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佛法!!!!?
我記得有佛有說過人生是上天安排的,我於是想到,如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不是代表我應該順其自然,不必擔心未來、擔心錢、擔心很多事情?
感謝大家的回答
回答 (11)
佛沒有說過人生是上天安排。
而是自造業力受報 , 自找來的 。
每個人都要為未來世而努力積福報。
如是我知:
A.
★ 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文意:
孔子被匡人(宋國人)圍困在匡地,過程驚恐又危險。學生們義憤填膺,對於老師被匡人誤認為陽虎,雖然說明解釋過了,但他們還是不相信。
於是孔子安慰學生們說:「自從文王過世到今天,傳統文化不是在我們這裡嗎?如果老天決定消滅這個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我們這些晚輩(後人),根本就連接觸或學習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現在我們有幸可以接觸和學習自文王傳承至今的知識,我知道老天還沒有準備要棄絕這個文明,所以啊!匡人是不能對我們怎麼樣的,大家用不著擔心啦!」
◆ 義解:
孔子的「捨我其誰」的氣概和「樂天知命」的表現,是多麼的淋漓盡致啊!孔子 被迫離開魯國是出於無奈的、事出有因的;而周遊列國是心繫天下(推行文武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的!先困於陳國、蔡國,又「畏於匡」,而這些都有脈絡可循。
依而推知,能夠參與文化的傳遞,又豈是偶然呢?孔子心中雖然篤定踏實,但學生們可沒有這個程度來化解,所以孔子好言安慰他們,不會有事的。
說來孔子也算是得力於周遊列國的啟發,才會一頭鑽進「易」的世界,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萬象世界裡,找到了可以心安理得、安身立命的君子之道,感嘆不能早早學習明白,枉受多年顛沛之苦,同時也犯了不少的過失!
易是從「卦」發展出來的一種專業知識學問,文王把伏羲氏的八卦,重新整理並發展成為「六十四」卦,其理論及效應,是用來「斷定」和「預知」種種人事發展的「吉凶悔吝」。
但是為甚麼「卜卦」可以預知事情的發展結果呢?那是因為「既作、已作」,所以能「預知、先知」。倘若「未作、不作」,則無從「預知、先知」。
譬如,押寶遊戲,籌碼押定離手,稱為「既押、已押」,則雖尚未開出答案,但是「輸贏勝負」早已確定(故稱「命定」、「宿定」)。
所謂的「預知」,那是在「押定」之後,「未開」之前。倘使「未押」或「不押」,那何來輸贏勝負呢?既沒有輸贏勝負,那還要「預知」個甚麼呢?
人生也是如此啊!有「既定」的部分,稱為「命運」;還有「未定」的部分,稱為「未定」、「無限可能」。這兩部分被大多數人合併為一,或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只知其一」就是只知道有「未(押)定」的部分,卻不知「既(押)定」的部分;或者誤把「既定」當作「未定」來努力改變,其實「抗命改運」那是增加痛苦而已!
「抗命改運」就是一錯再錯,不可救藥。譬如,有人犯了罪,稱為「已作」(自作),入監服刑叫做「定受」(自受);如果想逃避處罰,於是採取逃亡的方式,拒絕入監服刑,叫做「抗命改運」,所以才說是「一錯再錯」!
犯錯是服刑的原因(條件),而服刑就是預知的結果(因果法則)。大多數的人不知道、不了解法則運作的原理,所以不服氣、不滿意,卻也毫無對抗的能力!
凡是鼓吹抗命,改運的理論或法事(民間種種祭改法事),雖有些許「安心」的效果,但終究都是屬於迷信的行徑!
反之,順著天命,隨運起伏,輕鬆度日,才是智者的人生。一個人面對自己的人生,應該要有「自作自受」的勇氣,以「被安排」、「受安排」的智慧,輕輕鬆鬆地過完一生。同時,又以「積極的」、「熱誠的」態度,努力耕耘,終身學習,藉以開創「未定的來生」。
現以參加比賽及各類遊戲為例,老是懊惱這一場失敗的、痛苦的(人生)結果,那是無益生命意義的;而且死心眼的專注在這一場失敗的結果上,怎知下一場(人生)又已經開始了,如果無心或不知準備,那麼場場(世世)失敗,惡性循環的痛苦,將會沒完沒了啊!
