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諸經》中,所有受記阿羅漢者,無不現處欲界娑婆,而非色界、無色界諸天,故與大乘般若不二頓悟教法完全一致。印順、南傳等人,誹謗大乘非佛所說,難道《阿含諸經》也非佛說?

2018-03-31 4:02 pm
更新1:

====== 雜阿含119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止空閑無聚落處,與比丘眾夜宿其中。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隨順阿練若法。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 「今者世尊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一空閑無聚落處,與諸大眾止宿空野,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隨順空法,我今當往隨順讚嘆。」 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習近邊{林座}[床坐],斷除諸煩惱,若不樂空閑,入眾自攝護。  自調伏其心,家家行乞食,攝持於諸根,專精繫心念。  然後習空閑,阿練若床坐,遠離諸恐怖,無畏安隱住。  若彼諸兇險,惡蛇眾毒害,黑雲大闇冥,震雷曜電光,離諸煩惱故,晝夜安隱住。  如我所聞法,乃至不究竟,獨一修梵行,不畏千死魔,若修於覺道,不畏於萬數。  一切須陀洹,或得斯陀含,及阿那含者,其數亦無量,不能定其數,恐怖於妄說。」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更新2:

====== 別譯雜阿含104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拘薩羅國。 時,彼國中有一阿蘭若住處。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比丘僧俱在彼止宿。 於時,世尊讚斯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 時,【梵主天】知如來遊於拘薩羅,與比丘眾,止宿阿蘭若住處, 讚歎阿蘭若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當詣佛所,讚歎隨喜。」 時,梵主天即於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處靜有敷具,應斷於結縛,若不能愛樂,還應住僧中。  恒應正憶念,調根行乞食,具足禁戒者,應至空靜處。  放捨於怖懼,堅住於無畏,斷除憍慢者,堅心處中住。  如是我所聞,不應懷疑惑,【一千阿羅漢,於此斷生死】。  學者二五百,千一百須陀,隨流修正道,長不趣邪徑。  【不能具宣說,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說,畏懼不信敬】。」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頂禮佛足,還於天宮。

更新3:

====== 相應部6相應13經/案達葛衛達經(梵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摩揭陀國的案達葛衛達。 當時,世尊在漆黑的夜晚坐在露天處,天空下著毛毛雨。 那時,容色絕佳的梵王娑婆主使整個案達葛衛達發光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梵王娑婆主在世尊面前說這偈頌: 「能依偏僻住處,能為結的解脫而行,  如果在那裡不能獲得喜樂,應該居住在僧團中自我守護、有念的。  為了托鉢從家至家而行走著,根已守護的、明智的、有念的,  能依偏僻住處,已解脫恐怖,在無恐怖中解脫。  有恐怖蛇之處,閃電圍繞,天空雷鳴,  在黑暗的黑夜裡,已離身毛豎立的比丘坐在那裡。  這確實被我看見,這不是傳聞,  在單一[生]梵行中,有一千位死亡的捨棄者。  超過五百個有學,與十的十倍的十倍,  全都是已入流者,非畜生之去者。  而其他人,是我心中的『福分者』,  我沒辦法計算,對妄語的害怕[故]。」

更新4:

======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至此娑婆,「住於佛前」,此意如何? 「一千阿羅漢,於此斷生死」,三果阿那含已不來,一千阿羅漢卻於此欲界娑婆斷生死,何以故? 爲何說,南傳《巴利》、漢傳《阿含》中,所有阿羅漢受記出離三界之法,就是大乘不二頓悟法? 若了此義,即知印順、南傳等人,誹謗大乘非佛所說,無異於誑稱《阿含》、《巴利》也非佛說。

更新5:

====== 最初集結就有 第四波羅夷法 妄語是佛 這答案 在阿含經根本找不到 答案在哪本經 ? 搜尋 顛倒愚夫異生 就很清楚 十誦律卷第五十二 問 若比丘言。我是佛。 若人問言。云何名佛。 若言。我覺 三不善根 十不善道 不應作故 。名為佛。應得何罪。 答 得偷蘭遮。 若說佛法。得波羅夷。 所以去說 大乘佛教 是在2世紀至3世紀間 才在印度確立 其實依戒律來看 就知邏輯錯亂 經律完全不通 近代日本批判佛教 『本覺思想,違背了 佛陀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 『大乘佛教的如來藏思想,就是「永恆的、實體的根源基礎, 或萬物皆依止於它,從之而起的基體說」; 而這正是 佛陀教示之緣起法和無我說所堅定反對的』。 佛法真的這樣說嗎 ?

