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可以找到大陸民國時期的史料?

2017-08-25 1:30 am
余欲盡一己之力 尋求自身認為最公正歷史

回答 (1)

2017-08-25 12:24 pm
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基本史料

  對歷史的了解基於研究,研究不能缺少史料。中國現代史的史料散藏在國內外公私機關,私人收藏者亦不少。茲分類介紹於下:

檔案

  可分為公共檔案和私人檔案兩種。公共檔案指政府機關的公文、會議記錄、工作報告、計劃書等。任何政府機關均有其檔案。中國各級政府的檔案,除藏於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者外,目前以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機關收藏最富。國史館收藏的政府檔案,截至1974年10月止有國民政府檔案(1925~1941) 19萬餘件,行政院檔案(1949年以前) 7萬7,000餘件,內政部檔案(1949年以前) 20餘萬件,外交部檔案(1917~1964) 1萬8,000餘件,財政部檔案(主要為抗戰時期) 78萬餘件,交通部檔案(1896~1949) 4萬3,000餘件,司法行政部檔案(1949年以前) 3萬餘件,資源委員會檔案(抗戰初期) 19萬4,000餘件,賠償委員會檔案(係抗戰時期公私損失之調查統計資料) 19萬4,000餘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庋藏的政府檔案有兩類,一為外交檔案,一為經濟檔案。外交檔案隸屬外交部,包括的年代始於1850年,止於1927年,分為中日交涉、中俄交涉、歐戰、巴黎和會、國際聯盟、太平洋會議、關稅特別會議、收回法權交涉、庚子賠款、欠還洋款、各省借款、銀行、鹽務、滬案(五卅慘案交涉)、條約簽訂、各國商務交涉、各國稅釐交涉、修改稅則、各地開埠、租地租界、郵電交涉、航務交涉、礦務交涉、鐵路、各省交涉經費、各國使領問答記錄、西藏問題、中外使節、延聘顧問、致賀中外慶典、教案、收發電、其他等33類。各類資料豐富,或又分為細目,如關於「山東問題」有289册,「二十一條」有50册,「俄國革命」有130册又148盒,「對德宣戰」有44册,「華工問題」有25册,「巴黎和會」有10册又31袋,「國際聯盟」有75册又4袋,「華盛頓會議」有112册又43袋,「庚款問題」有87册又8袋,「外債」有194册又4袋,條約原件258件,國界圖317張等。經濟部檔案為經濟部移送,包含的年代始於1906年,止於1952年。原檔不完全來自經濟部,分隸建設委員會(1928~1935)、黃河水利委員會(1934~1948)、武漢衛戍司令部田壁工程處(1938)、建設部(1942~1945)、淮河水利工程總局(1948)、水利總局(1939~1940)、全國水利局(1913~1926)、水利委員會(1940~1947)、水利部(1947~1948)、導淮委員會(1929~1947)、行政院水利委員會(1941~1947)、國民政府(1927)、內政部(1928~1934)、內務部(1913~1923)、農礦部(1940~1943)、工商部(1940~1941)、農工部(1927~1928)、農商部(1916)、農工商部(1906~1911)、整理運河討論會(1934~1941)、經濟部(1938~1948)、資源委員會(1947~1952)、實業部(1931~1945)、全國經濟委員會(1934~1937)、農林部(1941~1948)、糧食部(1943)、行政院農業策進委員會(1944~1945)等機關。此外,總統府所藏與蔣介石總統有直接關係的文件,(以「大溪檔案」聞名,已移交國史館)、海軍總司令部所藏海軍建軍史料、郵政博物館所藏對日通郵通車交涉文件、臺灣省文獻會及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所藏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藏國共和談及軍事調處資料等,均甚豐富。
  在公共檔案中,除中國各級政府的檔案外,外國政府檔案中藏有中國現代史的資料亦不少,不僅有關外交,且有關於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報告。這一方面的檔案,陸續出版的有《美國外交文書》(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大日本外交文書》等;製成微卷的有英國公共檔案局(Public Record Office)所藏的「中國使領報告」(China Consular Correspondence, 1834~1930)、美國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ves)所藏的「中國內政十年卷」(Decimal File, 1910~1929:China. Internal Affairs)等。
  私人檔案指個人或私家機構所藏的公私文件、回憶錄、書信、日記、手稿、書册等。私家機構的檔案,有的保藏甚好,並公諸於世,如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所藏;大部分則隨時銷毀,或並不公諸於世,如許多大公司的檔案。個人檔案,有些已為藏書機構或研究機構徵集,如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收藏的吳敬恆文件、李煜瀛文件、汪兆銘文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收藏的朱家驊文件、康有為函件、容庵總統家書,國史館收藏的閻錫山文件,以及美國史坦福大學收藏的陳誠文件等。至於未被有關機構徵集的私人文件,大部不易接近,茲不多論。


報紙

  報紙的資料是多方面的,一般消息的可靠性較差,但刊佈的文件以及言論、專欄等,均極珍貴。研究中國現代史所常用的報紙,存於臺灣及海外的有香港的《華字日報》(1864~1940)、《中國日報》(1904,1907)、《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03~1961),上海的《時報》(1909~1937)、《民立報》(1911~1913)、《天鐸報》(1912)、《新聞報》(1928~1948)、《申報》(1923~1949)、《中華新報》(1917)、《大公報》(1937~1952),北京的《順天時報》(1904~1930)、《晨報》(1921~1936)、《實報》(1928~1938),天津的《大公報》(1929~1956),重慶的《大公報》(1941~1946)、《中央日報》(1938~1946)、《解放日報》(1941~1946),南京的《中央日報》(1929~1937,1945~1949)等。存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報紙更多,有的且已重印,或製成微捲。


