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出的"人去樓空"意思首先在時空背景上站不住腳,因為人去樓空這個四字成語出自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裡是漢文使用歷史中第一次這樣把樓跟人如此用法,而那是唐代,荀彧卒於東漢末,荀彧卒的時候還沒有人把樓跟人搭配使用於指代人都走光了的意思。
另外關於荀彧的死因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說法:
陳壽的三國志 荀彧傳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
後漢書
操心不能平。會南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帝從之。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樂。諡曰敬侯。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history/ok3yzom.html
魏氏春秋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mg25nz.html
三國志說是"憂薨",薨就是古代諸侯死亡的專用名詞,憂可能是指憂慮積勞,有可能是指過勞,也有可能是指心力交瘁,反正沒寫具體什麼症狀引發死亡。
後漢書說是先稱病(也有可能只是稱病不是真病,但也有可能是真病了)了之後,曹操送去食物,打開發現是空的盛器,於是荀彧喝藥死了。
魏氏春秋則非常簡短,直接把焦點放在曹操送去食物,然後打開發現空器,然後喝藥死了。
關於饋食發空器的說法來源目前我找到了兩個,所以我就針對這個饋食空器來解說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食物之於古代公務員或稱士人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以現代來看,一盒食品,既不適合當正式禮物,又不適合禮尚往來,只有在去親戚家探親或平常朋友間很久沒見了送個本地特產,然而在公家機關,沒有人會直接送下屬食物,感覺像是把人當乞丐一樣,除非是去下屬家裡拜訪的才會這樣,食物在現代而言感覺不那麼正式。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唐宋經濟發展起來之前,食物的意義非常之大,漢朝是以農立國,即便是在漢朝經濟實力頂盛之際,宮廷也不能夠一天吃三餐吃飽的,當時的士人一餐能吃六分飽就已經是非常足量了,吃到八分飽那是過度奢侈,點心這種正餐之外的食物更是罕見,尤其荀彧死前的那個社會背景是漢末亂世剛剛稍微穩定,老百姓還多半吃不飽的社會狀態下,曹操特別送荀彧一盒食物,沒說是什麼食物,更沒說是點心,也沒寫是用幾層盒子,只用了"器"這個字,在漢代,器也可以指碗或甕,反正就是一份在當時條件下顯得彌足珍貴的食物,即便是一份粗麥也很珍貴,然而器卻是空的,食物的意義為何,在那個時代之前的秦漢,大夫死亡叫做"不祿",祿指的是古代公務員的薪水,而這個祿有用布字邊的,也有沒邊的,但通常指的是制衣的布料跟穀物,因為古代計算薪水的單位叫石,而這個石通常指的是穀物的重量單位,而指領薪水的這個動作叫"食祿",所以能理解,古代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公務員薪水是用穀物跟布料來發的,貨幣是非常後期經濟相對穩定了以後才受到大部分人普遍的信任。從這個角度理解的話,你再看看曹操送荀彧食物的意義,那是在發薪水,如果某一個月的五號你打開薪資袋或打開銀行戶頭發現是空的沒進帳,然後你老闆什麼都沒跟你講,你會怎麼辦?講求勞工基本權益的今天,你當然會打電話向有關部門詢問,為什麼薪水沒入帳,是不是出包了?然而那是在三千年前,那是一個非常講求忠孝禮義廉恥的年代,你老闆不發薪水給你了,還需要當面跟你講明白嗎?你自己收到空的薪資袋、打開沒進帳的帳戶、打開空的食器,你還不明白嗎?罕見的直接送食物盛器,然後是空的,曹操沒別的意思,荀彧不祿了,就這樣。這不需要任何的穿鑿附會,因為曹操就是這個意思,而且有兩部史料這麼強調了,那食器操所饋或太祖所饋,就是在強調曹操用這個舉動向荀彧表明:[You are fired!]。
另外我不知道你對亞洲中華以外的文化了解的程度,我講一個我看過的:
