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阿納含 阿羅漢  辟支佛 的問題?

2021-03-17 5:27 pm
請問阿納含 只有欲界定 為何能取證滅盡定 進入涅槃 ?

請問須菩提所說的 阿納含 名為不來 實無不來 的意思是甚麼 ?請問只有欲界定 的慧解脫阿羅漢 怎麼入涅槃 ?請問 慧解脫阿羅漢 須陀洹 都破三界見惑 不同的地方是甚麼 ?請問 緣覺 為何觀十二因緣就能解脫 ? 請問 為何有的人觀一輩子十二因緣未必能解脫 ?請問十二因緣 跟四聖諦有何關係 ?請問 十二因緣 的 (有) 跟解脫有什麼關係 ?請問 十二因緣 的 (有)  斷了 怎麼涅槃 ?請問 大辟支佛 是否比大阿羅漢殊勝 ?請問 (有些阿羅漢雖在聲聞眾數,如大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佛根性人,其力同於辟支佛 即便不遇佛陀也會成就辟支佛) 他們是否是三果人再來 還是古佛再來?請各位佛菩薩 師兄 回答 謝謝感恩 感恩 
更新1:

請問須菩提所說的 阿納含 名為不來 實無不來 的意思是甚麼 ? 請問只有欲界定 的慧解脫阿羅漢 怎麼入涅槃 ?請問 慧解脫阿羅漢 須陀洹 都破三界見惑 不同的地方是甚麼?請問 緣覺 為何觀十二因緣就能解脫 ?請問 十二因緣 的 (有) 跟解脫有什麼關係 ?請問 十二因緣 的 (有) 斷了 怎麼涅槃 ?

回答 (3)

2021-03-17 11:29 pm
✔ 最佳答案
淺見分享

1. 名為不來 實無不來   
參考  江味濃  金剛經講義的解釋:  
(網路搜尋到的,下載連結:  http://ftp.budaedu.org/publish/C3/CH32/CH324-16-01-001.PDF) 

梵語,阿那含,此雲不來。證二果已,進斷欲界下三品思惑盡。寄居色界四禪天,不來人間矣,故稱不來。然其心中實無所謂來。因其來意已無,故能不來。亦因其尚且無所謂來,豈有所謂不來。是亦假名不來耳。意若曰:倘作不來之念,是明明來與不來,猶未能淡焉忘懷也。若未全忘,情識尚在,尚非初果所應有,何雲得三果耶?

2. 請問十二因緣 跟四聖諦有何關係

參考維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B0%9B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A%8C%E5%9B%A0%E7%BC%98

四聖諦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4]四諦概括了兩種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痴,就可以離苦,脫離輪迴。

十二緣起支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我的淺見,見解可能不夠高等完整:
四諦就是用來滅苦的,廣義來說滅苦就是從輪迴解脫或者往成佛邁進,這和十二因緣的目的是相同的,十二因緣也是從原本不知道為何受苦輪迴,到知道苦的詳細成因十二種連鎖過程,知道成因後就可以去解開解脫輪迴苦往成佛邁進,所以四諦和十二因緣的概念是類似的,只是解釋的內容不同,說明的是相同的東西只是從不同角度去闡述

3.請問 十二因緣 的 (有) 跟解脫有什麼關係 ?請問 十二因緣 的 (有) 斷了 怎麼涅槃 ?

我的淺見,見解可能不夠高等完整:
(有)  只是十二種連鎖過程的其中一環,所以只解開一環是沒有辦法完全解開的,要十二種都瞭解才行,就像是如果你要前往一個地方中間要經過十二個關著的門,你要都打開才能到達,只開其中一個會被其他門擋住卡住

4.請問 大辟支佛 是否比大阿羅漢殊勝 ?

