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學者對『大乘佛法的佛性本覺說、如來藏教說』之批判如何?

2018-04-16 10:56 am
以日本澤駒大學佛教學部的松本史朗教授與袴谷憲昭教授二人為首,
針對大乘如來藏教說,始自1980年代發起了所謂『批判佛教』運動。

今根據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呂凱文教授整理歸納過後,
發表於1999年的『當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一文所述,
松本史朗的主張,可歸結為『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
袴谷憲昭的主張,則可歸結為『本覺思想不是佛教』。
http://www.tt034.org.tw/upload/cht/134/949_file_1.pdf

袴谷認定:『本覺思想,違背了佛陀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本覺思想的本質,
乃是指一切法的根底,皆以單一的「體」或「真如」的「本覺」作為基礎。』
凡是認為『萬事萬物皆被含攝於單一根源的、不可言狀的、實在的思考模式』,
袴谷皆視之為『本覺思想』。

袴谷並舉《大乘起信論》所云: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明本覺。何以故?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又云:『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袴谷據此認為,大乘法所教修『心體離念』名為『覺』者,
乃假托有一不生不滅之基體、本體可為行者所依恃,
而『生於焉,育於焉,死於焉』,然此行者之心,
實則未曾離於念念生滅之妄想執著。

袴谷說:『《大乘起信論》及其受持者,無不是將諸法的存在,
都建基於單一的『體』或『真如』上;這種思考模式就是『發生的一元論』,
它類似於印度固有的《奧義書》思想,絲毫沒有佛教緣起無我的特徵。』

松本則謂:『大乘佛教的如來藏思想,就是「永恆的、實體的根源基礎,
或萬物皆依止於它,從之而起的基體說」;而這正是佛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
所堅定反對的。』此地的基體說,就是指『印度固有宗教「梵我一如」之信仰,
或「發生的一元論」模式下的哲學理論和信念。』

松本並嘗試以下圖來顯示『如來藏思想“dhatu-vada”基體說』之本質結構。

…dharma…dharma…dharma......= super-locus(法相,如三乘法等)
....…..↑........…....↑................↑
......……dhatu(atman)..........…..=locus(法性、佛性、如來藏等)

如圖所示,可以區分為下層的“locus”(略稱:L),
和上層的“super-locus”(略稱:S)兩部分。

而此「梵我一元論」,或「基體說」之“dhatu-vada”結構特徵如下。
(1)L是S的基體。
(2)L是產生S 的原因。
(3)L是單一的,S是多數的。
(4)L是實在,S是非實在。
(5)L是S的本質(atman)。
(6)雖然S是非實在,不過由於它是L所生,又以L作為本質,
所以S具有某程度的實在性,或具有實在性的根據。
更新1:

====== 顯然,歷來依大乘法修行實證、續佛慧命、代佛說法的祖師古德們, 在松本與袴谷等人的眼中,不啻於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大妄語者。 在他們眼中,『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本覺思想不是佛教』, 乃至《大乘起信論》所表的大乘法,全都不是佛法,非佛所教。 此一論調,與釋印順愣將部派佛教的「假必依實」說, 與大乘教法之間,沒來由的劃上等號之舉,如出一轍。 松本、袴谷等對大乘佛法的佛性本覺說、如來藏教說之批判, 無非也只是著於文字相的逢「體」必反,遇「性」必謗罷了。 大乘法中,假藉真如佛性、般若理體,以離一切名相之妄執。 既離一切名相已,則如是體性名相,亦了不可得,無可思議。 所以者何?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大乘離相,實為離識,轉識成智。 離識者,不再緣取阿賴耶中的業識種子,庶幾轉阿賴耶識為如來藏。

更新2:

---------- 玄奘八識頌云:「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故,八識不空,不得轉如來藏,既轉空如來藏已,云何更有可執著、可依恃、可根據者哉? 三祖僧燦《信心銘》:「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一切不留,無可記憶。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便於此大澈大悟。 對於大乘佛教認知淺薄如日本學者松本、袴谷等,乃敢如斯妄議大乘。 他們以為,緣起法和無我說,是佛陀教說的究竟了義,故視之為佛法特徵。 殊不能知,緣起法和無我說,乃是聲聞所修,過度時期未離二邊的對治法。 而六祖惠能大師最初說法時,所標舉的「不二」觀,才是佛法的唯一特徵。 「不二」就是無變異,若有變異,則變異前後即成二邊對立的犄角之勢矣。

