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追求真理(striving to truth),我們認真地想達到真理的境界,可是事實上在現代科學會不會由於求知之欲太過強盛,所以反而也讓我們陷入發明的境地呢?

2017-08-03 5:20 pm

回答 (2)

2017-08-03 7:29 pm
科技的發展

  二十世紀以來,科技方面的進展多姿多采。物理學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尤為數理科學開了全新的境界。工學技術方面,噴射飛機、飛彈、雷達,……均是劃時代的創新。石化製造的塑料,影響人人的日常生活。-凡此都不能一一敘述。總的說來,上一個世紀,科技方面開展的速度及特色,誠可說史無前例。
  擇其最有影響的項目來說,資訊工具(電腦、電視、載波……)、太空探測、與生物基因的研究,三個項目,當是最重要的發展,甚至稱之為「科學革命」的三大項亦不為過!資訊革命一項,在上章已經涉及。本章則討論太空探測及生物基因兩個項目的情形。這些都是牽涉廣泛的課題,不是本書一章可以涵蓋。此處也不過提示與我們最有關係的幾個問題而已。
  先說太空探測。1957年蘇聯發射人工衛星史普尼克,進入外太空,一舉驚動世界!五十年來,人類在這一科學項目的進展,十分可觀,我們已親眼看到登陸月球,回收太空艙……以下許多成就,今日美國的科學家甚至已在討論如何建立月球及一二行星上的永久基地了!至於在外太空,聯結幾個太空艙,設立太空站,則已成事實,也許這一設計,擴大為飄浮的太空基地,較之在別的行星上設立基地,更為易行。
  回顧人類過去對於天空與各種天體的種種想像,以至後來的太陽中心論代替了地球中心論,人類已走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各處科學探測,古代以璿璣玉衡,黃、赤道儀,……等等機械工具,嘗試掌握天體運行的規律,近古則發展了光學工具,亦即各種形式及不同倍數的望遠鏡,遙測芎蒼的點點繁星。人類確是費盡心力,想從自己寄身的地球,捉摸到地球以外的宇宙,只是無論有何等發展,我們始終只是停留在「管窺」的程度,也不能從另一角度,尋索宇宙的種種現象。
  今天,人類可以從外太空回頭俯視地球,那些太空航行人員,回顧來處,地球逐漸變化,由一片大地,收為一個明亮的光點:他們的激動,可想而知!人類離開地球,進入外太空,離開的距離,較之無邊無際的宇宙,不過一指之遙。猶如小舟離岸,僅有數十尺,外面還有浩瀚的大洋大海,波瀾萬里,亦不過稍勝於沙灘邊緣衝浪的弄潮兒而已。然而人類對自己及對於宇宙的視角,都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人類終於理解,地球只是億萬行星中,體積不大的一顆小星,地球的年齡,也還相當年輕。更重要的,天與地,天上與人間,不再是兩個相對的觀念。天空、天庭、天國,以及諸天神佛、耶和華、阿拉,在太空中沒有可以著落處。所有宗教的超越與凡俗的對立,不能再以天上人間為喻。這一難題,早已困擾一切宗教,當年伽利略之受天主教廷排斥,即因為太陽中心論的宇宙,動搖了宗教以「天」為喻的理論基礎。自從太空探測有了進展,上述的基礎都難以成為神學立足之處。
  在另一方面,太空探測的許多數據,似乎都在證實宇宙不斷擴張的假設,是以所有星體及星體系統之間的距離,都在持續拉遠。這一假設,往回看,必須有一個開始擴張的原點,而且在時間軸線上,也當有某一剎那,一聲霹靂,忽然有了如箭矢疾飛的「時間」。然則,那一原點,置於何處?那一霹靂聲,又如何開始?這些都成為今日的「天問」,似乎我們經歷了數千年的文明,屈原提問的問題,又來到眼前。於是實證科學的假設與驗證,九九歸元,還是轉回老子、莊子、佛陀……等人提出的問題。無為有之始,無之前還必須設定一個無無的階段。這些問題,大哉問,還是在困擾我們,我們還是不得在形上哲學中設定一些論述。
  另一項目的科技發展,是在生命科學的領域。1953年華生(James D. Watson)和科立克(Francis H. C. Crick)找到了平行雙螺線,作為排列生物基因的模式。到2007年,英國的生物學家已成功的從沒有生命的元素,合成為有生命的菌絲孢子,這一個非常簡單的有機體,雖然簡單,卻符合生命體的定義,能自行繁衍,生生不息。在兩個世代的努力之下,生命科學的基因研究,有如此長足進展,其成就堪稱非凡!
  現在的生命科學,尤其基因研究,已是顯學,其可見的後果,也是多方面的。醫學、藥學、農學、環境控制……無不因為基因研究,而改變其關注的方向與課題。基因改造,也可施之於人類,排除若干疾病,甚至改變人的性格與喜惡趨向,目前,學術界還在自我節制,不作創造生命的研究,也不作創造不同生物種混合的生物品種。但是這一禁忌,難以長久不受挑戰,上述英國科學家合成的菌絲孢子,已經突破了禁忌。資訊學的研究,使得簡單的人工智能現已做到,若加上生命科學的研究,也許真有一天,人類創造了,也製造了,智能不亞於人類的人工人類。哪一天出現了這種生物新品種,人類是取了上帝的權力?還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災難之盒?
