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 急 ! 急 ! 我需要介紹日本明治天皇 求1000字文章?

2017-08-30 2:40 pm
急 ! 急 ! 急 ! 我需要介紹日本明治天皇
分三部分如圖 ( 300 400 300 ) 約 1000 字
不能直接貼上網上資料 寫得好加分
拜託了...
更新1:

小小要求 請分3段 1.明治天王所在時代及其特色 300字 2.他的生平事蹟如何反映當時的特色 400字 3.他對當時或後世發展有何影響 300字

回答 (1)

2017-08-30 7:43 pm
✔ 最佳答案
  江戶幕府征討長州藩失敗後,幕府的聲望更形低落,各地反幕的諸侯羣集京都,京都成為討幕運動的中心。到了一八六七年八、九月間,經過岩倉具視、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人的聯絡活動,已將各地諸侯團結起來,組成反幕同盟,各諸侯也積極作軍事上的準備,預定以武力來推翻江戶幕府。同年十月十四日,即在明治天皇下詔征討幕府的同一天,德川慶喜因知難與反幕勢力為敵,就毅然上表將大政奉還天皇。翌日,明治天皇准許德川慶喜的請求後,他以反幕諸侯為主組織臨時政府,接管原由幕府執掌的各種職權,這就是所謂「王政復古」。當臨時政府接收政權時,幕府軍中雖有少數份子仍圖據地獨立,但均被反幕軍勦滅。
  臨時政府接管政權完成後,明治天皇就實行親政。一八六八年三月間,明治天皇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宣讀如下的五條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共展經論;
  三、文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
  四、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的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後來明治天皇即以上述五條誓文作為其施政方針的總綱領,「求知識於世界」,「破除舊日陋習」,推行使日本脫胎換骨的各種新政。他又遷朝廷於江戶,並改江戶為東京,日本從此就以東京為首都。
  明治天皇推行新政時,獲得各方面的忠誠合作,始厥完成其使日本脫胎換骨的維新工作。明治維新的項目繁多,其較重要者計有下列數端:

  (一)廢除封建制度
  江戶幕府消滅後的一段短暫時期,各地尚由原有諸侯管轄,天皇的政令無法直接達於各地。當時許多參與倒幕運動的功臣如木戶孝允等人,認為日本將來要強盛,即必須以國家統一為基礎,而國家統一又須從廢除封建制度,消除諸侯割據的現象做起。後來即由於木戶孝允等人的宣傳活動,當時日本最佔勢力而倒幕有功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大藩主,由於歐美勢力壓境而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所驅使,再經過木戶孝允等人的勸說與鼓勵,他們終於在一八六九年一月間,毅然連名上表,將其原來管轄的封地與人民奉還天皇。四大藩主這種公而忘私的義行,又激發了其他諸侯的愛國心,後來全國二百六十多位諸侯也相繼表請奉還版籍。明治天皇為了嘉獎各諸侯這種義行起見,各藩侯奉還版籍後仍任他們為藩知事,並以其舊封收入的十分之一作為他們的家祿。到了一八七一年間,又經木戶孝允、井上馨、西鄉隆盛等人的策劃,由明治天皇召各地藩知事入京朝覲,即在御前會議中,由明治天皇親自宣佈免除各藩知事的職務,並同時宣佈將各藩改為縣或府。從此以後,日本就將全國重劃為三府七十二縣,各府知事及各縣縣令,均由天皇選派新人擔任,日本由是達成國家的真正統一。日本由封建到達國家統一的過程中,能不動干戈,不傷一人,即可達成,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未有的現象,這是當時日本執政者高度愛國心的具體表現,也是後來日本能成為世界強國的精神基礎。

  (二)擴建新式軍隊
  明治維新的主要目標在求強國,擴建新式軍隊也就成為重要工作之一。江戶幕府消滅以前,幕府及各諸侯多已效法歐美,各自創建使用洋槍、洋砲、洋船的海陸軍,如江戶幕府末年有軍艦九艘,薩摩藩有軍艦十七艘等,不過當時日本軍隊有兩大特點,一是兵權不統一,二是軍隊均由武士階級人士出任,平民尚無當兵的義務與權力。明治天皇親政以後,他就在一八六九年中央政制下設立兵部省,征調改編各諸侯私有的軍隊,而成為直接由兵部省指揮的國家軍隊。兵部省又設立新式的軍事學校,訓練新的軍事幹部;又設立新式的兵工廠、造船廠等,擴充新式軍備;又派年青的軍官出國研習軍事,聘請各國軍事家來日教授等。兵部省除統一全國兵權及使軍隊現代化以外,又仿效歐美各國的辦法,由一八七三年起即實行征兵制度,規定全國二十歲至四十歲的男人均有服兵役的義務。日本實行征兵的初期頗有阻力,原有武士階級人士反對,平民又不習慣軍旅生活,負責推行征兵制的大村益次郎因此被人刺殺而死。但是後繼的山縣有朋仍依照原定計劃推行,到了十九世紀末年,日本終於成為世界上有數的陸海軍均強大的國家。

