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2017-08-05 5:01 am

回答 (2)

2017-08-05 5:12 am
✔ 最佳答案
你好,最近看到了這個 覺得很對你現在的難處,與你分享 ,希望能幫助你 。「敗壞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存留到今天,各種病毒不斷發展,猶如瘟疫一樣到處蔓延,就人與人之間足可看見人身上的病菌有多少。神在這樣一個封閉極其嚴密的病毒之地開展工作是極其不易的,人的性格,人的生活習慣,人的作風,人的所有一切生活中所表現的,以及人與人的關係都是破爛不堪……」(摘自《話在肉身顯現·路……(六)》)神話語的揭示讓我看到了因著撒但的敗壞,人與人的關係都不正常,都是建立在撒但的處世哲學上,絲毫沒有真理。若不是神的拯救,我的雙眼仍被蒙蔽,被情感所困,藉著經歷神的作工讓我明白了人與人「互相幫助」的實質,看透了友情、愛情、親情的真相,我看到了只有神的話才是真理,憑神的話活著才能脫離撒但的權勢,憑真理做人才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2017-08-05 5:11 am
溝通的方法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除非你想成為與世隔絕的人,把自己關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裡,不想和任何人接觸,也不想請求任何人幫忙,那才不需要與人溝通,否則誰都免不了要與他人溝通。
  
  溝通很重要,可是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選擇與自己比較契合的人來往。總認為:反正不和某某人來往,不和某某人談話,一樣會有其他朋友,一樣可以過日子。於是就開始有所分別: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那個人不是我的朋友;或是這班人都是壞人,我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
  
  像這樣的人,在腦子裡已經設定好標準,認定了某些人不夠朋友,或不是朋友,或是這些人都是出賣他、要佔他便宜的,甚至覺得別人的水準太差,不夠資格做他的朋友。這種不願雙向溝通的人,要和他交朋友是很難的,因為,溝通一定是雙向的,如果只是單向的就不能稱作溝通,因為根本無從溝通起。
  
  照常理說,只要不是惡友、損友,交朋友應該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任憑你如何努力,對方還是不願接受你,仍然對你有敵意,那就不用再努力,只有暫不往來了。因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更何況是他不願意和你來往,不願意接納你,如果你執意要和他來往,不但你很痛苦,他會更痛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無可奈何的。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心裡還是要把他當成朋友。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裡,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裡,彼此互不干擾、涉入。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只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試探」,幾次試探後或許會發現,也許是因為你的方法、心態或言語讓對方誤會,以至於他無法接受。這時你必須先調整自我,調整到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連一般人也無法接受。你可以試著想辦法先適應對方,將自己的一部分改變,經過多次的適應調整,最後也許對方會回心轉意,願意主動或被動的與我們接觸。
  
  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方式溝通,都要明白,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只靠單方面努力是不夠的。所以除了要敞開心胸接納別人外,對於他人剛強、抗拒的心,也要用慈悲心來軟化它,這樣才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溝通。


    先接納別人才能溝通
  
  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調,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個弟子,他在與人溝通協調時,常常會說:「我是為你設想,所 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議,你非這麼做不可。」然後才問對方:「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接受?」如果對方表示很困難,他便回答:「這不困難,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 困難自然就會解決。」
  
  像這樣的溝通,是單向、填鴨式的,並不是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一定要先問對方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然後再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做法。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不論到任何商店,店員一定會先問一句話:「請問我能幫你什麼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如此。幫助別人時,不要預先設想好自己的 計畫,然後不管別人是否需要,硬是把自己的方法套在對方身上。例如,中國人宴客時,都不會先問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挾給客人,使得客人吃 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尷尬。但是在西方則不然,例如有一次我熱心地挾菜給一位西方客人,他不甚愉悅地直接對我說:「你知道我喜歡吃這個嗎?」從此以 後,幫別人挾菜前,我都會先問對方:「菜合不合口味?」、「還想吃些什麼嗎?」
  
  因此,溝通協調的原則應該是:先讓對方提出他真正的想法與需要,然後再讓他瞭解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這樣的溝通協調才算成功。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單向的溝通,那其實不是真正的溝通。
  
  佛法中也有所謂的「四攝法」,指的是用四種方法來引導眾生接受佛法,分別為:「同事」、「布施」、「利行」與「愛語」,這四種方法都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強制眾生接受佛法,要讓他們能夠真心的接受。所以,想要度化眾生,首先就要接納眾生。
  
  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或是正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是不能離開群眾的,因為行菩薩道要能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然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夠離開人群而自求 安樂、獨善其身,必須把自己奉獻給眾生,並且先放寬胸襟接納眾生的種種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然後才能讓他們放寬胸襟,接受佛法。
  
  有些人在度化別人時,往往會高姿態地說:「佛法太好了,你必須相信、必須接受。」這種說法是在展現權威,而不是感化別人。最好是用佛法來感化人、感動 人,而不是教訓人。菩薩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融入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 生對佛法產生好感。同樣地,當你要和別人溝通時,也是要先放低身段,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31: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04210113AAYqEy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