  生命的奧妙,至今尚未為我們所能解讀。人類自認為萬物之靈,自古以來,人類不斷探索這一禁地。青春泉、長生不老藥、成仙成神……都是由於人類未能掌握進入禁域的鑰匙。現在,人類似乎將成功破解密碼,下一步將如何?不作準備?還是預作準備?都會影響到我們對於「生命」探索的無比大事。
  即使單純從醫藥的進步言,人類也正站在一個重要關口。今日醫學的進步,已使許多原本致命的疾病,轉變為可以治療,可以延遲惡化的病症。不久以前,癌症是絕症,今日則已可以治療。老年人的心血管病症,本是老化過程的必然現象,現在有了藥物,長年服用,即成為可以延續甚久的慢性病。人類的自然壽命,不論哪一地區,都或多或少,不斷的提高。人人可享長壽。「長生不老」的夢想似乎已將實現。然而,人壽雖長,終究已經衰老,壽命提高,老人們承受七痛八病的時期,也隨之拖長,這樣的生命品質,是可欲?抑是可憐?
  此外,為了延長壽命,社會付出了不少資源(包括研究與醫療護理……的人力與物力)。人口結構由於壽命延長而老化。因為老一代不退下,中青年人即不能有遞補上一代工作的機會,反而必須負擔扶養大量老人的責任。今天一個五十餘歲的中層工作人員,其升遷到上級的時間,大為延遲。一個三十餘歲的基層工作人員,卻必須揹起侍奉內外兩家四位長輩的責任。即使不由個人直接支付養老費用,他們仍由政府徵稅的方式,擔起這一重擔。是以,若從整個社會的新陳代謝看,醫藥的進步,毋寧打亂了自然生命一代接一代的程序。
  奈米(nanometer)則是另一項科技顯學。這一種微形技術,也由1950年起即開始有人研究,到1960年代逐漸受人注意。今日奈米技術的應用範圍,幾乎已遍及所有高科技工業。奈米技術,舉例言之,可以將分子焊合,也可以建構細胞單物質分子的複合體。數十年前,有一科幻小說,描述微形小舟,循入體血管巡航,清理血管內部。今日內視鏡技術也既可用攝影機探視人體血管內部,還可以執行切割手術。配合雷射式超音波,許多醫療技術已可做到過去不能想像的工作。
  僅以上述幾個科技領域所能做到的事跡,人類已能深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境界,也幾乎接近了生命奧秘的破解,這些都是在1950年代開始發軔,今日已卓然有成,借用基督教《聖經》的伊甸園比喻,亞當與夏娃吞食了「智能」的果實,上帝為之震怒,將人類逐出無憂無慮的伊甸園。人類曾經將一切難題,都推給上帝,或者禱告求助於諸天神佛。現在智能之果的神效逐漸湧現,人類能做不少事,但是不能解決伴隨而來的許多難題。上帝淡出,眾神引退!人類只有自己肩負起解決種種困難的責任。但是,人類有這樣的準備嗎?
參考: 許倬雲,〈第六十一章、科技的發展〉,《史海巡航-歷史問學週記(下)》,(台北:三民,2007),頁159-164。
2017-08-04 2:21 pm
我們總是因為人在追求真理的過程很想要克服一切,尤其在我們有了這個數學化跟有這個工具化的能力以後,我們總以為經驗世界跟我們想像中的世界可以無限延伸。因為數學是一個無限延伸的學問,可以帶動一切的無限性,人也因為有了這個無限性以後,就對科學產生信心。這個部份,我覺得在任何有關科學的論述,是格外的重要。

有關科學的本質,在二次大戰期間很多的哲學家討論這個問題,並且發現科學的本質帶有一種宰制性,英文叫做domination。因為我們一直處於一個科學發展集團的後段國家,所以依照我的粗估,我們剛好進入人家的1930年代,那個在科學中處處強調宰制自然的觀念。

所以,我們今天其實很適合發展一些科學倫理學這方面的知識。你講的這個問題,就是臨床上不能全面的掌握知識的問題。由於我們不能發現真理,只好發明一套方式來解釋。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方法論中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討論問題,我不是要帶什麼答案給大家,我是要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你如果在做一個讀書人的過程當中,你想要追求卓越,你想要能夠有突破的可能,你想要造福人群,能夠創造出理想的研究成果,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你不能被表面的一些解釋或是一些模型,或是理論,甚至於說大家的假設所迷惘住。

你本身是要站在這些人所發明的假設、理論模型之外,然後來探討、追求以及發展真理。真實的真理、真相一定是在這些假設之外, 不可能被某一個假設所掌握,這才是一個積極、有效的方法觀念,讓你去維持進步的狀態。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今天這個題目主要的用意,其實是科學方法論的一個觀念。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32: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70803092025AANiPCu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