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以納稅服勞役分辨平埔族、高山族 那日治時期跟民國時期呢?以甚麼分辨?

2017-08-05 11:03 pm

回答 (1)

2017-08-05 11:38 pm
  清代經營台灣,曾劃定台灣土著族住區的範圍,稱之為「番地」。而在其邊緣設置戍守地帶,並築隘寮屯勇駐守,名為「隘寮線」或「番界」。番界長久以來,即為平地漢人與山地土著族之間的分界。當時主要的番界有三:1.前山區,即番界嶺以西的淺山地帶;2.中央山地區,即番界嶺以東迄中央山脈以西地區;3.後山區,即東部縱谷平原及海岸山脈外側地帶。
  不僅在土地上有所劃分,在漢人來台後,也將台灣的土著族人統稱為「番」,並以「漢化」程度深淺而有區別。漢化較深者,稱為「熟番」;較淺者視為「生番」。日治時期,統一將「番」改為「蕃」,並根據人類學將其區分為九個不同的部族。國府遷台後,將台灣土著族稱為「山地族」、「山地人」、「山地同胞」或「山胞」。1994年,為回應原住民要求「正名」的呼聲,正式於憲法中改「山胞」一詞為「原住民」。2000年在第6次修憲時,又改稱為「原住民族」,賦予原住民族群民族平等的地位。
  2001年,政府的原住民政策有了重大改變,主要是突破沿襲日治時期已久的九族分類方式,承認邵族的民族地位(邵族原本被認為是鄒族中的平地原住民),是為政府所承認的第10個原住民族。2002年,原先被歸類為阿美族的噶瑪蘭族,也取得政府正式承認,為第11個原住民族。其後太魯閣族(2004年)、撤奇萊雅族(2007年)、賽德克族(2008年)也分別獲得政府的承認。所以總計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族共有14族。
參考: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第一章、台灣、台灣人、台灣事〉,《新編台灣史》,(新北市:新文京開發,2012),頁12。


收錄日期: 2021-04-26 12:14: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05150315AA4wLgU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