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為什么實行很多對外国商人的限制? 例如限制外国人在廣洲一帶貿易 禁示外国與官員交涉 外国商人禁示在中国長期居留 一齊行动需要用十三隆行商擔保等等?

2017-08-20 5:35 pm

回答 (2)

2017-08-21 4:49 pm
✔ 最佳答案
您好!
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大清仍存在造反势力,担心洋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造反。

简单来说当时大清是朝贡贸易并且已经是自给自足,
清高宗(乾隆皇帝)避免麻烦(与外国纷争)和怕外国与本朝的直接接触,
所以限制通商港口在广州一带(怕麻烦),并且只能请公行代购(外国与本朝的直接接触),
不能与商人直接贸易,另外规定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

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

详情有兴趣可以去百度查:闭关锁国
我是台湾省人,如果同胞不介意政治立场请参考我的解答
2017-08-21 9:05 pm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乾隆帝一道聖旨,由北京發往沿海各城市,責令除廣州一地外,其它港口一律停止與外貿易,此即為「一口通商」政策。

原因之一:政治上鞏固政權

明末清初,歐美地區通過各港口向中華地區,傳播思想、學術、宗教等,對中國百姓的愚昧思想有了重大的影響。雍正時期,因羅馬教廷與清朝關於中國禮儀的問題進入白熱化,雍正一紙令下,禁止天主教進入中國,這便是閉關鎖國開始。

清朝雖統治了中國,但民間反清起義時有發生,比如電視劇中常看到的天地會、白蓮教等;同時,沿海一帶經常有海外間諜出沒,借通商名義對清朝進行偵查;與中國貿易之商船,更是攜帶武器,不遠處也亦有兵船徘徊;加上恰時澳門有外國勢力聚眾抗議。

這一系列現象引起了乾隆帝的警覺。乾隆帝為防止澳門事件再度發生,為防止國內反清勢力與外族勾結,為鞏固滿族統治政權,乾隆帝進一步實行海禁,1757年,正式宣布閉關鎖國。

原因之二:經濟上防微杜漸

貿易順差。明朝時期,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世界半數白銀黃金流入中國;清順治時期,在與外的海貿中,清朝也一直處於有利地位。據日本長崎交易所,日本出外白銀中,三分之二流入清朝。西方諸國早已對長久且巨大的貿易逆差不滿,於是便廣派商船直接前往清朝購買商品,高峰時期能有幾千條。

走私猖獗。在帆船時代,海關難以全面監管沿海線,民間走私現象屢見不鮮,在乾隆帝頒布聖旨之後,走私現象依舊時有發生。

稅賦減少。1755年,東印度公司為擴大與中貿易,便派遣洪仁輝(英國人)於寧波開闢新市場,建立分公司。1757年,乾隆頒布閉關鎖國聖旨,宣布只開放四個港口。此時英國人發現寧波港口所需其它其它開銷包括關稅在內,都比廣州港口更少。於是東印度公司便直接繞開廣州,與寧波港口進行貿易,致使廣州關稅大減。加上官員貪污、漏稅等現象,國家海關稅賦居然有所減少。為此,乾隆在頒布聖旨後不久,便改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並設立一系列制度監察、管控外來勢力。

原因之三:情感上煩不勝煩

英國在與清的貿易中,自身貪得無厭,採取了各種方法使中國對其開放更多港口。其中包括:1757年洪仁輝上訪事件;唆使澳門聚眾反清事件;無視清朝政令私自與寧波港口通商事件;兵船在海外徘徊;各國訪團訪華等等。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乾隆煩不勝煩。加上時值大清巔峰時期,一切需求均可自給自足,這給了乾隆足夠的勇氣與底氣,同時也堅定了其閉關鎖國的政策施行。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39: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20093511AAvTok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