再以果農為例,由於錯誤或疏忽的原因,以致大量落果、植株死亡。假使果農死也不肯接受,想盡方法要改變這批失敗的水果,完全不管或忘記了下一季、下一次的耕作和回收,這樣的果農一定會進入永無止盡的痛苦循環。
如果是聰明的果農,面對失敗的水果,心裡當然也很捨不得,但是他會快速收拾心情,反省檢討問題的原因;他根本沒空去怨天尤人,更不會去費心耗力地加工處理已經失敗的水果。
他雖然也不服這個結果,但是心裏清楚的知道,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順序是:
第一、接受事實,承擔犯錯的一切損失。
第二、承認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必須請教專家找出答案,明白過失所在。
第三、改正過失,修正方法,落實豐收的基本動作、流程(SOP)。
像這樣的果農,頂多就只會損失一次(如同補習費),不會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下去。所以莫管現在「已成定局」的一切,應該全力衝刺下一次要回收的耕耘準備,才是頭腦清楚,敢作敢當的聰明人!
B.
★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 文意:
子貢請問老師說:「我的同學子張和子夏,他們那一位比較賢能(優秀)呢?」孔子回答說:「子張有高調浮誇的毛病,子夏則是保守不前的問題。」子貢又問:「您是說子張略勝一籌囉?」孔子說:「就缺點來說,那是一樣的!」
◆ 義解:
兩兩相較,高低必分,
雖分高下,未能稱賢。
百尺竿頭,尚待進步。
師商二人,雖已升堂;
師也過之,商也不及。
子張之過,在於自卑;
高調張揚,恐人不知;
自信不足,好誇己能。
反躬自省,當思不足;
學雖小成,途中旅舍;
應思續進,歸家穩坐。
子夏不及,在於自滿;入門升堂,自謂已得。
如鑽燧火,出火便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升堂不易,豈可中廢;毋滯於路,入室可期。
自卑自滿,遠離心安;明暗起伏,暗藏洶湧。
表面平靜,內實翻覆;外似平靜,內惶不安。
子張與商,應學天命,知命認份,人道之極。
和樂君子,雙雙入室,悠哉游哉,樂哉善哉!
心務施報,志求勝負;理直氣壯,怨天尤人;
恃寵媚上,輕他凌下;雖預儒林,是小人儒。
讓而不爭,樂天知命,心安理得,為君子儒。
何謂天命?「天」是指自然法則、運作原理,默而無聲;現象作用,無處不顯,簡稱「天理」、「大道」。
「命」是指壽命與身軀。以車為例,車體是「身」,年限是「命」;人壽有期,從生至死,故稱「壽命」。車行路,程程異,故稱「運程」。
若人了知生死,有生必死,則毋意毋必;若人自知運途,程程迥異,則毋固毋我。毋意則定,毋必則和,毋固則泰,毋我則空。無求則無憂,無憂則心定。仁恕則不害,不害則心和。寬暇則無事,無事則心泰。無(執)著則心空,心空則自在。
知命君子,樂天無憂;
福分運途,顯在名分。
一生由命,不敢妄求;
知命認份,不肯妄為;
妄求自困,妄為自害。
士人學禮,依名守分;
敢做敢當,理直氣壯!
士人雖強,較之君子:
譬如,蛙守津塘,趾高氣昂;螳臂擋車,力不自量!
C.