更新3:

---------- 在世人的言語文字中,有無、生滅,就是最為常用的二邊對立的意識形態。 本無今有,生而後滅,若執有無、生滅為實,便不免憂悲苦惱造作輪迴業。 如《雜阿含262闡陀經》云:「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但是,聲聞學人不了此義,謬認變異法之外,另有一不變異法。 故而離諸喧鬧,於僻靜處,不看不聽,入於禪定,以求無變異。 殊不能知,佛說不變異者,乃於變異之處,了然明見無所變異。 一切時處,視聽如常,即有無生滅,離有無生滅,即二而離二。

更新4:

---------- 又,二以不二為性體,不二以二為相用,此即歷來一切禪宗祖師所同證者。 何以故?諸佛如來不住二邊,亦不住不二。所以者何? 不住二邊者,若住於二,即同世人顛倒。 不住不二者,以不二之中道實相、佛性法性、如來之藏,無可得故。 故,龍樹菩薩《八不中道》乃云:「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楞嚴經》乃云:「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者,是心非眼。」 如是所修,離二離相離識,從本心本性起修,謂之大乘觀心法門。 豈同松本、袴谷者流,明目張膽舉出「“dhatu-vada”基體結構圖」, 將此著於性相對立的二邊邪見,和盤托出,妄識畢露,全不知羞! 殊不能知,說名「性體」時,已成「名相」。 兩眼盯著體相二字,則窮劫不得明心見性。 殊不能知,佛陀聲教,前念未滅,後念不起。 實際理地,從來一法不獨立,二法不並存也。

更新5:

---------- 本題為重新貼出,sam 及次草二位同修之回應文,一併貼出於本人之應答欄中。 原題已遭知識+管理員刪除,但刪除原因不明,本人並未收到任何解釋。 特此說明重新開題始末,以上。

回答 (2)

2018-04-16 11:02 am
佛教戒律 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一)應聽其語 善持文句 檢閱經文 及以律教
(二)與經律相符就聽 不依經律 當須捨棄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
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云何依教 不依於人】?
若苾芻來作如是語:
『具壽!我從如來 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 說此律教,真是佛語。』

此苾芻 聞彼說時,不應勸讚 亦勿毀訾,
應聽其語 善持文句,【當歸住處 檢閱經文 及以律教】。

若彼所說 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
『具壽!汝所說者 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



(一)『本覺思想,違背了佛陀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

----------------佛說緣起法----------------

《阿含經 佛說緣起 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 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六二)
如來 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所謂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大乘經 佛說中道者 名為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中道】者 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 佛性常恒 無有變易。 無明覆故 令諸眾生 不能得見。

大小乘經 緣起直指佛性 就是本覺思想
何來本覺思想 違背了佛陀所教示之緣起法


----------------佛說無我法----------------

《阿含經 佛說無常苦空非我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五 (一○四)
多聞聖弟子 於此五受陰 觀察如病如癰 如刺如殺。無常苦空 非我非我所。
於此五受陰 不著不受 不受故不著。不著故 【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大乘經 佛說涅槃 就是如來藏》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乃至皮膚邊際,
彼欲瞋癡、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以此名為有性;
若能止息名為清涼,則名【涅槃】。

大小乘經 無我直指如來藏 就是本覺思想
何來本覺思想 違背了佛陀所教示之無我說


按照經文 沒有大小乘經 支持『本覺思想,違背了佛陀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
這類學術 竄改經文 已有道德上的問題



(二)『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本覺思想不是佛教』

阿含說涅槃 說的就是 佛性如來藏
大乘第一義 說的也是 佛性如來藏

說【如來藏是梵我】就好像宣告【我是毀謗十二部經的人】
是不是佛教 不是竄改經文的學術 可以否定的.................


