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國共內戰
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之間,曾有廣州時期的短暫合作。北伐軍起,蔣介石系統的國民黨在南京定都,左派的國民黨則與共產國際的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另立中央,是謂寧漢分裂。國府清共,在上海打擊親共的勞工組織;那時,國共實際已經展開武裝對抗。1931年,中共調集分散各處的力量集中於江西,建立了中國的蘇維埃政權,國軍多次圍攻。1934年,中共撤離江西,遠赴陝北。這次長征,中共出發時,大約有十萬之眾,在江西與湖南,散去不少,到達延安時,僅剩二萬餘人。「長征」由江西西行,經過湘、桂、黔、滇,轉向西北,入川邊,穿越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與草地。國軍尾追,上述各省的地方軍奉命攔截。但是,地方軍畏懼中央力量乘勢進入自己的駐地,因此不認真攔阻共軍。那些少數民族的領袖,也同樣寧可讓共軍過境,不想有中央軍進入自己的領地。
中共在1922年即已建黨,黨員大多為知識分子,多年努力在城市的勞工中發展,成果有限。江西時期,中共在農村展開工作,卻又中途不得不撤離江西,組織農民的工作,也中途而廢。
長征是中共的轉機。1935年至1937年,日本圖謀侵略中國日亟。駐陝的東北軍,為了九一八事件失去了家鄉十分憤恨日本,希望中國人團結,一致全力抗日,反對執行「剿共」的任務。中共在延安,因此有了喘息的機會。
1937年抗戰開始,中共宣言放棄蘇維埃,受中央政府編制,改編為國軍第八路軍(又曾號為第十八集團軍)。並且宣稱,配合全面抗戰,全軍開赴華北,加入作戰序列。而此時,北方諸省已為日本佔領,中共派遣組織人員,在華北各地組織游擊隊,在正面戰場的敵軍後方鄉村,建立抗日基地。在抗戰時期,據日本軍方資料,七成力量用於正面戰場與國軍周旋,三成力量用於控制已佔領的領土,其中大約一半力量,對付中共的游擊基地。日本在華北的「清鄉」,以「三光」(殺光、搶光、燒光)企圖消滅抗日力量,卻引發了敵後中國人更多的抵抗。中共控制的地區,日益擴大,在敵後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省的「邊區」及江蘇北部,都有中共新四軍建立的基地。
抗戰八年,在「抗日」的民族主義號召下,中共建立了農村中的政權。中共能夠成功的組織農村,當由於敵後農村,為了保家衛鄉,接受愛國抗敵的號召。也由於十九世紀以來,北方農村經濟衰敗,地方人才外流,地方層次的權力結構,又因國府撤退,中共組織力量恰可填補留下的空白。
中共在敵後基地,獲取了組織農村的經驗,不僅因此在抗戰期間發展了大片疆域,控制了千萬人口,而且也使中共在1949年以後,能夠編組中國廣大的農村,撐起以農民為基礎的黨國力量。因此,黃仁宇曾說過:國府重組了中國的上層結構,中共則整合了以農村為主的下層結構。
1945年,日本投降,中共立即指令敵後軍隊,挑戰還在重慶的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於焉再度開始。內戰四年,國府失敗,遷往臺灣!國府失敗的原因,不只一端。抗戰八年,後方饑餓貧窮,已經精疲力盡。數百萬國軍,打了八年仗,都想早早復員回家,誰也不願再為蔣介石打中國人。士無鬥志,力量枯竭,國府雖有美式裝備,怎能再打?相對而言,幾次大戰役,國軍都須由遠處調來,《孫子兵法》:百里而趨利,必蹶上將。反之,中共軍隊在自己家鄉附近作戰,地利人和,都不是國軍能夠相比。因此,在軍心思歸,士氣不振之外,純從軍事因素看,國軍也難不敗。
國府在後方苦了八年,物資不足,通貨膨脹,東下接收淪陷區,各地貨幣兌換已經貶值的國家貨幣,兌換比率,十分不利淪陷區居民。原來等待王師,等來的竟是國家用兌換率劫奪每一個人的財產。這一錯誤政策,使國府失去淪陷區的人心!再加上國府接受「敵偽產業」時,許多窮了八年的官員,貪污腐敗,無所不至,也使百姓寒心,人心思變,不願再支持國府。
蔣介石在定都南京時,已經建立專制集權的統治體制。抗戰期間,為了集中力量,抵抗敵人,大家可以忍受這一獨裁政權。抗戰結束,全國希望政府和平建國,能夠實踐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民主憲政。然而,蔣氏及其部屬,以「反共」的口號,更加強了集權統治。知識分子推動民主化,遭蔣氏特務的迫害,學生運動更遭武力壓制。因為人心已失,蔣氏並不悔悟,反而強化其獨裁,懷疑一切諫諍,只信自己的一些部屬。於是在政治、經濟及軍事諸項決策,十有九錯,終於走上敗亡的命運。
蔣氏如果在制定憲法時,能夠認真實踐還政於民的承諾,國府未必不能因為行憲而獲得不少人的支持。然而,蔣氏主導的大選,其實是為了繼續掌握權力。大選之事,使國府體制的各派各系,分崩離析,為內鬥耗盡人力及時間,遂使國府政令不振。前線戰事又因蔣氏指揮失當,節節敗退,終於幾次大戰中,國軍不斷潰敗。
最後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則是「金圓券」的幣制改革。由1946年開始, 中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挽回幣信,政府改革幣制於1947年發行金圓本位的「金圓券」,並且收繳民間的黃金與外幣。然而,金圓儲備不足,再加上貨幣集中於上海,為人操作投機。大量貨幣集中一地,形成「腦溢血」病狀的惡性貶值。一年不到,金圓券已成廢紙。全國中產階級,全為此破產。此時,國府的心臟地區,民心大失,前線作戰的軍隊,士氣不振。徐蚌(中共稱為淮海)一戰,數十萬大軍為中共圍困,不能突圍,以至全面崩潰。中共大軍,涉長江,蔣介石辭職,李宗仁及國府殘餘,不能在廣州立足。中國大陸,遂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取得統治權。蔣氏退居臺灣,那些事跡當在另章討論。
國共內戰,其實從1931年算起,到1949年,打了十八年。蔣介石本來有機會建立一個現代中國,卻因外有日本侵略,內受自己集權專制的私心所害,遂將1930年代的建國基礎,付之東流。國共兩黨對抗,都曾以民主自由為口號。許多人,尤其知識分子,徒然盼望民主政治,而不見其實現。大敵當前時,民族主義與愛國熱忱,無疑使大家願意在「抗日禦侮」的大帽子下,容忍兩個政黨同樣的集權專制,以為在消除外患後,中國的命運可以走上坦途。不幸,歷史並不如此!數十年了,中國還在掙扎!蔣介石專制自用,掌握大權,身邊遂多阿諛之輩,天天奉承,日久之後,蔣氏真以為自己總是對的,於決策用人,犯了錯還不自知,結果是:不到失敗,不會覺悟。蔣氏誤國,也自誤,堪為「權力腐蝕人」一語的明證。
參考: 許倬雲,〈第四十六章、國共內戰〉,《史海巡航-歷史問學週記(下)》,(台北:三民,2007),頁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