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乘如來藏教說,始自1980年代發起了所謂『批判佛教』運動。
今根據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呂凱文教授整理歸納過後,
發表於1999年的『當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一文所述,
松本史朗的主張,可歸結為『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
袴谷憲昭的主張,則可歸結為『本覺思想不是佛教』。
http://www.tt034.org.tw/upload/cht/134/949_file_1.pdf
袴谷認定:『本覺思想,違背了佛陀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本覺思想的本質,
乃是指一切法的根底,皆以單一的「體」或「真如」的「本覺」作為基礎。』
凡是認為『萬事萬物皆被含攝於單一根源的、不可言狀的、實在的思考模式』,
袴谷皆視之為『本覺思想』。
袴谷並舉《大乘起信論》所云: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明本覺。何以故?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又云:『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袴谷據此認為,大乘法所教修『心體離念』名為『覺』者,
乃假托有一不生不滅之基體、本體可為行者所依恃,
而『生於焉,育於焉,死於焉』,然此行者之心,
實則未曾離於念念生滅之妄想執著。
袴谷說:『《大乘起信論》及其受持者,無不是將諸法的存在,
都建基於單一的『體』或『真如』上;這種思考模式就是『發生的一元論』,
它類似於印度固有的《奧義書》思想,絲毫沒有佛教緣起無我的特徵。』
松本則謂:『大乘佛教的如來藏思想,就是「永恆的、實體的根源基礎,
或萬物皆依止於它,從之而起的基體說」;而這正是佛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
所堅定反對的。』此地的基體說,就是指『印度固有宗教「梵我一如」之信仰,
或「發生的一元論」模式下的哲學理論和信念。』
松本並嘗試以下圖來顯示『如來藏思想“dhatu-vada”基體說』之本質結構。
…dharma…dharma…dharma......= super-locus(法相,如三乘法等)
....…..↑........…....↑................↑
......……dhatu(atman)..........…..=locus(法性、佛性、如來藏等)
如圖所示,可以區分為下層的“locus”(略稱:L),
和上層的“super-locus”(略稱:S)兩部分。
而此「梵我一元論」,或「基體說」之“dhatu-vada”結構特徵如下。
(1)L是S的基體。
(2)L是產生S 的原因。
(3)L是單一的,S是多數的。
(4)L是實在,S是非實在。
(5)L是S的本質(atman)。
(6)雖然S是非實在,不過由於它是L所生,又以L作為本質,
所以S具有某程度的實在性,或具有實在性的根據。
====== 顯然,歷來依大乘法修行實證、續佛慧命、代佛說法的祖師古德們, 在松本與袴谷等人的眼中,不啻於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大妄語者。 在他們眼中,『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本覺思想不是佛教』, 乃至《大乘起信論》所表的大乘法,全都不是佛法,非佛所教。 此一論調,與釋印順愣將部派佛教的「假必依實」說, 與大乘教法之間,沒來由的劃上等號之舉,如出一轍。 松本、袴谷等對大乘佛法的佛性本覺說、如來藏教說之批判, 無非也只是著於文字相的逢「體」必反,遇「性」必謗罷了。 大乘法中,假藉真如佛性、般若理體,以離一切名相之妄執。 既離一切名相已,則如是體性名相,亦了不可得,無可思議。 所以者何?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大乘離相,實為離識,轉識成智。 離識者,不再緣取阿賴耶中的業識種子,庶幾轉阿賴耶識為如來藏。
---------- 玄奘八識頌云:「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故,八識不空,不得轉如來藏,既轉空如來藏已,云何更有可執著、可依恃、可根據者哉? 三祖僧燦《信心銘》:「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一切不留,無可記憶。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便於此大澈大悟。 對於大乘佛教認知淺薄如日本學者松本、袴谷等,乃敢如斯妄議大乘。 他們以為,緣起法和無我說,是佛陀教說的究竟了義,故視之為佛法特徵。 殊不能知,緣起法和無我說,乃是聲聞所修,過度時期未離二邊的對治法。 而六祖惠能大師最初說法時,所標舉的「不二」觀,才是佛法的唯一特徵。 「不二」就是無變異,若有變異,則變異前後即成二邊對立的犄角之勢矣。
---------- 在世人的言語文字中,有無、生滅,就是最為常用的二邊對立的意識形態。 本無今有,生而後滅,若執有無、生滅為實,便不免憂悲苦惱造作輪迴業。 如《雜阿含262闡陀經》云:「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但是,聲聞學人不了此義,謬認變異法之外,另有一不變異法。 故而離諸喧鬧,於僻靜處,不看不聽,入於禪定,以求無變異。 殊不能知,佛說不變異者,乃於變異之處,了然明見無所變異。 一切時處,視聽如常,即有無生滅,離有無生滅,即二而離二。
---------- 又,二以不二為性體,不二以二為相用,此即歷來一切禪宗祖師所同證者。 何以故?諸佛如來不住二邊,亦不住不二。所以者何? 不住二邊者,若住於二,即同世人顛倒。 不住不二者,以不二之中道實相、佛性法性、如來之藏,無可得故。 故,龍樹菩薩《八不中道》乃云:「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楞嚴經》乃云:「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者,是心非眼。」 如是所修,離二離相離識,從本心本性起修,謂之大乘觀心法門。 豈同松本、袴谷者流,明目張膽舉出「“dhatu-vada”基體結構圖」, 將此著於性相對立的二邊邪見,和盤托出,妄識畢露,全不知羞! 殊不能知,說名「性體」時,已成「名相」。 兩眼盯著體相二字,則窮劫不得明心見性。 殊不能知,佛陀聲教,前念未滅,後念不起。 實際理地,從來一法不獨立,二法不並存也。
---------- 本題為重新貼出,sam 及次草二位同修之回應文,一併貼出於本人之應答欄中。 原題已遭知識+管理員刪除,但刪除原因不明,本人並未收到任何解釋。 特此說明重新開題始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