更新6:

====== (續上) 阿含經『緣起正向中道』『無我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六二)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雜阿含經卷第五 (一○四) 多聞聖弟子 於此五受陰 觀察如病如癰 如刺如殺。無常苦空 非我非我所。 於此五受陰 不著不受 不受故不著。不著故 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大乘經『中道涅槃 就是 佛性如來藏』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中道者】 名爲佛性。以是義故 佛性常恒 無有變易。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 以如來眼。 見一切有情 欲瞋癡貪 無明煩惱 乃至皮膚邊際。 彼欲瞋癡 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 以此名爲有性。 若能止息 名爲清涼 則名【涅槃】。 跟著這幫『批判佛教』連出家僧籍都喪失 鬧這種國際笑話 以後怎麼面對後世子孫 /無心是道

更新7:

====== 印順、南傳等人,其實也並不真的在乎《阿含》諸經是否佛說。 因為他門向來不讀經、不依經,他們早將種種論書代替了佛經。 他們有本事就把漢傳《阿含經》、南傳《巴利經》中的阿羅漢全都剔除掉。 只要有阿羅漢在《阿含》、《巴利》中受記,就足資證明【大乘是佛所說】。 何以故?欲界、色界不二,色界、無色界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 三界六道,過、現、未三際,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無非一念變現。 是故,阿羅漢雖於《阿含》受記,所依卻是大乘般若不二頓悟教法。 但有阿羅漢於《阿含》、《巴利》中受記,就證明【大乘是佛所說】。

回答 (5)

2018-04-02 8:44 am
✔ 最佳答案
(一)《大乘非佛說 謗僧》

說大乘非佛說 等同質疑 初集結經律的 大迦葉 阿難 優婆離 五百比丘 杜撰佛說


●增壹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安處佛語終不異,  因緣本末皆隨順;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
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如是集為《雜藏》。

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集為《阿毘曇藏》,
時即集為三藏。



(二)《大乘非佛說 謗法》

說大乘非佛說 等同質疑 四阿含說方等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一一三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

●中阿含經卷第一 (一) 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正經.歌詠.記説.偈咃.因縁.撰録.本起.此説.生處.廣解.未曾有法 及説是義。

●佛説長阿含經卷第三(二)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縁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喩經.大教經。

●増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一〇)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縁・已説.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喩。



(三)《大乘非佛說 謗律》

說大乘非佛說 等同質疑 戒律說方等經


●四分律卷第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句經 因緣經 本生經 善道經 【方等經】 未曾有經 譬喻經 優波提舍經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憂陀那 尼陀那 育多伽婆 本生 【毘富羅】 未曾有 阿婆陀那 憂波提舍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契經 應頌 記別 諷頌 自說 因緣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有 譬喻 論議。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修多羅 祇夜 授記 伽陀 憂陀那 如是語 本生 【方廣】 未曾有經。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一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巴利律藏 巴拉基咖》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自說經 因緣經 本生經 未曾有經 【方等經】



(四)《實無三乘 敢說大乘非佛說 只能說遇上詐騙 》

●【80華嚴經20】法界中 無有法名 向聲聞乘 向獨覺乘 向菩薩乘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集經31】聲聞乘者 即是大乘。大乘者 即聲聞乘。如是二乘 無有差別

●【寶積經119】聲聞獨覺 皆入大乘。而大乘者 即是佛乘。是故三乘 即是一乘

●【入楞伽經2】是故 彼愚癡人 說有三乘法。而不能知 唯心想寂滅 得寂滅法

●【般若經 384】預流 一來 不還 羅漢 聲聞 獨覺 菩薩 如來 一切名 皆是假立 皆非實有

●【法華經 方便品】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涅槃經 23】實無三乘 顛倒心故 言有三乘。一實之道 真實不虛 顛倒心故 言無一實。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10】妄語得佛及聲聞 預流 一來 不還 阿羅漢。犯波羅夷 不可懺
2018-03-31 5:14 pm
大叔大婶
2018-03-31 4:22 pm
方法的价格
2018-03-31 4:19 pm
房间
2018-03-31 4:14 pm
但是


收錄日期: 2021-05-03 20:18: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80331080216AAlFULq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