  (三)建立立憲制度
  新政推行之初,日本由於新舊交替,中央官制屢有更改。最初中央官制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由公卿諸侯組織而成的議政機構,以會議的方式來議定國家的大政方針,稱為立法府;另一就是負責行政的太政官,下轄各種機構,分掌庶政,稱為行政官衙。這兩個系統的名稱、機構均屢有更改,立法院與行政官衙的權力關係係亦常多變動,這是新舊交替時自然產生的一種現象。到了一八八五年間,日本始仿照歐美各國的政制,廢棄太政官制而採行內閣制,設總理大臣,下轄外務、內務、大藏、海軍、陸軍、司法、文部、農商務、遞信等九省,各省設大臣。伊藤博文任第一任總理大臣,日本中央官制從此始漸趨穩定。即在中央官制時常變動期間,日本國內的黨爭亦頗激烈,維新功臣中分為文治武功兩派,政見不同,時起傾軋。尤以一八七三年間征討韓國與否的問題發生後,兩派衝突甚為激烈,原來日本維新之初,數次派使節赴韓要求建交修好,而當時韓國尚仍實行鎖國政策,對日本的要求,置之不理。這件事發生後,維新功臣中武功派的首領西鄉隆盛、副島種臣、坂垣退助等人,就力主征討韓國,認為國家應乘人心未定之際,利用國內抑鬱不平的份子向外擴展,既可消弭國內的隱憂,又可揚威於國外。但是文治派的首領岩倉具視、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人則認為維新大業尚未完成,國力未充,不宜貿然向外擴展。兩派功臣在一八七三年間經過激烈衝突後,武功派失敗,西鄉隆盛、坂垣退助等人相繼辭職,以在野之身組織愛國公黨,轉而主張「民選議院」。得勢的文治派功臣鑒於黨爭的激烈,也主張效法歐美各國,制定憲法,設立國會,以為各黨派調和折衷的機構,因此實行立憲政制就成為朝野人士共同的要求。後來由伊藤博文等人主稿的憲法草案,經過當時的樞密院數月的審查而認為妥善後,始在一八八九年由明治天皇頒佈,以為建立立憲政制的依據。根據憲法的規定,國會分貴族與眾議兩院,貴族院的議員多由天皇任命,而眾議院的議員則由民選產生。日本憲法多仿照德國的憲法,大權仍操於天皇手中。一八九○年十一月間,根據憲法而產生的第一次國會,在東京揭幕,這是日本實行立憲政制之始。

  (四)獎勵工業生產
  明治天皇親政後,除了從事上述各種改革以外,同時還極力獎勵新工業的建立。新政推行之初,由於新工業技術的缺乏與民間富有者不敢貿然投資於新工業,許多新工業先由政府投資,聘請外國工程師、設廠製造等,一俟規模已具且有利可圖時,便將國營的工廠轉讓給民營,藉此引起民間投資於新工業的興趣。維新政府除以上述方法導引民間投資於新工業以外,政府更制定各種獎勵新工業的辦法:一是由政府擔保私人企業在一定時間內有一定利息的收入,設其利息收入有不足處,即由政府補貼,如一八八一年由民間投資二千萬元建立的鐵道公司,即由政府擔保在十年期內,每年應有八厘利息的收入;二是由政府向國外購買機器,貸借給民營工廠,如一八八一年間政府向英購入二千紡錘的紡紗機器,以無利息貸給民營紡織廠,十年後始歸還政府的墊價;三是生產的獎勵,如造船廠每造排水量一噸即給予十二元的獎金,電機廠造電機每一馬力即給予五元的獎金等;四是給予新工業各種特權,如鐵路公司有收買鐵路所經土地的特權,如工廠有收買鄰近土地作為擴展廠房等特權。即在上述各種獎勵方法之下,日本各種新工業蓬勃地興起,其快速與猛烈的程度,並不下於同時代的德國。其中擴展得最迅速的,首推紡織業與造船業:一八六七年間日本由建造第一個機器生產的紡織廠開始,到了一八九二年間,紡錘數就高達三十三萬八千餘個,紡織品成為日本最主要的輸出品;一八七○年日本由自造輪船開始,到了十九世紀末年,國營的造船廠不計外,民營的造船廠即多達一百六十餘家。日本即以雄厚的造船工業為基礎,先後增闢航行世界各港口的海外航線,到了十九世紀末年日本航行海外的商船多達八百餘艘,成為世界重要的航運國家之一。
  日本新工業的突飛猛進,使日本國力日益充實,它也效法歐美各國,企圖向外侵略,鄰近的韓國、中國就成為它侵略的對象。
參考: 高亞偉,〈第十二章、民族的主義擴展〉,《世界通史(中)》,(台北:文太印刷,2006),頁301-306。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55: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30064023AAc60Y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