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阿德勒心理學中的社會興趣和生活型態各有那些表現形態? 這兩者要怎區分?

2017-09-30 12:25 am

回答 (1)

2017-09-30 7:33 am
「貢獻」是讓自己在群體中找到立足點的關鍵

  群體的規模有不同的層級,因此群體之間也會有大群體中包含了小群體的關係。如同家庭這個群體是包含在地區社群之內,而地區又包含在國家之內、國家則包含在世界之內一般。
  因此,我們在隸屬於家庭這個群體的同時,也被納入更大的社會群體中,此外,我們也屬於其他與家庭並立的群體,例如學校、職場、各種依興趣組成的社團等。
  同時隸屬於複數個以上的群體的我們,若使用了不適當的自我邏輯時,便難以和各個群體建立良好的關係,欲建立良好的關係,最大的關鍵就在於對以常識為基礎的群體有所貢獻。
  阿德勒除了曾說過「貢獻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之外,更說:
  「今天,當我們回顧祖先們代代流傳下來的遺產時,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那些直到今日都仍然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事物,正是他們為了人類生活
至今以來所成就的貢獻」。
  他們至今以來所成就的貢獻,也就是唯有那些對群體而言有價值的貢獻才得以流傳後世,讓我們再多聽聽阿德勒的說法吧。
  「我們看得到開墾後的大地、鐵路和建築物。我們看得到傳統、哲學體系、自然科學、藝術以及用來處理人類可能面臨的狀況的技術當中,先人的人生經驗傳承、遺留下來的成果。這些成果都是對人類福祉有貢獻的人遺留給後世的產物。」
  確實如阿德勒所言,其價值無法獲得群體認同的事物早晚都會面臨被消滅的命運,也只有那些價值受到群體肯定的事物,才得以流傳至後世。


從「獲得較多的人」到「付出較多的人」

  綜上所述,想要與社會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就是過著豐富群體生活的關鍵,就是從「獲得較多的人」轉變成「付出較多的人」,付出對群體有價值的東西。「獲得較多的人」是榨取群體的人,而「付出較多的人」才是對群體有貢獻的人。
  當然,付出並不限於金錢或物質上的東西。感謝或慰勞的話語、讓對方更有勇氣的話語,抑或是讓人心頭一暖的微笑都是,是要盡可能成為付出更多的成員,這自然無需贅言。
參考: 中野明著,黃紘君譯,〈Chapter5、人類必須處理的「生命的三項問題」〉,《勇氣心理學-1小時讀懂阿德勒》,(台北:天下雜誌,2015),頁149-151。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1: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929162506AAswDjZ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