在韓國,傳統的商業往來的應酬飯局上,通長會有服務人員將茶具或酒具準備齊全的擺放在一個托盤上,然後會先把托盤端給在場位階最高的主管,由這個主管親手為每一個與會人員斟酒或斟茶,然後分量由那個主管自己拿捏,好的情況是每個人杯子裡的茶酒份量相等,壞的情況是你會發現你杯子裡的酒或茶比別人少了,那就糟糕了,這說明這位主管可能有意排擠你,而無論如何,你都不能碰裝酒或裝茶的那個瓶子,除非你跟你對面的人是平級,平級的情況則是相互斟酒,一樣是取高的,比如年齡高的那個先,年齡高的先幫年齡低的斟酒,然後年齡低的再幫年齡高的斟酒,在這種場合上,斟酒的那個人像徵著掌握分配大權,而這個文化的起源為何?就是起源於古代中國的封建文化,何謂君?君不一定決定你的生死,君也不一定能決定你該怎麼做,但君可以決定現在他手上的東西要給誰,君還沒決定好,臣不能拿,這你可以從兩周董的電影中看到那句經典台詞:[你有的,是我給的,而我還沒給你的,你不能拿],這句話適用範圍涵蓋了土地、財權、兵權、行事權、興建府院、擁有車馬數量、著裝款式跟顏色、甚至包括吃什麼、什麼時候能吃....簡而言之吧,基於君王手上的這份權力,你士人公傾再怎麼位高權重、再怎麼高潔自清,是人就得吃飯,而君王只要決定了現在不可以吃,士人就得像狗一樣在那待著不能上手去拿,即便是在筵席上,歷史上第一個因為吃君王的一場筵席不禮貌而死的人就是那第一個說出"食指大動"這句成語的鄭國士人公子宋,鄭靈公因為聽說公子宋有好東西吃就會食指大動,而那天剛好有楚國使者送來了鮮美的烏龜,公子宋又剛好在事前高調的跟所有同僚說他食指動了,然後鄭靈公為了開公子宋玩笑,故意在筵席上不給公子宋分食(你看分食真的就君王親自動手),然後公子宋就做了一件找死的事情,他自己用食指去沾鍋裡的烏龜湯吃,那場筵席結束後,鄭靈公格外憤怒,居然真的放出風聲要治公子宋的罪,結果公子宋真的就為了這件事決定弒君了,並在弒君前以擁立新君為條件先後拉了公子歸生跟鄭靈公其中一個公子去疾入夥,但去疾拒絕,然後就換另一個公子堅,然後在晉國的支持下公子宋弒君成功,然而在公子歸生去世後,公子去疾就帶領其他公族破壞了公子歸生的棺材,原本一件宴席上的小口角演變成弒君跟公族清算,可見在古代的公家應酬上,分發食物的權力是不可動搖的,這會引發君怒,而君為什麼因為這點小事怒?因為公子宋動了鄭靈公做為君的最基本權力,如果鄭靈公不起大反應表態,那公子宋奪權的野心就不會受到任何人看見,也不會有人先站出來保護鄭靈公的君權,然而事實證明鄭靈公的反應還是不夠大,他只是宣稱要治公子宋的罪卻沒有真的治,這是造成鄭靈公被殺的主因。可見食物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社會是多麼敏感的東西,食物在農牧生產的國家就是立國之本,除了君王沒有人有權染指分發食物的權力,動了就要死人。綜上,曹操饋贈空的食器給荀彧,你理解其中深刻的義涵了嗎?
另外,你不要從三國演義裡看曹操跟荀彧的君臣關係,看起來挺美好的,然而你如果退到原點去看曹操的出發點跟荀彧的出發點。曹操首先是一個閹宦子弟出身,他傳承到的姓氏在當時是來自一群閹官,是宮廷中的附屬品,這樣的家族即便興旺了也很難受到傳統士族正眼看待,袁紹跟曹操關係好是因為袁紹自己也是庶出,也就是私生子,那你覺得一個庶出一個閹宦子弟,荀彧這個穎川豪門士族憑什麼跟他們走得近?憑著一腔熱情嗎?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到荀彧跟曹操這種人價值觀上的嚴重悖離,荀彧講求的是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些古代華人的傳統美德,而曹操控制漢獻帝的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僭越,曹操從存在上就是在違反荀彧的價值觀,然而礙於荀彧的個人理想,他不得不委身於曹操這種人的麾下,曹操至少比袁紹好,曹操至少聽得進人話,袁紹是只要遇到問題了就先宰了提出問題的人或先把提出問題的人推上火線,跟這比起來曹操顯得更有技術性一點,至少在殘害傳統士人的行動上曹操傾向於假他人之手來殺他想殺的人,至少在臉面上曹操比袁紹更在乎,而在曹操跟袁紹以外的這些諸侯呢?牛鬼蛇神、豬狗不如,劉備為了生存連妻子兒子都能拋棄,孫策殘殺士族更是不講手段導致最後孫策被地方勢力聯手整死,其他的諸如劉焉、劉表等宗室惡流更是在荀彧所堅持的理想上站在了對立面,劉虞則過於迂腐導致還沒為大漢帶來什麼就先行一步離世了,在諸多牛鬼蛇神之中荀彧選擇了曹操這個看上去更像是人的存在,是一種委屈,所以荀彧在曹操的幕僚之中一直是處在一個反對立場的狀態,他反對曹操利用天子,反對曹操屠城徐州,反對曹操殺死漢獻帝的前任皇后跟漢獻帝的幼子,然而曹操都這麼做了,一個人活在充滿獸的世界裡,即便獸供養著他,他作為一個人會快樂嗎?所以曹操成全了他,用空的食器暗示荀彧:「你的利用加值到頭了,你可以不祿了,現在不祿我還可以給你一個體面的葬禮跟追封爵位,過了這段時期再要給你體面就不是我能決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