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使新文化運動走向高峰。知識分子如胡適、陳獨秀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除了大力引進各種西方學說,標榜科學與民主外,因鑑於文言文有礙於表情達意,也鼓勵白話文。他們積極提倡以近口語的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強調「我手寫我口」,競相出版刊物,如《新青年》等,為文學帶來一片新思潮,令白話文很快流行全國,全面取代文言文的地位。而後在白話文運動成功的基礎上,1930年代的上海又興起了大眾語運動,由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人士陳望道、陳子展、胡愈之、葉聖陶、黎烈文等發起,並得到魯迅的支持,在申報《自由談》副刊上發起了「大眾語」的討論,主張要求白話文寫得更加接近大眾口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以白話文運動為發端的文學革命,結束了幾千年以來中文書面語與口語脫節的局面,實現了書面語的口語化,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8%E8%A9%B1%E7%99%BD%E8%A9%B1%E6%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