參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7%95%8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E%9F%E6%94%AF%E4%BD%9B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B0%E9%97%BB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74&cid=12&id=43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4%BA%8C%E4%B9%98%E7%95%B0%E5%90%8C

「緣覺」或「獨覺」
阿羅漢和辟支佛都同著重自己的解脫,而辟支佛的意義是「緣覺」或「獨覺」。
修學的方法
聲聞出於佛陀在世的時候,聽聞佛陀說四諦法而覺悟;辟支佛雖然未聞佛法,也能憑著宿生的智慧去獨自覺悟「緣生」、「無我」的道理,而解脫證果。他們的性格愛好寂靜 ,喜歡獨處,悟道後亦不說法教化眾生。

辟支佛(梵語: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羅馬化:Pratyeka-buddha,巴利語:Pacceka-buddha)是佛教中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化眾的聖者[1][2]

聲聞(巴利文:Sāvaka;梵文:Śrāvaka),佛教術語,是以佛陀為師,遵從佛陀的言傳身教,持戒修行證得沙門果的人。

【二乘異同】


(雜語)法華玄贊五論三同七異,謂三同者:一、同斷煩惱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擇滅無為。七異者:一、聲聞根性鈍,緣覺根性利,二、聲聞依佛而出離,緣覺自覺而出離,三、聲聞藉聲教,緣覺觀法理,四、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五、聲聞分四果,緣覺唯一果,六、聲聞練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緣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七、聲聞為說法,緣覺現神通。

5. 請問 (有些阿羅漢雖在聲聞眾數,如大迦葉、舍利弗等,皆是辟支佛根性人,其力同於辟支佛 即便不遇佛陀也會成就辟支佛) 他們是否是三果人再來 還是古佛再來?

以我接觸佛教以來,其實佛教裡面修行很高的聖者都可以在不同時間化身為適合眾生的型態,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有一大段在說
 "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也就是隨眾深根機任意變化,用適合的身形度化,跟孔子的"因材施教"是相同的概念,

或地藏菩薩本願經(http://book.bfnn.org/books/0016.htm)  有 "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或者參考https://buddha.origthatone.com/%E8%A7%80%E9%9F%B3%E8%8F%A9%E8%96%A9-%E8%A7%80%E9%9F%B3%E8%8F%A9%E8%96%A9%E5%AF%A6%E6%98%AF%E5%8F%A4%E4%BD%9B%E5%86%8D%E4%BE%86-2/

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的「師生」緣
佛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對阿難說:
我念往昔時,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曰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
觀世音菩薩在久遠劫就已成佛,是「十號具足」的佛。所謂十號具足是說修行圓滿,也具備了佛所有的十種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觀世音菩薩曾經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為了助佛弘化,觀世音菩薩又「倒駕慈航」,隨順應化再來,輔佐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弘揚佛教,濟度眾生。
2021-03-18 6:36 am
如是我知:

請問阿那含只有欲界定,為何能取證滅盡定,進入涅槃?

略答如下:

《清淨道論》序論:「
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
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
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

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
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
證阿羅漢果的稱為慧圓滿者。 」 

上述有說:『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定圓滿就是能證得初禪以上之禪定,而非只有「欲界定」的程度喔!因為必須完全斷欲無求、無欲無貪、遠離五欲的心,才能證入「初禪」。
………………………………………………………………..

另外,維基百科資料:

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五下分結是:
我見(身見)、疑見、戒禁取見、貪欲、瞋恚。欲界的修道所斷惑,至此已經斷盡。

證阿那含果的聖者,已經斷了欲界的煩惱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因斷除了欲界的貪愛,【必定證得初禪】。死後將會離開欲界,上升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不再返還欲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阿那含
…………………………………………………………..

簡單整理如下:
初果持戒圓滿,未離欲,無禪定。
二果持戒圓滿,薄五欲,少分定。(未到地定)
三果持戒圓滿,斷五欲,證初禪。(四禪八定)
四果持戒圓滿,斷三愛,證滅盡。(九次地定)





未完待續
2021-03-19 9:26 pm
說食不飽, 數說的又都是他人的寶。


收錄日期: 2021-05-04 00:4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210317092758AAOsmbz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