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就你表達出來的"定義",先想說說當中的"自相矛盾"點,然後嘗試按你想的目的定義一,下:
若然1是"太陽下山"(可能更準確應該下過地/水平線)至"天暗"(你亦未有標明"暗度")...山並不應該作為"標準"測量點。
若然2是"下午"(可能較準確名稱:正午12時後)至"晚上"(就當作等同天暗/天黑了)...的"過渡時間(你用時刻=字義本身是"一點"不是表達"一段")
若接受你原本的說明,1和2在時間長度上已經不同:2必然比1的時間(小時分鐘計算)長得多,最少相差3-5小時吧
例子:若以高緯度高原的夏季太陽可能下午四時便到山尖準備下山,下午五時便消失在山後,下午七時便"全黑",就算算在同一地點:1的定義時段便大約3-4小時吧,但2的定義時段必然由正午後12:01開始計至下午七時共7小時吧,相差最少3小時。這計算在水平面地區會相差更長。
3.是最接近科學上的正確定義
4.是正確,但你對傍晚的定義會影響到"夕陽"的相對意義。若然用更好方式表示"夕陽"的話,我會借用你的角度來反向定義:太陽降落地/水平線以下前的1小時的太陽。當然"夕陽"本身並不是科學化的名稱,以上只是以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吧。
6.晚霞第一句無誤,但後續的顏色變化"描述"則沒必要,因為晚霞會受地理性(海上湖上高原平原高低緯度)甚至氣象性(當時天氣或氣候季節或雲種和雲量的情況)而出現"不規則"的變化,沒必要跟金/黃/橙/紅/綠/藍/青/白/銀*等製定定義。*這些都是攝影常見的景"色"。另外"雲彩"這用詞指明由雲反映的色彩,但"晚霞"的顏色可以是由"空氣"反映或映照出來的,空中無可見雲亦可以有"晚霞"吧。因此我會寫成「晚霞指傍晚時分天空中出現的顏色變化」可能較為"廣納"些。
5.薄暮在維基有三個定義,一般、航海學,天文學。若然不用"太陽低於地/水平線以下角度"這科學定義的話,不如綜合說成:太陽的光線減少至不能使眼睛看到東西。{你引用"一般"定義,但卻問"天文",為何不引述天文學的那個定義?}
若然"日落"的定義是太陽的圓周底部到達地/水平線開始消失計至太陽圓周的頂部消失在地/水平線下,這段時間才是"日落",那麼沒有"跡象",因為的可量度位置的定義。但普遍人們指日落通常意思可能是"太陽"開始變成"橙紅色"或太陽的光線開始令人可以直視它而不感覺發烈的時間便是"日落"時段了。
若以天文學的"日落"定義,太陽底至太陽頂降低過地/水平線的話,可能在15分鐘內(不是科學驗證,只是一般攝影時的觀察),夏天的太陽日落時間會長少少,冬天的可以很快便降低過地/水平線的,因為軌跡本身已經較接近地/水平線,一般秋冬季不會見到太陽"垂直"降落,而是斜向的下降(若緯度高的地方更明顯),因此一般觀察上會受橫向地理影響到觀感,光線亦消失得快些。
維基百科的普及知識和資料,不是科學論文或學術著作,求解而非求辯。
祝你功力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