★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 文意:
孔子說:「顏回的境界,以完美來說也差不多了!而日常生活所需卻常常匱乏不足。子貢拒絕國家的徵召,出任公職,反而學做貿易買賣,預測各地貨產的豐收或歉收,準確率很高。」
◆ 義解:
顏回心向大道,無暇他顧,所以屢空。子貢做買賣,低買高賣,到處走透透,各地風土民情、天象氣候、地理水文……,見多識廣,而且往來多是權貴王侯,資訊即時而廣泛,說他「億則屢中」,不如說是「探囊取物」、「順藤摸瓜」罷了。
顏淵的道德學問,實為孔子所稱許,卻不能改變生活貧困,日用不足,所需屢空的事實,這就是「命定之理」。子貢買賣營生,低買高賣,預測期貨如有神助,更是不離「天命已定」(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法則。
如果了解命運前(夙)定,自作自受,就像來此討債或收債,欠債或還債。收債的人來享福,還債的人來受苦。無債可收、無債可還的自由自在,來去無礙一身輕。
所以,想要收債享福,一定要施恩助人;如果事前不耕耘(施恩種福),日後何處可以收福(收債享用)?想要不必還債受苦,那就千萬不要虧負他人,傷害他人;一旦欠下了債務,遲早都是要還的!即使改了臉面,換了時空,也沒有辦法逃得掉!
「屢空」與「屢中」是命中所定不可改換,而「回也庶矣」、「賜也瑚璉」,則非命定之必然,而是今生現世的耕耘所得,新造所成,無關天命。
智者不怨「屢空」,達者不羨「屢中」!
夭壽貧富貴賤,時至何物不空。
今生受身「為人」,來世焉知「何身」?
富貴不免哀痛、貧賤亦有薄歡。
任性抗天「拒命」,何苦自我「為難」?
君子樂天俟命,小人行險僥倖。
命運如同「庫存」,福禍多寡「夙定」!
少則省吃儉用,多則施恩助窮。
門外荒田「不耕」,未來回收「無份」!
自心迷惘不覺,終日隨境來去。
覺悟消遙「自在」,不枉多生「苦害」!
D.
★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文意:
司馬牛煩惱的說:「人家都有兄弟依靠、共處。而我的兄弟,死的死、逃的逃,沒得依靠和同聚啊!」子夏安慰他說:「我聽大家這麼說:『生有時,死有地,貧賤富貴自有天命。』君子不強求命中所無,不抵抗命中安排,只管對得起自己承諾的角色和本分,謹慎小心,不要犯了「過」或「不及」的錯誤;與人往來時「請、謝謝、對不起」三句不離口,態度謙虛又恭敬,在這樣的自我要求之下,四海之內誰不是我兄弟?誰不肯作我的兄弟呢?又何必一定要同姓的血緣親族才算是兄弟呢?」
◆ 義解: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相聚一處,共為家人是命中所定,若為此困擾,如杞人憂天,思亦無效。司馬牛的兄弟是宋國之亂臣賊子,最後有死有逃,司馬牛感嘆自己如同無兄弟的人。
子夏以「天命如此」來勸慰司馬牛,可以看出子夏有「知命」、「認份」上達的智慧。又告以「敬而無失,與人(往來)恭而有禮」是學者可以自主學習,非天所定。此語是子夏解說的「君子之道」,可知子夏師從孔子所學,既正且明,無怪乎日後能成為魏文侯之導師也!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團,有大團、有小團,團中旅客彼此往來相識,途中各依因緣、條件加入,時至又各自離團而去。團員中有彼此相愛為親人,有互相憎恨為仇人。
途中的位次、上下、前後,隨時、隨運(劇情發展)起伏;食衣住行,際遇好壞,各依所預繳(夙作)旅費(福分)而有不同。
豪華團者,一切照顧、所得,比於豪門貴族;
欠債團者,如學生打工,邊讀書邊打工,以補旅費(福分)之不足;
行善團者,安份守己,恕他不害,量力分享,施恩助他。
造惡團者,隨順感官,投入畫面,享樂思再,永不知足。
倘若:
受苦生恨,怨怒不滿;愚痴墮落,罪孽滿身;
則必:
橫死暴亡,殃累家親;自害害他,報及來世!
凡與此身有關之一切,皆由未出生前所耕耘、所打造、所支付。人生之成敗苦樂,貴賤貧富亦復如是。〈警世通言〉:「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成敗、苦樂、好壞,皆有宿昔因緣也!