雜誌

  常用的中文雜誌有《東方雜誌》,創刊於1904年,斷續出版至1948年停刊,1967年在臺灣復刊;《國聞週報》,創刊於1924年,停刊於1937年;《外交月報》,創刊於1932年,停刊於1936年。在英國雜誌方面,常用的有《北華捷報》(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Shanghai, 1850~1949)、《密勒氏評論》(Milliard’s Review,創刊於1917年,1919年6月易名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ast,1926年6月易名The China Weekly Review,後又改為China Monthly Review,至1945年12月休刊)、《遠東評論》(The Far Eastern Review, 1904~1940)等。


公報

  為政府機關刊佈法令、計劃、人事命令等文件的刊物。在中央政府方面,如《政府公報》(1912~1928)、《國民政府公報》(1927~1948)、《行政院公報》(1928~1930,1937,1939~1945)、《立法院公報》(1929~1936,1939~1943)、《司法公報》(1929~1935,1938~1940,1947~1948)、《考試院公報》(1930~1938)、《監察院公報》(1931~1937,1943~1945)、《內政公報》(1928,1931~1939)、《外交部公報》(1928~1936,1938~1944,1946~1948)、《交通公報》(1923~1927,1929~1935,1938~1948)、《社會部公報》(1941~1944)、《海軍公報》(1930~1937)、《資源委員會公報》(1939~1948)等。屬於地方政府的,如《上海市政府公報》(1932~1936,1945~1948)、《山東省政府公報》(1932~1937,1946~1948)、《安徽高等法院公報》(1929~1931)、《江西教育公報》(1928~1930)、《河北建設公報》(1930~1934)、《雲南司法公報》(1928~1929)、《冀察政務委員會公報》(1936~1937)等。


年鑑

  將一年中某些方面的活動,分類編述,並有歷史的追溯。早期的年鑑,在中文方面有《國民政府年鑑》(1943,1944,1946)、《內政年鑑》(1936)、《中國經濟年鑑》(1934,1935,1936)、《民國十八年中國國民黨年鑑》(1930)、《中國教育年鑑》(1934)、《第一回中國年鑑》(1924)、《申報年鑑》(1925)等。在英文方面,有《中國年鑑》(The China Year Book, 1912~1940)、《中華年鑑》(The Chinese Year Book, 1935~1945)、《中國手册》(China Handbook, 1943, 1944, 1945)等,日文方面有《中國年鑑》(1911,1916,1917,1919,1926)等。


法規

  包括憲法、法律、條例、章程等,不僅對研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很重要,而且可據以了解現代文化的精神及社會行為的模式。研究政府組織須參閱「臨時約法」(1912)、「中華民國約法」(1914)、「軍政府組織大綱」(1917)、「國民政府組織法」(1925)、「訓政時期約法」(1931)、「抗戰建國綱領」(1938)、「中華民國憲法」(1947)等,研究議會制度需參閱「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1912)、「議院法」(1913)、「國民大會組織法」(1947)、「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法」(1947)、「立法委員選舉罷免法」(1947)、「監察委員選舉罷免法」(1947)、「五院組織法」(1947)等,茲不備舉。



統計資料

  主要見於專門統計刊物,如北京內閣統計處出版的《統計月刊》,日本東洋文庫藏有1918年到1923年份;立法院統計處出版的《統計月報》,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有1938年至1947年份;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出版的《統計界簡訊》(月刊),黨史會藏有1942年至1943年份。另有一些特殊的統計,如1928年至1934年間,財政部出版的年報,有對全國財政的統計資料;約在同一時期,工業部陸續出版的《農情報告》,有關於農業統計的資料。又如1963年教育部編印的《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972年內政部編印的《中華民國臺灣人口統計》等,亦頗珍貴。


地方志

  包括省志、府志、州志、縣志、山川志、風土志等。近代以來所修的地方志,為研究現代史的重要史源之一,近年由於大量翻印,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如廣東省的《赤溪縣志》(1920年刊)、《番禺縣續志》(1931年刊)、廣西省的《貴縣志》(1934年刊),福建省的《連江縣志》(1927年刊)、《同安縣志》(1929年刊)、《閩清縣志》(1921年刊)、《霞浦縣志》(1929年刊),山東省的《濟寧縣志》(1927年刊)、《曲阜縣志》(1934年刊)、《臨清縣志》(1934年刊)、《膠奧志》(1928年刊)等。


口述歷史

  現代中國史事,參與人尚存者,可直接由訪問獲得口述的資料。有些機關曾有計劃地派專人訪問政界、軍界、財經界、教育界等方面有重要經歷的人,並將訪問資料作有系統的整理。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曾訪問白崇禧、楊森、賀國光、秦德純、劉航琛、余漢謀等百餘人,大多留有訪問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對李宗仁、顧維鈞、孔祥熙、蔣廷黻、張發奎、陳立夫、陳光甫等人均曾訪問,並留有訪問稿。
參考: 張玉法,〈第一章、緒論〉,《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16),頁8-13。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5: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24173036AAiVeFd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