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乃國之倫常,士不士,農不農,工不工,商不商,上下交征利,國本盡失,身將何立?

2017-08-18 9:06 pm

回答 (4)

2017-08-19 4:54 am
士農工商是社會百態,士不士、農不農、工不工、商不商,你指的是何事或何人?
2017-08-18 10:28 pm
  中國古代,由宗法社會演進而成四民社會,「士」之一流品高居農、工、商之上。又演進而為士人政府,則已由封建統一轉而為郡縣統一。除君位世襲外,宗法在政治上之地位已不重要。而社會中又漸有門第興起,此乃由士族宗法所形成。魏晉下分為南北朝,南朝乃由士族門第來操縱政府,北朝政府則由胡族與中國之士族門第合力組成。直至隋唐推行考試制度,門第之勢力又漸衰,然士階層之勢力則更盛。
  下至宋代,儒家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見中國士人在歷史上之至高之地位與其至大之任務。元、清以異族入主,政府變於上,而社會則安於下。社會不變,斯政治傳統亦不能大變。社會則依然一四民社會,政府亦依然一士人政府。故清儒顧亭林言:「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所謂「國家」,即指政治組織言。其所謂「天下」,即指社會結構言。而中國士人之思想學術一項,遂更占重要之地位。惟其主要則仍重其人內在之德性,而非外在之權位。
  故中國歷史,士人德性遠重於權位。「德性修養」為人品高下分別一最高標準。性、道合一,事業縱敗於一時,而其傳統影響,則終大成於千古。德性列下品,則事業縱榮於一時,亦必貽身後以恥辱。事業成敗見於歷史之記載,而德性高下則屬個人內心之修養。中國古人言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又其賢而有德者亦多必有言。故中國之士主在立德,次之在立言,而其立功不僅在己,又賴於外在之機會,惟其立德、立言之功,則可長垂於歷史,永傳於後世。
  中國歷史重人品,德性為上,才能為下。才能低,德性無缺,亦為完人。才能高,而德性有缺,則為奸為邪,為非人。其事業則為罪惡,財力權勢更所不計。一國之經濟武裝,皆一本於人道。平安和睦為人生一大理想,而富強則非所求。此始為中國之歷史精神。
參考: 錢穆,〈四、中國歷史精神〉,《中國史學發微》,(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頁107-108。
2017-08-18 9:21 pm
.





癡問

多問

無臉

見人

邪教

管理員

洗板

下賤

魔眷






.











.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5: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18130613AAEDLVU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