譬如,農夫或果農不務正業,不知墾其田地,來年豈有穀物可收?倘若今年(世)收成不佳,所需不足,則應忍耐,省吃儉用,勤用心力於田中耕作,以免歉收不足成為惡性循環,年年(世世)不足;又由不足,落草為寇,或入黑道,殺人害命,只為一餐之值!死後墮落下獄,難有出期!
智者好學,貫通人事,知禮守分,則自平安。
進學天命,知命認份,讓他不爭,無怨無尤。
更學法則,無常變異,客身必死,戀之何益?
努力修心,除諸害意,效諸聖善,有犯則懺。
誠心發露,莫匿微惡,必令身心,正直善良。
倘有餘力,分享施恩,不分親疏,不求他報。
在生之時,問心無愧,正大光明,了無遺憾。
大限時至,身心泰然,安詳柔軟,無憂而逝;
他方世界,眾尊來迎,天音遠聞,彩雲繚繞;
親眷目睹,咸嘆善哉!如此人生,豈不大好?
汲汲營利,委曲求全,
造惡多端,悔之難及!
黃泉一路,無親無靠;
奈何橋上,不分貴賤!
世間萬物,有生必滅;
男女老少,有生必死。
旅途漫長,有始有終;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連臺好戲,終將落幕;
夕陽美好,計時倒數。
萬物定則,有來必去;
留連迷惘,哀哉可傷!
智者預見,未雨綢繆。
愚者迷境,臨渴掘井。
海灘沙雕,潮汐溶毀。
百年功業,風化無跡。
生滅無常,莫求莫靠。
求之益苦,依賴不牢。
幻世浮生,早覺早了!
==節自《論語如是知》==
"不擔心"不是表示不去面對或"過日子",而是不要為了"超越自己(人)的能力的"去憂慮。同時亦要按本身已有或可修行的"能力"(業力)為人作出自己可以施予世界(他人)的目標或態度(功德)。
不單佛有說,基督教也有同樣說。這些面對人性中的"缺點"而"落地"的修為和處事洞察是基本的"道理"。
對,你終於得道,恭喜恭喜.............................
應該這麼說,修行佛法的人,佛菩薩會特別的照顧他,不管是順境逆境也罷,都能解決你煩惱的問題,但是記得修行的心不可以捨棄!!!
即便是佛菩薩安排,自身也要努力呀!這又不是佛菩薩的人生,而是你自己的人生,所以說能改變的事情就盡量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情,就交給佛菩薩
人生順或逆都是成長的過程,合理當訓練,不合理是磨練,都當成是菩薩給我們的功課,則不怨天尤人。
工作時好好工作,吃飯時好好吃飯,休息時好好修息,進修時好好進修,是順其自然。
世事難料,說不用擔心是自欺欺人,善盡本分活在當下,準備充足擔心少。常言道"事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佛陀絕不會說:人生是上天安排的
因為實際的法界實相,就是所有各個有情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
祂才是一切生命及萬法的本源,每位十道眾生都由自己的第八識本心出生、存在、生
活; 所有造作的善惡業行成為種子,也都積藏在八識田裡,來世遇緣時就會現行
這才是佛教揭示的、可以現行觀察的、不可推翻的十方三世真理
這樣的「自作自受」應就是所謂的「人生是上天安排」啦!
如果有心有意探究這種生命現象問題,可以上「成佛之道」網站參看大真善知識講解
的正覺正法內涵、資訊,把握住極為難值遇的大好機緣。
上天的安排是創造人的主.給了人類一本生命手冊(聖經).只要照著生命手冊去生活.就不用擔心!否則就會不斷有困難.苦難...
如果擔心能找到解決方法那就擔心呀,如果擔心也無法解決事情,那擔心也沒用。
1.有時候只是在想辦法,不是在擔心。
2.對於未知的事情人類難免會擔心害怕啊,這是本能吧。
當然,不必要擔心時就不用擔心太多啦。
收錄日期: 2021-04-11 23:27: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210222055950AAQC1uI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