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很久很久以前沒有紙,人們要記事,就用刀在烏龜殼、狗骨頭上刻出來,所以最早的文字叫甲骨文。後來,人們又把字刻在石頭和青銅器上。可是這樣刻字很麻煩。於是人們把竹子和木塊劈成片,削光了後在上面寫字。在竹片上寫的就叫“簡”,在木片上寫的就叫“牘”。
簡牘是戰國以至兩漢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可是一塊竹片寫不下幾個字,所以那時寫一本書得用很多簡牘,寫完了還得用皮條串成冊。一本書至少得幾十甚至上百冊,要幾輛牛車才拉得動。寫字不方便,畫畫就更不用說了!
紙的原料是樹皮、舊魚網、破布、麻頭等。把這些原料放在水中浸泡後,用斧頭把它剁碎,然後用草木灰蒸煮,這樣原料裏的果膠、油脂、色素、木屑等雜質就除去了。然後再用清水洗滌,就得到了很好的紙纖維。接著用石臼把這些纖維搗碎,用水調成紙漿,再用抄紙器撈出漿。抄紙器是一個平面的、有很多小孔的篩子。紙漿均勻地鋪在篩子上,水分從小孔中漏掉,再經過乾燥壓平,紙就製成啦!
東漢時期,皇宮裏要用紙的地方太多,民間更是急需紙張。當時的尚方令蔡倫就開始研究怎麼樣製造一種價廉物美,又能大量生產的紙。
那個時候,民間大多用麻料織布做衣。用麻織布前先要漚麻,在漚麻的時候,在篾席上會留下一層麻質的薄膜,而且用麻做原料成本也比較低。於是,先祖和工人一起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研究出了新的造紙術,
蔡倫用新造紙術造出來的紙寫成奏章,奏報朝廷。皇上看了大加讚賞,還封先祖蔡倫為“龍亭候”。
新的造紙術得到推廣,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紙來寫信、記帳、賦詩作畫啦!
原文裝址:
http://kids.yam.com/why/article/article732.html