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衝突的原因?從經濟及文化層面解釋引致這場戰爭發生的原因。?

2017-09-17 2:55 pm

回答 (2)

2017-09-17 4:05 pm
✔ 最佳答案
  長久以來,中國與周遭國家發展出一套中華世界秩序,透過朝貢行為確立彼此間的關係。中國皇帝敕封藩屬,若藩屬遭受外來侵略,中國給予援助,負起在東亞世界中維持正當秩序的職責。各藩屬國則要通過按時進貢、請求冊封等方式,尊奉中國為宗主國。
  這套以朝貢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在明清兩代達到最成熟階段,清廷設置「理藩院」來管理蒙古、準噶爾及西藏等邊疆地區,朝鮮、琉球、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緬甸等屬國,則由「禮部」來負責其朝貢事務。
  當西方勢力不斷東來之際,清廷堅持朝貢關係不僅適用於亞洲的周邊國家,也包括其他想和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荷蘭等國家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服從了中國的要求,但英國不願意接受藩屬的待遇。由於無法改善雙方的通商關係,故導致中國與英國日後的武力衝突。
  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這個條約是中國與西方海權國家所簽訂的第一個條約。原本以文明上國自居的中國,將境外各國都視為前來朝貢的屬國,結果因為戰敗,遂按照西方的外交方式訂立條約,被迫割地賠款,不但使中國喪失權益,更大的影響在於以朝貢制度維繫中國優越地位的天朝體制,隨著大清帝國的國勢衰微,就此走向逐步崩解的命運。
參考: 林能士主編,〈第二章、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高中歷史(第四冊)》,(台南市:南一書局,2009),頁74-75。
2017-09-17 3:51 pm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力以倍數增長。棉布產量在1796至1830年間增長十五點五倍;煤產量在1740至1840年增長率為十二點八倍;生鐵產量在1740至1850年,增長一百二十多倍,其鋼鐵產量已佔各國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這使英國很快在國際工業上取得壟斷地位,並以出口多種機器和產品聞名,稱為「世界工廠」。1850年,英國的貿易額達三十三點八億馬克,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三點三,遠遠高於德國(百分之十四點五)、法國(百分之十點三)和美國(百分之八點八)。英國憑藉其裝備大炮的商船隊,載著廉價商品,打著「自由貿易」旗號,在海洋上橫行無阻,強行打開許多國家的大門。


英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其正規軍約有十四萬,另有擔負內務的國民軍六萬。「鴉片戰爭」初期,派往中國的軍隊不過七千人,到戰爭結束也只有二萬多人。英軍人數雖少,但裝備精良,素質一流,以火槍和火炮裝備部隊。英國的海軍稱為當時「世界之最」,擁有各類艦船四百餘艘,儘管仍以木製風帆為主,但質地精良,配備大量火炮,有的多達一百二十門。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開始用蒸汽的鐵殼「明輪船」裝備海軍。這種船航行速度快、機動性能強、吃水淺,在中國沿海和內河橫行,所向無敵。


「鴉片戰爭」前,英國在對華貿易一直有大量逆差。為了抵償巨額的貿易逆差,英國不惜從事可恥的「鴉片」貿易。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一般不超過二百箱;六十年代以後上升到一千箱;1786年達二千箱。19世紀後,增長更加迅速。1800至1801年,為四千五百七十箱;1830至1831年,驟增至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九箱;1838至1839年,竟高達三萬五千箱。除英國外,法、美、俄等國也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戰爭」後,鴉片貿易雖未合法化,但實際上獲默許,免徵稅收,大量輸入。第二次「鴉片戰爭」使清政府被迫准許「鴉片」貿易「合法化」,納稅後即可正式進口。鴉片貿易使白銀源源不斷流往國外,造成白銀短缺。


鴉片大量流入中國,造成了巨大災難。吸食成癮者,身體逐漸虛弱,精力耗散,精神委靡,久成廢人,錢財耗盡,往往還禍及家人鄰里。鴉片貿易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鴉片戰爭」前十年,總數高達七千至八千萬兩。這造成銀荒,國家財政更趨拮据,百姓生活更加惡化。「鴉片」還侵蝕清朝的國家機關,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綠營、八旗的官兵,有不少手持煙槍,吞雲吐霧,軍隊戰鬥力愈形下降。鴉片走私中的行賄受賄,使清朝的吏治更加敗壞。正如林則徐所說,如果不重視鴉片問題,數十年後,中國就會沒有可以抵抗外敵的士兵,也沒有用來發餉的白銀。


「鴉片戰爭」前,中國把自己看作「天朝上國」,文明富裕,其他民族都是野蠻人。統治者對於國際環境茫然無知,一味實行「閉關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地與外國通商。1792年,清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女王的信函中說,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有必要和英國人做生意;跟他們通商純粹是恩惠。「鴉片戰爭」進行兩年後,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裡,詢問從英國到新疆有沒有旱路可走。至於普通百姓,除在廣州的「行商」外,幾乎沒有人聽說過有「英國」這麼個國家,更談不上講英語和跟英國人交流了!


清初,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人口也隨之增加。至1712年,全國人口已接近一億,超過明代的最高數目六千餘萬。1712年,康熙皇帝下令人口增加後,賦稅不變;1723年,雍正將人頭稅按土地數量徵收。百姓再無隱匿人口的必要,也沒有人頭稅成為重負的顧慮,致使人口進一步激增:1741年為一點四億;1805年達三點三二億;1840年更達四點一二億。此時,人口劇增對社會發展的負面效應已非常突出。在資源總量不變下,人口激增導致人均資源的減少,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清朝的軍事力量,主要分為八旗、綠營兩大系統。八旗約二十萬人,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約十萬人,駐紮在北京及附近地區。駐防八旗則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如西安、涼州、成都、江寧(今南京)、杭州、廣州等地。綠營為清軍主力,約六十萬人,除京師(北京)巡捕五營的一萬多兵外,其他都部署各行省。由於清軍須要擔負防汛、治安等其他任務,綠營的佈防非常分散,每處駐兵從數十至數人不等,很少有二百人以上的。分散的編制加上緩慢的徵調,使清室兵力難以集中。軍隊武器裝備仍大量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則仍仿照明代從荷蘭等國引進的式樣製作,技術落後,品質低劣。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呈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土地兼併嚴重,大官僚如琦善擁地二百五十六萬多畝,許多農民則身無寸土,只能租種別人的土地。民眾生活日益貧困,可以終年溫飽的農民不超過十分之三。政治腐敗,貪污盛行。嘉慶初年處置了貪官和珅,其家產竟遠遠超過清政府的年財政收益,為歷代所罕見。階級矛盾尖銳,民眾的反抗鬥爭不斷爆發。1796年有白蓮教起義,捲入民眾數百萬;1813年有李文成、林清的天理教起義,竟有近百名起義者一舉攻入皇宮,嘉慶皇帝驚呼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1838年底,一直被「鴉片」問題困擾的道光皇帝痛感煙患氾濫,政府財源枯竭,軍紀廢弛,於是決定嚴禁。1839年1月,道光帝命欽差大臣林則徐南下廣東禁煙。林在廣東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查禁措施。同年6月,他將收繳的「鴉片」在虎門全部銷毀。然而,滿朝文武在討論禁煙問題時,都未能充分考慮禁煙運動的最大阻撓者英國如何反應。道光帝希望林則徐做到,既杜絕鴉片,又避免戰爭。而在當時,這無疑是一個大難題,任何人都無法執行。林則徐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後,不久就爆發了「鴉片戰爭」。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46: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917065513AALeYuc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