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遊擊戰的政党最後終能奪取政權統一河山?

2017-08-11 4:40 pm
自古捨小保大,轉移根据地的軍隊,反而是天下霸主,中國如是越共如是。
1:打遊擊是順應道家緣督以為經,像庖丁避開牛関節一樣,避其鋒芒,迂廻作戰,在運动戰中消滅敵人
2:有平民支持,全國總动員
3: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
4:小部隊打大部隊,以小博大
5:專打敵後勤部隊,奪取敵人物質,以戰養戰
6:進可攻,退可守,靈活作戰
7:集中兵力,統一指揮,傷其五指不如斷其一指
8:分化敵人,先打弱小之敵,再打強大之敵,各個擊破
9:爭取文盲,農民,大量落泊士人支持,武裝奪取政權
10:不計較眼前得失,失去根据地,再覓根据地,成大事不拘小節

回答 (1)

2017-08-12 8:05 pm
✔ 最佳答案
中國大陸撤守的其他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部分領導官員,心理上過分依賴美援。因此,為了取得美援,政府的政策並不穩定。而在美援久盼不來,尤其是《對華白皮書》發表以後,更是感覺失去依恃。此一心理對於整個剿共戰爭的發展,是一個不利的心理因素。
  而更重要的心理因素,則是歷經八年抗戰以後,民心固然渴望和平,許多將領及軍隊亦欠缺再戰的心理動員,對這戰局的持續,自是不利的因素。相對於此,中共則在八年抗戰期間居於第二線,又乘機擴大實力,戰爭結束之時,並無久戰厭戰的問題,有利於其戰事的進行。
  其次,經濟問題也是政府失利的重要原因。政府領導階層由於一開始對戰事發展十分樂觀,加上認為中國大陸大抵上是農村經濟,具有較佳的通貨膨脹承受力。但是,戰事的拉長,加上因為作戰急速增加的政府支出,使情勢的惡化遠超過原本的預期。結果從民國三十四(1945年)到三十七年(1948年),平均每個月物價上漲百分之三十。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的金元券改革,每三百萬法幣對一元金元券,卻在幾個月內宣告失敗。其後在廣州的銀行券的改革,亦乏成效。
  而從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到次年四月,單單紙鈔的發行便增加四千多倍,而上海的物價指數更飛升了十三萬多倍。通貨膨脹及財政政策的失當,使人民的生計大受影響,更嚴重傷害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此點特別在城市及薪水階級中尤為明顯。
參考: 薛化元,〈第七章、行憲與大陸失守〉,《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2007),頁155。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24: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11084013AAmwzAF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