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是否為全世界最會抄作農地的國家?

2017-08-18 5:40 pm

回答 (4)

2017-08-18 8:58 pm
✔ 最佳答案
中華民國非全世界最會炒作農地的國家

但中華民國是法制國家政府放任違法炒作農地就是不對

可恨蔡政府還用一位最會炒作農舍的縣長來當農委會主委

抄作農地亂蓋農舍破壞國土規劃

讓真農民找不到農地耕作農民失業還造成農作物食品高漲那些違法的地下公廠還污染農地破壞水利系統
農委會昨公布農地盤點資料發現,二八○多萬公頃廣義農地中,可供糧食生產土地僅四十四萬公頃,只占一成六;除了農地上的違規工廠,還包括河川水利設施、農舍、商場餐廳、宗教寺廟等非農業使用的農地共六點七萬多公頃,農委會表示,將優先處理農地違規工廠。
2017-08-18 7:51 pm
人口密度高又經濟好的地方都易炒作農地
2017-08-18 7:37 pm
土地改革與農業發展

  戰後五十年臺灣的經濟發展被譽為「經濟奇蹟」,我們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臺灣經驗」。以下我們分析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首先說明臺灣土地改革的成功及其意義。
  當中國內戰全面在大陸展開時,蔣中正總統已有計畫的要將他的勢力轉移到臺灣來,因此必須要安定臺灣社會。中共在中國大陸的勝利,主要歸因於廣大農民的支持,農民的支持則是因為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因此,國民政府有計畫的在臺灣扶植自耕農階級。
  在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四日,政府宣布實施「三七五減租」,同年四月十二日實施。所謂「三七五減租」,是指佃農所繳的佃租不得超過主要耕作物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歷來佃農所繳的佃租都以收成的一半為原則,因此三七五減租是減免佃農租稅的措施。接著,民國四十年(西元1951年),臺灣開始實施「公地放領」,即政府公有地開放給農民登記耕種。
  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一月二十六日當局開始實施「耕者有其田」,即以政治法律的方式,強制地主將土地轉交給實際耕種的佃戶。這項政策的成功奠定了臺灣經濟繁榮的基礎。在現代化的歷程中,農業社會要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的關鍵之一,在於資本必須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轉移到工商業部門。因此,將土地交給實際耕種的農民,一方面提高農民耕作意願,在當時的技術水準下,可提高農業生產量;另一方面,擁有資本的地主可以轉投資到工商業部門。如依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為補償地主的損失,發給地主公營企業的證券、股份與股東的職位,使地主轉移到工商業。根據統計,西元1948年,自耕農所耕田地面積占所有田地的百分之五十五‧八,到了西元1953年,此一比例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二‧八。自耕農占全體農戶的比例,也由西元1948年的百分之三十三上升到西元1952年的百分之五十一‧八。可見土地改革的成效。
  西元1950年代,臺灣土地改革的成功,部分歸因於臺灣特有的局勢。中國歷史上的土地改革,如限制大土地所有的政策,多未能奏效。失敗的關鍵在於政策的執行者本身就是大土地所有者。臺灣耕者有其田的執行者多是由大陸來臺的官員,他們與土地沒有太深的聯繫,故較能貫徹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之後,與地主階級的嫌隙仍在,所以必須另覓支持的基礎,於是扶植佃農為自耕農便成為重要政策。事實證明,因土地改革而獲利的新自耕農階級,其後成為國民政府的支持者。這也使得國民政府能長期而順利的在臺灣行使統治權。
  此外,從日治時代以來,日本殖民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工業日本,農業臺灣」,臺灣的農業已有長足的進展。在西元1920年代,已開始使用化學肥料。農會組織的成立對於臺灣農業的貢獻極大,此後新品種、新技術可以透過農會的系統迅速引進與推廣。光復後,農會體系仍然被保留下來,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雖然土地改革績效卓著,但西元1950年代以後,臺灣同時也開始實行「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政策,亦即以農業生產的剩餘補貼工業。相對於工業的成長,農業卻逐漸萎縮,終致農民蒙受相當的損失。於是這五十年來,臺灣農業發展的結果是傳統的重農主義消失。1980年代以後,農民普遍對農業喪失信心,尋求轉業。歷來視為神聖家產的田地也淪為純粹商品的地位,可以視行情轉賣。由於房地產價格的暴漲,許多擁有農地的農戶一夕之間成為暴發戶。回顧二、三千年來中國農民爭生存、爭自由的歷史,其結局發人深思。
參考: 甘懷真,〈第六章、近代的變局與展望〉,《中國通史》,(台北:三民,2009),頁182-183。
2017-08-18 9:38 pm
當然不是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耶,從農業大國轉成世界工廠,農地都變成工業用地,農民都變成土豪耶,糧食都要靠進口耶。

收錄日期: 2021-04-24 00:40: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18094058AAqicC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