----------------《十二部經 說如來藏》----------------

《阿含部》
●央掘魔羅經卷第二
彼諸眾生 亦復如是 久習無我 隱覆之教,
如彼凡愚 染諸邪說 聞【如來藏】 不生信樂

《華嚴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六十華嚴)
如是微密法 無量劫難聞。精進智慧者 乃聞【如來藏】。
若有聞此經 歡喜恭敬者 此等已過去 供養無量佛

《本縁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
鈍根小智聞一乘 怖畏發心經多劫 不知身有【如來藏】 唯欣寂滅厭塵勞

《大集部》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二
若有比丘 能觀身心。心不貪著 外一切相。謙虚下意 不生憍慢。
不以愛水 漑灌業田。亦不於中 種【識】種子。
滅覺觀心 境界都息。永離煩惱 其心寂靜。如是比丘 我則説之 名爲法行。

《寶積部》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
信【如來藏】 不老不死 無量無邊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般若部》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01
衆生悉有【如來藏】 三寶於是現世間 一切有情入佛智 以性清淨無別故

《法華部》
●金剛三昧經
無生之心 心無出入。本【如來藏】 性寂不動。
亦非有學 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 是即無學。非無有學 是為所學。

《涅盤部》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
如是我義 從本已來 常爲無量煩惱所覆 是故衆生不能得見。

《經集部》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
是身因縁 境界處所 果依於本 難思量故。
若了義説 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三
阿難。 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 本【如來藏】。

●佛說不增不減經
第一義諦者 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 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 即是法身



(三)總結 不依經律 當須捨棄

學佛 知道藏識日用 對於外論 不應採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藏識持緣一切種 如影隨形不離身

●大乘入楞伽經
身及資生 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 所取能取 二種相現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除了想犯波羅夷 自絕佛門外 才會去說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若有說言【佛説中道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煩惱覆故 不知不見。 是故應當 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
若有能作 如是說者 當知是人 不犯四重。
若不能作 如是說者 是則名爲【犯波羅夷】。

//sam

-------------

如來藏在某些人眼中是本體論
與梵我一如如出一轍
然後對比成千百萬佛教徒都是無知
而持此觀點之人
成了明師
但事實是甚麼
這些自認不落入梵我一如的人
其實是有個共同點
怕走錯路
走錯路不是壞事
連錯路都不敢走
其實已錯的非常離譜
事實上我還沒碰過真的了解禪宗的人
在批判禪宗
印順就是很好的例子
連他自己都說對禪宗的公案沒興趣
卻偏偏喜歡批判禪宗
這能代表甚麼
代表高高在上的知
要了解大乘高僧的心境
絕非易事
但是要看扁大乘
卻很容易
只要有不負責任的心態
讓自以為是的知見牽著走
那就會變的輕而易舉
一舉多得
少了靜心了解的努力
少了勇於承擔的責任
少了將心比心的費事
少了自我揀視的反觀
少了自問智慧的能耐
多了可以依賴的念頭
多了自我肯定的樂受
多了不可一世的良覺
多了痴多我希的可貴
多了自我安慰的體材
好處多多
只永遠差一項
你想叫他深入自心起念的來源
絕對是難上加難
他會跟你說沒興趣
忠國師三問弟子
弟子三答
國師說
我以為是我辜負你
卻是你辜負我
原以為是禪宗辜負印順
沒想到是印順辜負禪宗
所以印順說對公案沒興趣
當然是大有理在

//次草
2018-04-16 11:15 am
有問題就是無明
人只能想辦法找出自己的無明
明白因果關係
才有能力擺脫一層又一層的無明
如果以為自己的無明
都是外在環境所致
只會徒增煩惱
更加無明
加油

找出別人的盲點
也要能讓別人接受才是
一味權威壓抑
足見自己無明未解
----------
佛法從來沒有問題,大小乘一體也無問題,

就是印順、南傳等人披著袈裟在製造問題。
.
周老師 · 3 分鐘前


收錄日期: 2021-05-03 20:41: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80416025605AALgDfw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