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切業,智為先導。
於一切業,智為先導。
於一切業,智為先導。
最好的建議是請樓主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
心
心
心
這時,請樓主當知:
活在世間總有許多煩惱,
但是還有一個心,
祂從來都沒有意識的貪著性、煩惱性,本來恆自清淨!
如是這時,請樓主您務必當知【正覺同修會】菩薩慈悲開示:
曾經我問佛
http://425go.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15.html
曾經我問佛:
為什麼我沒有美麗的容顏、曼妙的身材?
佛不回答我,祂只是默默地看著我。
曾經我問佛:
為什麼我沒有顯赫的家世、富有的父母?
佛不回答我,祂只是安靜地望著我。
曾經我問佛:
為什麼歡樂總是十分的短暫,
而悲傷卻來得特別的悠長?
佛仍然不回答我,
祂只是悲憫地注視著我。
我的問題太多,佛從來不回答。
這許許多多的問題,
直到良久以後我才瞭解,
原來都必須靠我自己去尋找答案。
我翻遍了典籍、尋遍了大師,
終於我明白了:原來,
一切的答案早已存在,
全都在佛的經典中。
但是,
只要肯起步,
一切應該都還不晚吧?
我在佛前長跪,
我開始祈求:
佛啊,
請原諒我,
我的年紀增長得太快,
智慧卻增長得太慢;
我再度問佛。
這回,
我看見佛在微笑。
***
「金色」蜘蛛網
http://425go.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6908.html
活在世間總有許多煩惱,
賺得多少錢才可以退休?
人人要成家立業?
個個求五子登科,
忙碌一生,
不停地追逐於吃、喝、玩、樂;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六塵!
重複相同的欲望,
不可避免的空虛!
為什麼一定會有老、病、死亡?
死亡以後又去哪裡?尚未出生之前,又在哪兒?
有沒有下一世?下一世還能是人嗎?會不會墮落三惡道?
相互之間有關聯嗎?如何能跳脫生死苦海?
真正入門學了佛法以後,
才知道,
醒著而能相應於五欲六塵的是「意識心」,每次睡著就會斷滅,死亡的時候也會消失;意識時有時無,根本不可靠,原來這一世的意識心是短暫虛假的!
但是還有一個心,
祂從來都沒有意識的貪著性、煩惱性,本來恆自清淨!
祂時時刻刻都存在,這一世還沒出生之前祂就存在,
祂才是真正的恆存!
究竟是哪個心呢?
世世人生編裹著厚實的網,糾結纏繞…
究竟是意識心的糾葛、或是第七識的纏結、抑或第八識金剛心的不滅?
*
佛道教化中對初基學佛者的生活教示,以出自良善心行的語言與眾生結善緣,這不也是契合了「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道理。
要與人結好緣,總是離不開生活中點滴行為的「自我教化」,以達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目標,進而佛弟子在整個佛道的修學過程中,也是宜不離「生活即佛法,佛法即生活。」的理想佛化生活,如此佛化的生活教化在《無字寶篋經》〈卷1〉是這樣提示道:
「爾時世尊。語勝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所謂菩薩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護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護持如來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愛自命者則不殺生。愛自財者不盜他物。愛自妻者不侵他妻。善男子。是等眾生發如是意。言我敬順如來正教。」
詳細,請恭閱[正覺同修會]菩薩慈悲開示:
生活中的佛法 ~ 生活教育(上)
車廂停靠捷運某站,有位魁梧的父親帶著一位約四歲左右的幼子上了車,狀似疲累的孩子直嚷著要「坐下」,父親答以:還想躺呢!?要坐!
聽到這位父親如此這般的回應,不禁使我抬頭端看了這位身為父親的男子,幼小的孩子只因為疲倦了,覺知的意識分別我直截了當地反應想擁有一個位子坐下而已,幼稚的心靈不知出外搭車的種種不方便,尚無法認定下班尖峰時段捷運車上的擁擠,如果能有一席之地站立著,就相當不錯了,由於如此年幼的孩子少有觀察客觀環境的能力,在旁的我看到父親聽到孩子要位子坐,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滿臉怒容相向,對著天真無邪的稚子出語不雅的說出令人為之錯愕的語詞:還想躺呢!?要坐! 大人們吐出如此這般不能體解幼子不堅固身驅的粗魯言詞,做出不良示範的身教、言教,令「旁觀者清的我」對幼子未得到適當的關懷感到十分的不捨,這是否是目前社會上因多數教育的偏頗,致使人與人間交往動輒暴戾相向的原因之一呢?
我們常有一種感覺,現在多半的年輕父母身受高壓力的現實生活所逼迫,以及來自時下「意識高揚的教育」所波及,即緊抓不捨意識假我所相應的現象界,過度服侍張揚意識假我,不停地向外馳求以滿足無明的自我,所以撫育教養小孩的心態上,有時難免失之以「儒家禮教」正確持家養護小孩的觀念,甚而以老一輩的眼光來看,有些年輕父母撫養子女的教育,似乎是一種「小孩帶小孩」般的缺乏愛心、耐心、生活體驗,不知得體的處理所生育的小孩子。
猶記中、小學時所學的「公民與道德課」中,界定公民在社會上人與人間「道德倫理的規範」,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在儒家的教化中,強調三綱五常的禮教教育,三綱者規列出君臣、父子、夫妻相處的道德規範,五常者則是各種階層中人與人間的對應倫理是以仁、義、禮、智、信相見,藉以維持社會穩定及人際關係的和諧;甚至被許多人們誤會的「積極入世的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是消極避世的) 佛陀也有詳盡的開示人與人間的相處應對,教導弟子們學習佛智必以「持戒」做為修行的基本,在宣講菩薩戒的經典之一的「菩薩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章節中提到: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薩云何得受優婆塞戒?」「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父母還以五事報之:一者至心愛念、二者終不欺誑、三者捨財與之、四者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
演法者 語重心長的提到:「有人到處傳播父母的不是,縱然他有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供養,仍然稱不上如法的供養,還要有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才算是如法供養,因為這是從心中産生的善法。心中没有善意,專做一些表面功夫,那是没有意義的,表示這個人不能供養東方,没有受戒的第一個條件。」
優婆塞戒是 佛陀為在家初基學佛弟子所開示的戒律,是為學習、正受菩薩戒前的前方便, 佛陀無不在生活中處處慈悲為懷的開導教化人心──「以戒為師」── 戒是一切學習善法的根本基礎,為未來修學成就不可缺少的重要助緣;而學習 佛陀智慧首重「攝心為戒」,要「正心誠意」的嚴持戒律,藉以修正身、口、意行才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終究無往而不利成就究竟佛道!
請續恭閱:
生活中的佛法 ~ 生活教育(下)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post/220005014-%E7%94%9F%E6%B4%BB%E4%B8%AD%E7%9A%84%E4%BD%9B%E6%B3%95-~-%E7%94%9F%E6%B4%BB%E6%95%99%E8%82%B2%28%E4%B8%8B%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