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講話藝術的要領?

2017-10-01 8:04 am

回答 (2)

2017-10-01 12:37 pm
生存之道在於平衡

 我們在跟人的互動當中,常常是用我們這個主體,或是用我們這個「本」,去想辦法跟人互動,再回過頭來完成自己想要的。這並不代表自私,它甚至於是人一生的任務,你生存的目的就是這個樣子。你碰到什麼樣的人,你經歷什麼樣的事物,這就是生存的過程,然後讓你活出自己來。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和環境融合,協調的過程,並且在這之中把自我提煉出來。當然,由環境的角度來看,也在環境中產生了創造的過程。關係裡面很少有全然滿意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天天都在變,所以那個關係絕對不會到此為止。


由面對自己的深層需求中學習

  人在一輩子當中,在所有的關係裡面,都可以是一個學習的狀態。學習別人、學習自己。於是乎,你跟別人之間的每一個溝通、每一個互動,都可以去學。你跟人的關係是什麼?而這一個關係對你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在你身上會出現這樣的影響?
  在面對自己時,我們必須給它一個比較清晰的架構。因為你要運用溝通跟互動的所有過程,來了解自己,而你要對別人有所了解,對別人的關係有所進展,也要有一個架構。下面我就簡單提出兩個概念:
  一個概念是:所有的溝通與互動裡面,人要面對自己的內在時,重點在於怎樣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為人如果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內在深層需求,他大概就活不下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溝通與互動,其實是人求生存的方法。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在溝通與互動當中,使自己的內在深層需求得以滿足,在溝通裡,得以擺平自己的心情。但是,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人對自己的內在深層需求,到底了解多少?在我的經驗裡面,人對自己的內在需求是很模糊的,甚至是不敢面對的,我們通常都只知道自己具體的想要什麼,例如:房子、銀子、車子;對於自己的內在深層需求部分,通常不會花太多腦筋去想怎麼回事?我為什麼會這樣?追求「想要的」行動背後,到底真正滿足的是什麼?我究竟要擺平自己什麼?
  另一個概念是:「社會環境」中充滿了對我們的「角色期待」,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和完成環境中對我們的期待之間,取得平衡。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對完成角色期待是全力以赴的,因為我們在環境中學到,這些期待完成了,才有好日子過,因而花費較少的精力在滿足自己的內在深層需求。
  這兩個概念,可以是相輔相成,也可以是背道而馳。人在讓自己活下去的過程中,花費了多少精力;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更好。但是,這樣努力的過程,是充滿埋怨?還是充滿感激?其差別就在於對自己生活的歷程,是否真正的以一種學習的心態來面對。就如同喝一杯茶,味道非常苦澀,有人喝了一口馬上吐掉,而且直喊著:怎麼這麼苦,難喝死了!而有人喝了一口後,也是吐掉,但是反應卻是:幸好我試過了,否則我真不知道茶的種類中,竟然有這種味道。於是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同於前者的反應。因而我們也就發現,同樣的順境逆境,有的人就活得很苦,有的人就活得很有智慧。所以,由自己的經驗中去學到內在自我,學習是很重要的關鍵。
參考: 楊蓓,〈溝通與互動〉,《自在溝通》,(台北:法鼓文化,2010),頁36、41-44。
2017-10-01 11:10 am
良好的人際關係指南,來這裡看看吧!!

http://dream5168.8im.co/?tp=spd&pc=GZ063&l=tw&p=1
2017-10-01 8:06 am
成功的人際關係有哪些選項?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4: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1001000435AAYSRS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