異姓篡位)
因此史書多會美化這些忠君的部份。
甚至有些時候,提高敵人武將的威武,
更能間接地抬高本朝擊敗敵人武將的高明。
2021-03-30 9:43 am
你只是專注於眼前那先被稱為忠烈的烈士事跡罷了,一切的戰爭發生與過程與結束,幾乎全都是跟利益分不了關係
如果真要說差別,你也可以看看歐洲可以為了宗教信仰,而發動了十次十字軍東征,中國幾乎沒有為了信仰而發動戰爭


收錄日期: 2021-05-04 02:32: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210329082956AACuiPr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