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共産主義是洋教?
信共産=做馬列子孫
共産=/=中華文化
相反,共産主義一直傷害中華文化
回答 (2)
✔ 最佳答案
所以中共放棄了共産主義去走資,名為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外國承認其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耶。
繼承一百一十年的積弊
繼承了鴉片戰爭後的殖民化、內戰和中日戰爭等所累積下來的貧困經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復興經濟和安定民生是一大課題。
中國將西元一九四九年到西元一九五二年設定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準備期。進行全國性的土地改革、接收外國資本與企業、國民黨體系官方資本、克服通貨膨脹等措施,終於在西元一九五二年將經濟水準恢復到中日戰爭前的西元一九三六年的水準。
到了西元一九五○年,中蘇締結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西元一九五三年以降,開始嘗試進行蘇聯式的經濟建設。還有,西元一九五一年軍事占領西藏,將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
因韓戰而覺醒的富國強兵政策
韓戰時,所派遣的將近一百萬軍隊(中國人民義勇軍)占國家財政四成以上的軍費支出,帶給中國沉重的負擔。再加上戰後西歐諸國的經濟封鎖,中國從西元一九五三年以後,開始進行蘇聯、東歐模式的經濟建設。
西元一九五三年,訂定國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過渡期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將重點放在農業的集團化、工商業的國有化、重工業的建設上。
從西元一九五三年到西元一九五七年的第一次五年計畫,在蘇聯的援助下,建立了鋼鐵、電力等的基礎,農業的集團化也進行得較為順利。
企圖成為亞洲外交的盟主
西元一九五四年,為了調停越南和法國印度支那戰爭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舉行。當時中國首相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位出席國際會議代表,主張由印度支那人民自決。
會議休會中,周恩來和印度、緬甸一起提出五項和平原則的共同聲明,確立了新興獨立國之間的外交原則。這項精神後來擴大到了整個亞洲、非洲,西元一九五五年四月,在印尼萬隆召開了亞洲、非洲共二十九國政府代表參加的第一次亞洲、非洲會議(萬隆會議)。會議中決定反殖民主義、互相協助、和平共存、非同盟等萬隆十項原則。
批判史達林和大躍進
西元一九五六年蘇聯共產黨二十次大會上,黨第一書記赫魯雪夫(譯注:西元一八九四年~西元一九七一年,蘇聯政治家)對史達林的批判,大大地影響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赫魯雪夫主張在所謂謀求國民經濟均衡的同時,進行穩健的經濟建設,建立朝向社會主義式的民主主義之完備法律,防止個人崇拜的聲浪高漲。
對此,毛澤東在「東風壓倒西風(社會主義的優勢)」的國際認識下,西元一九五八年,打出「大躍進」的激進總路線。毛澤東無視於經濟合理性,只注重精神主義的農村人民公社(管轄共同農業、農村工業、民政、民兵的組織)、土法煉鋼的農村工業建設、農作物的深耕密植等經濟政策,最後完全失敗了;更雪上加霜的是,西元一九五九年異常氣象所引發的農作物嚴重歉收,結果造成二千萬人死於飢餓,大躍進運動於是悲慘結束。
暫時回歸現實路線
由於毛澤東的革命路線,和尋求和平共存的蘇聯之間嫌隙擴大,到了西元一九六○年,蘇聯停止對中國的一切技術援助、設備提供,一舉從中國撤回將近一千四百名的技術人員。
西元一九五九年劉少奇就任國家主席後,到西元一九六五年為止,中國國內實施務實的經濟調整政策。在這段期間裡,西元一九六四年中國核子試爆成功,成為擁有核武的國家之一。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社會混亂
因為大躍進失敗而失去勞工、農民支持的毛澤東,最後可以依靠的是在社會主義教育下成長的青年們。利用建國後所累積的社會矛盾、越南戰爭、中蘇對立等種種困難,毛澤東以「打倒黨內走資本主義路線實權派(走資派)」為名,組織動員名為「紅衛兵」的青年群眾運動,破壞既有的所有制度、黨組織,以自己為最高領導者,建立統治中國的體制。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大革命」。
在那段時間,劉少奇失勢,並遭到永遠剝奪黨籍的處分。到了西元一九七一年,更發生毛澤東盟友林彪武裝政變失敗死亡的事件。
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力極大,經濟上的損失超過五千億元、社會上有超過一億人受害。
在文化大革命下,中國與蘇聯的關係日益惡化,西元一九六九年,兩國軍隊發生了武力衝突。此時,因越南戰爭陷入困境的美國,想在外交上利用中蘇兩國的對立而親近中國,就在美蘇的共同同意下,西元一九七一年,聯合國的代表權從台灣的中華民國轉移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蘇的衝突
脫離蘇聯和第三國際指導、服膺毛澤東思想、從農村包圍都市進行革命的中國共產黨,原本要求脫離蘇聯的自主性傾向就很強。
在台灣海峽危機之際,西元一九五九年,蘇聯拒絕提供中國核子、導彈技術,是兩國決裂的決定性因素。西元一九六○年,蘇聯停止對中國的一切技術援助,一舉召回所有在中國的蘇聯技術人員。西元一九六四年,中國核子試爆成功。
到了西元一九六九年,中蘇兩國的軍隊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發生軍事衝突,中蘇的爭論演變成軍事對立,也因此使得中國對外的路線,不得不改為親近美國。
中國和美國的接近
想盡辦法想要打破越戰困境的美國,對中國傳送親善的秋波。而在中國,周恩來等人,也為了避免同時與美、蘇兩國正面作戰,所以改變了對美的政策。西元一九七一年,在美、蘇的同意下,聯合國的代表權轉移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元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發表共同宣言,表明反對蘇聯霸權主義;西元一九七八年締結加入霸權條例的中日和平條約;西元一九七九年,美、中建立邦交。
攻入越南的中國
當西元一九七八年,越南與蘇聯締結友好協助條約,表示向蘇聯靠攏的態度時,與越南一直有國界之爭的中國軍隊,於西元一九七九年二月進攻越南,爆發中越戰爭。三月,中國撕毀中蘇友好同盟相互援助條約,中蘇兩國的關係一舉惡化。
脫離社會主義的潮流
在冷戰體制下,擴張軍備競爭失敗、體制上矛盾擴大的蘇聯,西元一九八五年由戈巴契夫就任共產黨書記長,他企圖透過重建、改革、情報公開來躲過嚴重的經濟危機。戈巴契夫在西元一九八九年訪問當時因為學生民主化運動(之後演變成第二次天安門事件)而動搖的中國,在緊張的情形下改善了蘇聯與中國的關係。
六月四日,中國在槍聲下進行了造成二千六百人死亡,約一萬人受傷的鎮壓行動,此舉雖然結束了天安門事件,但卻遭到美國等西方各國的強烈譴責,甚至採取了制裁的措施。但在西元一九九○年的波斯灣戰爭、西元一九九一年日本再度借款給中國之後,中國脫離了國際對它的孤立。(譯注:美伊戰後美國與反戰的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西元一九八九年,美蘇首腦在馬爾他宣示冷戰結束;西元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蘇聯的勢力持續退出東歐;西元一九九一年,蘇聯共產黨解體,蘇聯消滅,這使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在外交上面臨了嚴苛的考驗。
參考: 宮崎正勝著,葉婉奇譯,〈第9章、世界大戰和改變了樣貌的東亞〉,《圖解東亞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07),頁296-301。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42: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18104008AAqHvx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