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是用文言,為什麼之後用白話?

2018-04-19 5:25 pm

回答 (8)

2018-04-19 5:47 pm
中華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使新文化運動走向高峰。知識分子如胡適、陳獨秀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除了大力引進各種西方學說,標榜科學與民主外,因鑑於文言文有礙於表情達意,也鼓勵白話文。他們積極提倡以近口語的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強調「我手寫我口」,競相出版刊物,如《新青年》等,為文學帶來一片新思潮,令白話文很快流行全國,全面取代文言文的地位。而後在白話文運動成功的基礎上,1930年代的上海又興起了大眾語運動,由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人士陳望道、陳子展、胡愈之、葉聖陶、黎烈文等發起,並得到魯迅的支持,在申報《自由談》副刊上發起了「大眾語」的討論,主張要求白話文寫得更加接近大眾口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以白話文運動為發端的文學革命,結束了幾千年以來中文書面語與口語脫節的局面,實現了書面語的口語化,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8%E8%A9%B1%E7%99%BD%E8%A9%B1%E6%96%87
2018-04-19 7:28 pm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文字進化"的階梯, 從遠古時代開始沿用的"甲骨文"像形文字等等, 進化成"文言文", 再然後就是現化"簡化版"的 白話。

人類在不斷的進步, 生活和文字方面亦然。
2018-04-19 6:41 pm
詩題為白話:-
自嘲書面口語明,
傳播事業轉繁榮.
大衆自由語 3 0
新闻文化 5 4 聲.
"明榮0聲"書押韻共鳴 !
2018-04-20 9:49 pm
白話文是指用語體寫的文章,和口語相近似;至於其創辦人,有胡適,梁啟超,魯迅等. 再說,有關文言文的續漸式微,是由於沿用古體文句,而不用現代口語語調的文章;而且要有文學根底和引經據典,導致被眾矢之的而已. Yip
2018-04-19 5:44 pm
阿萨
2018-04-19 5:36 pm
家搞糊塗呀太熱
2018-04-19 5:29 pm
二和
2018-04-19 5:28 pm
今天有人用他人


收錄日期: 2021-05-01 14:31: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80419092519AAq8twr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