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牠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其他俗名尚有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白鯃等等。屬鯨目海豚科,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布極之廣泛。西方文獻有關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紀錄是在1637年由探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發現的紀錄,而中國的最早紀錄是在唐朝。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
海豚是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三千六百七十九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
居住環境
很多的海豚或是鯨魚都住在深水處;但中華白海豚則喜歡住在淺水地如香港沿海一帶。但根據 Saayman & Tayler 的研究指出中華白海豚亦會在不同的地方活動。
活動範圍
一般生活地方多是淺水處,牠們的休息或是遊玩都會集結在近沙灘的海域,在捕獵的時候,牠們會在淺水及多岩石的水域一帶出現。
出現的時間
一般來說中華白海豚的生活是要配合潮水及日照的時間,牠們會在潮漲的時候出外捕食;例如到淺水或多岩石處,我們便可以在黎明或黃昏時看白海豚,因為那段時間牠們是最活躍的。
2011-11-23 21:05:46
中華白海豚是在香港與南中國海域一帶生活的鯨類動物,十分美麗可愛,皮膚淡白裡透粉紅,喜歡在香港的大小島嶼游來游去,牠們其中一個集結地位於大嶼山以北水域,以及圍繞龍鼓洲和沙洲的水域,這種白海豚又叫粉紅海豚,在本港海域己定居了好幾百年。
生活環境
海豚和鯨魚大部份都住在深海,但中華白海豚卻喜歡住在岸邊較淺的地方,很少游出深海。中華白海豚會在不同的地方進行不同的活動。休息或遊玩時,牠們會聚集在靠近沙灘的海灣,而獵食時,牠們會出現於淺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在香港,早期牠們主要在屯門以南、大嶼山以北的大小磨刀島、陰澳、東涌、赤蠟角、大澳、龍鼓洲、沙洲一帶的水域出沒。
中華白海豚的生活配合潮水漲退和日出日落的時間:潮漲時,亦正是牠們忙於獵食的時刻,而牠們最活躍的時間是黎明與黃昏。
呼吸
中華白海豚用氣孔呼吸,氣孔位於頭頂,直接連接肺部,令海豚在快速游泳時也能夠呼吸。預備潛入水底前,海豚會吸入空氣把整個肺填滿;而浮出水面後,便會用力從氣孔呼出空氣。從肺部排出的溫暖潮濕空氣在海洋的冷空氣中迅速凝結,便形成我們常見的噴水柱。
回音定位
中華白海豚在海洋上的行動全賴一套自然雷達,叫做回音定位。首先是製作聲波,即是由前額(隆額)發出一些小聲音,聲波發射出去後,碰撞到附近的物件時,便會產生回音,這時,海豚會用下顎骨接收回音,由回音的大小和形狀,便知道附近物件的位置。回音定位還可以用來尋找獵物及迴避敵人,也可以用來感受外在環境和與同伴溝通。
生活史
因為中華白海豚是哺乳類動物,牠們的幼兒在出生時已比較發育完整,不像魚類般以產卵的方法來繁殖。海豚媽媽要懷胎一年才能誕下小海豚。與其他陸上哺乳類動物不同的是中華白海豚出生時,像其他鯨目動物一樣是尾巴先出,這樣可避免小海豚遇溺,另外,小海豚出生後,海豚媽媽會協助牠游上水面吸取第一口空氣,以確保小海豚不會遇溺。初生海豚吸啜母豚腹下兩邊乳頭的母乳為生。通常中華白海豚一胎只生產一隻,哺乳期為六個月。初生小海豚約重十千克,長九十厘米。海豚的年齡可高達五十歲。所面對的威脅失去居所:由於填海(例如:西九龍填海、中區填海) 挖沙等工程,令海床造成破壞性的影響,令海洋生態嚴重受損,海豚也因此失去居所。
食物嚴重短缺:這是由於漁民過度捕魚和因挖沙工程而破壞漁群生態,減少漁獲。
海上交通頻繁:海豚常被船隻撞到,以致海豚被誤傷或誤殺。同時,水底的煩雜噪音亦會對海豚的音波探測造成干擾,以致牠們無法準確判斷出危險的來源。
天然捕獵者:海豚也會被其他動物捕殺例如:鯊魚。
• 2011-11-23 21:06:23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zh/%E4%B8%AD%E8%8F%AF%E7%99%BD%E6%B5%B7%E8%B1%9A Y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